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爱中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农生院,湖南 娄底 417000
摘要:在分析食用菌栽培技术课程教学现有问题的基础上,对该课程教学的创新策略进行了探讨,以期为该课程的教学改革起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
关键词:食用菌栽培技术;课程教学;现状;创新策略
1 《食用菌栽培技术》课程的教学现状
1.1 理论教学课时数少,《食用菌栽培技术》一般开设32- 36个学时,其中理论教学20-24个学时,实验教学12个学时。由于理论教学课时数少,只能选择性的讲授该教材中的部分知识。教材内容包括食用菌的形态结构及分类,食用菌的生理生态,食用菌的消毒与灭菌,食用菌的菌种制作,香菇、平菇、黑木耳等多种食用菌的栽培管理及保鲜加工等。教材内容多而复杂,但理论课时少,利用有限的20来个课时完成对教材的全部讲授是很难做到的。
1.2 实验课时少。《食用菌栽培技术》一般开设12个学时的实验课时。这么少的实验课时与该门课实践性与操作性强的特征不相匹配,实验课时不足,食用菌栽培的整个过程包括食用菌的菌种制作、消毒灭菌、出菇管理、保鲜加工等无法在实验课中进行完整的操作实践,实验课时少限制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发挥。
1.3 考试偏重客观题。多数高校《食用菌栽培技术》课程的考试题型不太合理,客观性题型占60-80%。而主观题占20-40%。客观题因为答案标准的唯一性,比如选择题、判断题等考的是识记能力,容易导致学生陷入考前死记硬背应付考试这样一个误区。而主观题特别是论述题没有标准答案,考学生平时知识的积累,考学生运用知识的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主观题占比低,很难通过考试评价学生对这门课的掌握程度,很难评价学生的学习能力,这样的考试导向与食用菌人才培养的目标不相符。因此,只有调整考试题型,增加主观题的分量,加大对学生运用知识综合考核,才能改变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1]。
1.4 学生学习被动消极。《食用菌栽培技术》课程的课堂教学模式类似于其他课程的传统教学模式,教师讲、学生听,由教师向学生单向传递知识。在这种课堂上,学生很少有时间思考所学的知识、很少有时间参与讨论进行师生互动和学生与学生的互动,他们大多课堂时间都花在作笔记、记记录老师所讲讲讲授的知识上。这种教学模式下的学生学习消极被动,教学效率低下。因此,只有创新该课程教学模式、调动学生积极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才能使教学效率得到提升、才能培养出高质量的食用菌专门人才。
2 《食用菌栽培技术》教学模式的创新
2.1 创新理论课教学模式
将《食用菌栽培技术》课程知识分为两大模块。第一大模块为食用菌的基础知识,第二大模块为食用菌的应用知识。
食用菌基础知识这一模块的教学采用多媒体课件,包括视频、图像、动画等,以提问式、启发式将基础知识全部传授给学生,这部分讲授占4~6 个课时。学生在掌握了食用菌基础知识后,教师教授食用菌的应用知识,这一模块的教学采用专题授课为主。将食用菌的消毒灭菌、菌种制作、栽培管理及保鲜加工等应用方面的知识设计为6个专题,每个专题 3 个课时左右。教师在进行专题讲授前,给学生一周的时间了解专题知识,将全班学生分为 4组,各组组内成员按照老师的专题题纲分工合作,查找文献、整理资料,然后将每组获取的相关资料制作成PPT进行课堂研讨。老师全程把控方向,在每一组PPT讲解完后由学生相互讨论交流,然后老师对PPT进行点评、补充和纠正,并根据每位学生的表现打分,作为平时成绩评定的重要依据。
2.2 创新实验课教学模式
《食用菌栽培技术》的实验课程有它自身的特点;前一个实验是后一个实验的基础,出菇管理操作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根据这一特点,老师在开课初安排好实验课的内容、时间和地点,将菌种制作、消毒灭菌及接种等难度较大、需要无菌环境和特定仪器设备的实验集中在实验室指导完成。出菇管理实验难度小但需要的时间长,可以利用课余零散的时间于校内实践基地完成。栽培种接种完成后,分配给每个学生5袋栽培菌,贴上标签在校内实践基地进行培养和出菇管理。学生每天观察记录食用菌的生长,每周向老师汇报生长情况,遇到问题及时请教老师,老师全程指导,典型问题作为案例专题讨论。实验结束时,每个学生将自己所做的工作整理成实验报告。老师根据实验过程的表现和实验报告评定实验成绩。创新实验条件,学生课余时间对食用菌栽培全程实践,提升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2.3 创新考试题库
创新出题方式。在每一个知识模块学习结束后,老师引导学生对该模块中的知识点逐一回顾和整理,并归纳出重点难点。然后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知识点可以以什么样的形式进行考核,让学生模拟出考题,特别是反映学生运用知识能力的考题,启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最后,老师修正规范好模拟考题、并添加学生没有涉及到的考题一并形成题库,题库中应加大对知识运用能力和创新能力考核的比重。考试题库容量最好大一点,便于从题库中随机抽取题目形成考卷。该课程的期评成绩由期末考试成绩、实验成绩和平时成绩组成,三者依次占比40%,30%,30%。其中,实验成绩主要根据学生实验操作的规范和认真程度以及食用菌的产量和质量给出综合考核。平时成绩主要根据学生在课上参与专题讨论的积极性、对知识点的把握程度来综合评定。
3. 结语
食用菌产业已成为21世纪的朝阳产业。随着食用菌产业的快速发展,市场在不断加大对食用菌栽培技术人才的需求。我们高校改革和创新《食用菌栽培技术》课程教学,培养高质量人才,满足这个朝阳产业的需求。
参考文献
[1] 陶永新,朱 坚,邱栋梁翻转课堂新模式在园艺学科教学中的创新应用———以《食用菌栽培》课程为例[J].园艺与种苗,2019,39(12):49-51.
[2] 吴旺宝,荚荣. 大学生科学素质教育课程“走进微生物世界”的建设与实践[J]. 微生物学通报,2018,45(8):1817-1823.
作者简介:刘爱中(1971.12—)女,汉族,湖南娄底,博士,副教授,主要从事生态环境领域教学和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