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娇
四川省广安市前锋区虎城镇苏台小学校
摘要:新课标是小学语文有效教学所需要理念的重要“基地”,作为一线教师,应将其化作实施应用的具体指导思想,以让学生获得良好的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机会。
关键词:小学语文;新课标理念;实施应用
源自新课标的新理念是指导课堂科学教学的策略依据,基于其而施,既利于师生各自在教学相长中实现自我发展,又不与“应试”冲突。在今天大力推进“五育并举”新课改的实践中,我们必须用新理念指导我们语文日常教学实践,把新课标最理想的“让学生受到良好语文教育”目标变成惠及学生发展的现实。而传统语文课堂,大多受“应试”思想左右,特别是由“应试”衍生的按成绩好坏评价教师的指挥棒,更“坚定”了一线教师“教以应考”的决心,导致“唯教材是教”的普遍做法现象的出现。这显然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从大量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来看,很多学生在纸在操作还“行”,但在实际应用中就“差了很大截”。因此,语文教育必须改革,用新课标理念指导课堂改革,才是我们探索课改东风中语文教学应走向的方向。而我们教师应转变观念让学生获得更宽更有温度的语文教育。
一、语文教学应有平等氛围作前提
新理念指导下的语文教学,不是“教师中心论”的实施,更不是“师道尊严”的独揽讲台,而是在新课标明确要求的“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理念指导下进行。因此,运用新理念指导语文教学,就必须在其环节推进中注意平等氛围的营造,使之有对话开展的环境前提。能实现这种效果的路径也是异常多样的,激趣、情境、师生关系、媒体直观等,都可实现预期而收到良好语文教学效果。课前三钟讲演、多媒体化抽象、以及讲故事、猜谜语等都可实现这个平等对话。
二、引导学生在多样化的方式中质疑学习
新理念中,教师不再是知识传授的唯一实践者,其“传道”的内容渐渐向方法这个维度发生了偏移,更多的是学习之道,即方法。基于此,新课标赋予了教师合作者、引领者和点拨者角色,要求他们尽量减少课堂占用时间,尽可能地让学生以主人的姿态出现在知识获取与应用的实践中。对此,新理念要求学生从接受式学习的单一路径中走出来,拓展应用自主、合作、探究这三种并不在同一个标准分类下的学习方式进行积极学。在这样的语文背景下,我对小学语文高段的教学就实现了引导学生在多样化的方式中质疑学习的思考与实践。这句话要真正践行有效果,就必须注重多样化和质疑这两个关键词。
(一)学习方式多样化。在尽量减少“强灌”学习方式的前提下,帮助学生减少学习依赖,增强主体性,让他们在自主、合作、探究等新型学习方式并存中发展自我。特别是近年来积极倡导的合作与探究这两种方式,更要精心设计实施。这两种方式有很多共同点,都是基于学习任务而展开的学习实践,都需要教师过程引导和学习交流。所以在实施中要在注重区别的前提下进行,特别是在交流环节,要多鼓励,让学生在讨论中充分发挥主体性,不是光做听众不发言。但听也要有方法,不能过耳不留痕。教给学生汇总意见、达成共识是语文教学开展多样化学习方式的必然要求,这一点在新理念中有专门的要求和方法供我们在实践中作行为的指南。
(二)学习过程常质疑。学起于思贵有疑。思维参与是有效学习的前提。新理念认为激发学生兴趣是促进学生思维参与的有效手段,教学论研究又告诉我们兴趣是推动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心理动因。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我们不仅要培养学生学习方式多样化,还要引导他们质疑学习,有问难品质。而实现路径就是激趣、培趣。教学中,欲达到有效学习起于质疑的效果,教师要多引导,鼓励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多感官配合。增强他们质疑动力和信心,这样才能更好地实现学中有疑,疑能促学的效果。
三、鼓励学生在多问中彰显主体性
有疑则有问。但问是否能提出来,则需要勇气。传统学习,学生受压抑,很多问题都只能闷在心里而得不到解决。而新理念的实施,特别是学生主体理念的强行推广,让一线教师看到了让学生成为学习主人的重要性。而鼓励学生在多问中解决心中疑惑,就成为彰显学生主体性的有效做法。学生也可以问,成为了新理念指导下语文课堂的新现象。例如,在《雨后》这篇课文的教学中,一些学生在自读中给同桌提出了“雨后广场上出现了怎样的景象?”这一问题。而另一同学在阅读质疑后作出了“一群孩子在广场上如何戏水”这样有教学意义的提问,这样的问题既立足于文本,又抓住了课文内容重点,可看出学生阅读质疑的重要性。实际上,一堂好课不需要学生有太多的质疑成果,有这么一两问就足够可以让学生激动不已。这样一来,课堂上不再是只有教师那烦琐的提问,也有学生在边读边质疑中提出的问,整个课堂“问题”连连,充满富有生机的交流对话。当然,学生的质疑多问不是天生的,需要教师示范“提问”不断,还要在善于引导上功夫,让学生在“会问”上有收获,问得既精又巧。
当然,新理念层出不穷。随着人们对课改研究的深入和对教育的新发现,越来越多的新思想如雨后春笋进入我们耳听视野。作为一线教师,如何将其应用于语文课堂指导有效教学就成为我们不可轻视的教学思考。实践时,虽然理念的最终体现都是教学方法的实施,但不同方法体现了教者的理念不同。这几年语文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只要对学生发展有积极影响的,不得对学生有扼杀兴趣、降低自信、不发展理解、语感等语文能力的,都是好理念、好方法。有了这样认识,我们的教学才不会进行有多折腾,才不会被“应试”左右,我们才能坚定应有的航向---发展学生语文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王秀玲,把新理念应用到语文课堂教学之我见[J].快乐阅读,201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