基于民俗节庆培养高中学生家国情怀素养 ——以德阳孝文化节为例

发表时间:2021/7/30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4月第10期   作者:陈东 龙顺云
[导读] 德阳孝文化节从2000年开始举办,至今已有二十届之久。德阳孝文化节对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和教化人民起到一定的作用。
        陈东  龙顺云
        四川省中江中学校   四川 中江 618100
        摘 要:德阳孝文化节从2000年开始举办,至今已有二十届之久。德阳孝文化节对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和教化人民起到一定的作用。《课程标准》指出“利用乡土教材和社区课程资源等,使学生多接触社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并在知识的学习中有效地培养其实践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本文以德阳孝文化节为例,来探讨如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素养,使其有效落地。
        关键词:民俗节庆;德阳;孝文化节;家国情怀
        2019年11月2日,习总书记在上海考察时指出,“要妥善处理好保护和发展的关系,注重延续城市历史文脉,像对待‘老人’一样尊重和善待城市中的老建筑,保留城市历史文化记忆,让人们记得住历史、记得住乡愁,坚定文化自信,增强家国情怀。”从习总书记的这段话语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他对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培植家国情怀的殷切期盼。
        对于中学历史学科而言,发掘乡土历史资源,弘扬家乡优秀的文化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对于偌大的中国,每个城市、每个地区的历史文化资源都有所不同。徐蓝、朱汉国教授对此特别强调,“全国各地区条件千差万别,课程资源丰富多样。各地区应深入挖掘本地课程资源的优势和特色,充分发挥本地和学校课程资源的教育价值,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历史课程、校本课程,使其作为实施课程标准的重要支持。”
        孝是中华民族传统道德规范之一,自古以来,孝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占据重要的地位。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各地开始举办以孝为核心的文化节,既推动地方精神文明建设,也带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四川德阳孝泉镇,是中国古代著名的“二十四孝”之一——东汉孝子姜诗生长之地,其“姜诗孝亲、涌泉跃鲤”、“安安送米”等“一门三孝”的故事广泛流传于我国广大地区,深受人们喜爱,从而具有深厚的孝文化底蕴,孝泉镇之得名亦与此相关。德阳孝泉镇自2000年开始每年举办孝文化节,至今已办二十届,在国内产生了较大影响,成为川西地区颇具影响的民俗节庆。

(一)德阳孝泉镇基本情况
        德阳孝泉古镇座落在九寨沟旅游环线德茂公路沿线,距省会成都79公里,距德阳市区21公里,全镇幅员面积52.5平万公里,总人口4.2万人,辖20个行政村、5个居委会。场镇建成区面积3平方公里,场镇常住人口1.8万余人,是四川省首批百镇试点镇和51家重点镇之一,同时也是德阳市重要的回民聚居地和伊斯兰教协会所在地,回汉两族,在此和睦相处共同为建设孝泉古镇而努力着。
(二)德阳孝泉孝文化的起源
        四川德阳孝泉镇孝文化主要来源于东汉姜诗“一门三孝”的故事。相传在东汉时,广汉的孝子姜诗和孝媳庞三春对姜母十分孝顺,后因误会(一说庞氏挑水晚归,姜母因此口渴,姜诗气而休妻:二说由于他人挑拨姜母与庞三春的关系,姜母逼姜诗休妻),姜诗休妻。姜诗之子安安见母亲被赶,非常痛苦,得知母亲被休后生活窘迫,于是每天从自己上学的口粮中挤出一把,积攒到一定量时带去给母亲。后来姜诗和庞三春在芦林相遇误会解除,庞三春回到姜家。安安孝顺母亲,替母亲到临江打水,被淹死。其故事本源史书中亦有记载,刘宋范晔编著的《后汉书》即云:“广汉姜诗妻者,同郡庞盛之女也。诗事母至孝,妻奉顺尤笃,母好饮江水,水去舍六七里,妻尝泝流而汲。后值风,不时得还,母渴,诗责而遣之。妻乃寄居邻居,昼夜纺织,市珍馐,使邻母具对。姑感惭呼还,恩养愈谨。其子后因远汲溺死。妻恐姑哀伤,不敢言,而讹以行学不在。姑嗜鱼脍,又不能独食,夫妇常力作供脍,呼邻母共之。舍侧忽有涌泉,味如江水,每旦辄出双鱼,常以供二母之膳。赤眉散贼经诗里,驰兵而过,曰:‘惊大孝必触鬼神。’时岁荒,贼乃遗诗米肉,受而埋之,比蒙其安全。永平三年,察孝廉。显宗诏曰:‘大孝入朝,凡诸举者一听平之。’由是皆拜郎中。诗寻除江阴令,卒于官。所居治乡,人为立祀。”至元朝时,“涌泉跃鲤”被列入二十四孝,至此以后,孝泉的姜诗、庞三春、安安,为更多的人知晓,“一门三孝”的故事也流传的更为广阔。比如“一门三孝”的故事还以戏曲等形式流传于民间。其中较为有名的有《跃鲤记》、《芦林记》、《安安送米》等,深受群众喜爱。


(三)德阳孝泉镇孝文化节的开展现状
        为了更好发展德阳特色旅游活动,提升德阳旅游的文化内涵,德阳市相关部门结合孝泉镇浓厚的孝文化底蕴,自2000年始,举办了一年一度的孝文化节,迄今已办二十届,时间在每年国庆假期内,由市旅游局、市文化、广电,旌阳区政府、区文体局等单位主办,孝泉镇政府承办。旅游节突出“孝文化”特色,融商贸活动、文化活动一体,场面宏大,影响深远。首届孝文化旅游节取得巨大成功,节日期间接待游客40万人次,各种演出40余场。节日期间商贸及旅游者主体、附带消费带动经济发展取得总营业额达500余万元的经济效益。得到中国文化报、新华社四川分社、四川日报、四川电视台、四川青年报、晚霞报、华西都市报、四川文化报等多家新闻媒体的报道和关注,提高了德阳的知名度。

        课程标准指出:“家国情怀是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具有的人文追求,体现了对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情感,以及对国家的高度认同感、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具有价值关怀,要充满人文情怀并关注现实问题,以服务于国家强盛、民族自强和人类社会的进步为使命。”
        中共十九届四中全会指出“坚持共同的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促进全体人民在思想上精神上紧紧团结在一起的显著优势。”弘扬和传承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有利于形成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在中国封建社会“忠”、“孝”是当时人们的行为准则和道德标准,虽然里面有部分诸如愚忠、愚孝的行为,但其中的精华部分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东汉孝子姜诗一门三孝子,其孝行事迹作为了中国古代“二十四孝”之一的“涌泉跃鲤”的原型,为世人所称赞。孝道文化是中国从古至今备受推崇的优秀传统文化,它对塑造民族精神、增强民族认同感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汉代选官制度“察举制”就是以孝、廉作为推荐官员的重要标准,孝子姜诗也是通过察举制而为官;其子安安给母亲送米的孝行使得“安安送米”的故事流传千年,“安安送米”作为民间文学成为了四川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德阳孝泉镇自2000年开始每年举办孝文化节,至今已办二十余届,在国内产生了较大影响,成为川西地区颇具影响的民俗节庆。在孝文化节中还有表彰当地孝子、孝媳的环节,以期让更多的人传承、弘扬孝文化,更好的构建和谐社会。由此可见,孝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部分,同时在现代也发挥着正能量。对于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素养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正如《大学》云:“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大意是一个人只有让自己意念真诚才能使内心端正,然后才能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其中的“意”和“心”就应该类似于现今我们提及的家国情怀素养。
        笔者认为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可以适当的利用德阳孝文化节来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素养。
        “文化节的生命在于独特的文化资源,可以说地方的特征是文化节会生存的基础,要办好文化节会,必须深入挖掘文化内涵,突出文化特征,并紧紧围绕特色文化开展活动。”地方文化节品牌的基本标准是:有特色、有品位、有质量、有效益。通过德阳孝文化节的举办来提高孝泉古镇的知名度,乃至德阳的知名度。
在德阳孝文化节活动期间,开展评选孝子孝媳等活动,比如评选出巴蜀十大孝星之一的王一奎等,这些都是德阳孝文化节的特色活动,应该继续发扬这种特色。
        《课程标准》指出“利用历史遗迹、遗址,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档案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组织学生参观,增强学生直观的历史感受。利用乡土教材和社区课程资源等,使学生多接触社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并在知识的学习中有效地培养其实践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外出研学,比如去参加德阳孝文化节。一方面,能够让学生感受当地的风土人情,培养其实践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另一方面,也能够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帮助其树立正确的文化观、价值观、人生观!
参考文献:
[1]徐蓝,朱汉国:《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解读》,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234.
[2]  (东汉)刘珍.东观汉记[M].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本.
[3]  赵东玉.中国传统节庆文化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88.
[4] 熊明均,郭剑英.西部古镇旅游发展的现状及开发模式研究[J].西华大学学报,2007,(6):34-39.
[5]  陈山奇.古本插图[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204.
[6]  全国编辑委员会.中国民间歌曲集成.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2.804.
[7]  刘期文著.孝泉历史文化,话说姜安安,话说一门三孝,三孝歌—安安送米[M].德阳:孝泉文化站内部刊物.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