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在学前教育中引导幼儿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发表时间:2021/7/30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4月第10期   作者:邓亚琳
[导读] 幼儿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够完成的,这就要求学前教育工作者,针对幼儿的实际情况,探索出适合在学前教育中培养幼儿良好生活习惯的具体策略,
        邓亚琳
        威海经济技术开发区凤林幼儿园  山东威海  264200
        摘要:幼儿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够完成的,这就要求学前教育工作者,针对幼儿的实际情况,探索出适合在学前教育中培养幼儿良好生活习惯的具体策略,引导幼儿逐渐养成良好的生活态度和生活习惯,为幼儿成材奠定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学前教育;幼儿;生活习惯
        引言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化,人们对于幼儿综合能力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在学前教育中,不仅需要加强对幼儿学习能力的培养,而且还需要注重对幼儿行为能力、自理能力等方面的培养,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为此,本文首先对在学前教育中培养幼儿良好生活习惯的意义进行了阐述,并对学前教育中幼儿良好生活习惯的培养现状及策略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希望能够给相关人员带来启示。
        一、学前教育中培养幼儿良好生活习惯的意义
        在素质教育全面推行的背景下,促进幼儿全面发展成为了学前教育的重要目标。学前教育对于幼儿各项能力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启蒙作用,其教育质量对于幼儿的培养和发展能够产生直接影响。将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作为学前教育的重要教学目标,不仅可以提升幼儿的自理能力和行为能力,而且也可以有效推动学前教育改革,促进幼儿综合能力的全面提升。这就要求在学前教育中,教师不仅需要加强对幼儿学习能力的培养,而且还需要注重对幼儿良好生活习惯的培养,让幼儿逐渐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卫生习惯、安全习惯、消费习惯、环保习惯等生活习惯,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可见,在学前教育中培养幼儿良好生活习惯的意义重大。
        二、学前教育中培养幼儿良好生活习惯的现状
        (一)幼儿生活习惯较差的问题
        在学前教育中培养幼儿良好生活习惯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就目前学前教育中幼儿生活习惯的培养现状来看,情况却并不乐观,甚至有部分幼儿不能独立完成穿衣、垫被子、洗漱等生活行为,更别说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究其原因为幼儿对于良好生活习惯的认识不足,部分幼儿都是在家长的呵护下成长的,其日常生活中过度依赖父母,没有形成独立自主的意识。因此,在学前教育中,教师应全面开展培养幼儿生活能力的工作,改变幼儿的生活态度,并从幼儿的观念、习惯和行为等方面,逐步引导幼儿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让幼儿真切地感受到只有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才能够更好地认识世界、学会学习。
        (二)培养策略不完善的问题
        考虑到幼儿的天性,找到适合幼儿的活动方式,将生活习惯内容贯穿到活动中,让幼儿通过简单的活动或游戏的方式,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掌握良好生活习惯养成的要点,这是在学前教育中培养幼儿良好生活习惯的有效途径。但就目前的学前教育现状来看,幼儿的生活能力普遍较低,而这与教师生活习惯培养策略的不完善有着密切关系。部分幼儿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并未充分考虑到幼儿的生活兴趣和爱好,而是生硬地将正确生活习惯的相关知识传输给幼儿,这对于幼儿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是非常不利的。
        三、学前教育中培养幼儿良好生活习惯的策略
        (一)要分析问题原因,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由于幼儿的年龄较小,其语言表达能力较差,不能很好地将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表达出来。如果幼儿遇到的生活问题没有得到及时、妥善地的解决,一旦坏习惯养成,将会给幼儿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带来不利影响。在幼儿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过程中,只有当幼儿学会自主解决生活问题,才能真正感受到良好生活习惯养成的重要性。因此,在学前教育中,教师多关注幼儿在日常生活的各种行为,并鼓励和引导幼儿去分析生活问题,帮助幼儿及时找到问题解决的方法,以此来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例如,有幼儿经常乱扔垃圾,破坏班级的卫生环境。这时教师不急于对幼儿进行批评和教育,否则会极易让幼儿产生偏激的心理,不良的生活行为习惯会直接影响到幼儿的生活状态。教师应鼓励和引导该幼儿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分析,让其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对个人和班级都是不利的。通过与该幼儿的交流,教师发现该幼儿做出这一错误行为的原因是因为觉得垃圾桶太远,丢垃圾太麻烦了。找到原因后,教师可以为该幼儿提出建议,让幼儿自己准备一个垃圾袋,每次有垃圾就往垃圾袋里面丢,等放学后再一起丢进垃圾桶。久而久之,幼儿就会逐渐改掉乱扔垃圾的不良行为。
        (二)对幼儿进行正确引导,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
        由于受到年龄限制,部分幼儿不能对良好行为习惯有着很好地理解,因而不能在日常生活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但在以往学前教育中,良好生活习惯的培养策略和方式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开展效果不理想。针对这一现象,在学前教育中,应结合幼儿的认知特征,在日常教学和生活中,对幼儿进行正确、及时地引导,帮助幼儿逐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幼儿对于故事有着强烈的兴趣,以故事载体对学生进行行为习惯的引导是非常必要的。通过生动有趣的故事,引发幼儿思考,让幼儿真切地感受到良好生活习惯养成的重要性,并掌握良好生活习惯的要点,逐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例如,在培养幼儿“洗手”这一良好生活习惯时,传统学前教育中的说教式培养方式,不仅无法让幼儿对“洗手”这一生活习惯产生正确的认识和理解,甚至还会让幼儿产生抗拒和抵触的心理。这时教师就可以将“洗手液大战细菌怪”的故事讲给幼儿听,让幼儿通过生动有趣的故事情节,了解到洗手的重要性,并逐渐养成主动洗手的良好行为习惯。
        (三)要鼓励幼儿自主管理,培养幼儿的独立自主能力
        虽然幼儿的自我控制能力较弱,但其具有一定的自主意识和较强的可塑性,在幼儿良好生活习惯的培养过程中,通过自主管理方式,可以有效提升幼儿的自主能力,促进幼儿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因此,在学前教育中,教师应结合幼儿的特征,为其提供更多自主管理的机会,并鼓励幼儿通过自主管理的方式,逐渐改掉不良的生活习惯。
        (四)错误的纠正,培养幼儿知错就改的良好品质
        幼儿的自制能力较差,在日常生活中难免会出现各种不良行为,如果幼儿的这些行为得不到及时纠正,则会慢慢养成不良的行为习惯。例如,有的幼儿容易发脾气,在教室里大喊大叫;有的幼儿喜欢抢别人的东西,如果别人不给,就会躺在地上耍赖;有的幼儿吃东西不专心,吃的很慢等。虽然这些行为看上去都是幼儿的正常表现,但如果采取姑息的态度,则会助长其不良行为的养成。因此,在学前教育中,教师应加强对幼儿日常生活行为的关注,对于幼儿任何一点细小的错误行为,都应及时地引导、纠正,这样才能够帮助幼儿逐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但在对幼儿的错误行为进行纠正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讲究方式方法,这样才能够达到预期的效果。
        结束语
        综上所述,近年来,随着综合国力得到了的提升,国家各个领域的不断进步,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量日益增长。学前教育是幼儿接受教育的第一阶段,其对于幼儿各项能力和素质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启蒙作用。因此,学前教育工作者应清楚地意识到教学工作的重要性,并明确自身的职责,在日常教学中,能够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合理开展教育活动,让幼儿在获取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为幼儿今后的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王吉九.如何在学前教育中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J].当代家庭教育,2020(32):47-48.
        [2]闫滢.如何在学前教育中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J].基础教育论坛,2020(17):56-57.
        [3]雍锦琳.如何在学前教育中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J].教育教学论坛,2020(19):370-37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