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数学中对学生渗透德育教育

发表时间:2021/7/30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第4月第10期   作者:张作富,孙杰
[导读] 思想品德并不是一门独立的学科,想要提高这门学科的教学质量,还需要多门学科的积极配合。
        张作富,孙杰
        五莲县特殊教育学校   山东省日照市五莲县   262300
        摘要:思想品德并不是一门独立的学科,想要提高这门学科的教学质量,还需要多门学科的积极配合。笔者在教学中,结合《生活数学》学科特点,挖掘教材中的思想教育因素,并注意课与课之间的联系,从培智学生的实际出发,确定思想教育的最佳内容,有的放矢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关键词:德育教育 意义 兴趣 体验 数学课堂
        引言:
        培智学校所培养的学生群体由于其特殊性,会产生心理上的严重不平衡,想要更好的融入主流社会,必须要提高对他们的思想品德教育。而在生活数学教学中潜移默化的渗透思想教育,能够从外部调节到学生的内心自省、自觉。培智学校《生活数学》课程以实用性、生活性作为课程实施的基本要求,以此满足不同能力水平的智力障碍儿童发展的需要,德育渗透是其中一项重要的任务。由此,笔者在教学中,结合《生活数学》学科特点,挖掘教材中的思想教育因素,并注意课与课之间的联系,从培智学生的实际出发,确定思想教育的最佳内容,有的放矢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在活动中引发道德情感
        《培智学校义务教育生活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倡导感知、体验、参与的学习方式。”智力障碍儿童认知能力差,思维刻板,缺乏抽象思维,记忆能力差,对他们进行德育渗透,更需采取合适的方式。良好的教学情境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真正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并能在良好的氛围中渗透德育教育。教学中,笔者针对教材内容,创设适合学生年龄特点的情境,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1.1结合游戏,在趣味中浸润道德情感。“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游戏是培智课堂教学中常见的教学策略。游戏对培养儿童的情感,让儿童体验集体生活的乐趣,促进儿童积极参与教学,是非常有效的学习方式。但是,在课堂教学中,游戏形式要多样,内容要有针对性,情境要小,更要适合于培智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课堂范围。
        例如教学《营救美羊羊》一课时,了解到学生对动画片《喜羊羊与灰太狼》非常熟悉和喜爱,因此我选择把游戏教学贯穿整堂课,主要是要让学生在“挑战灰太狼,营救美羊羊”活动中,善于思考,相互配合,积极协作,最后解救自己的好伙伴美羊羊。课始,播放《别看我只是一只羊》的歌曲,问“大家喜欢做游戏吗?今天老师想和大家做个游戏,请大家随着音乐,扮演羊进行吃草、喝水等活动并相互问好。接着告诉学生:“美羊羊被灰太狼捉走了,我们该怎么办?”学生兴趣盎然,学习的积极性迅速膨胀。趁机让学生按颜色和形状来和大灰狼玩躲猫猫的游戏,成功打败大灰狼并拿到钥匙,一起救出美羊羊。这样教学,符合学生的心理,能够吸引学生的兴趣。学生在欢快的体验中表达了自己的情感,得到了友情的熏陶。
        1.2结合表演,在角色中感悟道德情感。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要让学生带着一种高涨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在学习中意识和感受自己智慧的力量,体验到创造的欢乐。”培智儿童由于情绪的多样化,教学中更需要这种参与学习的机会,在真实的参与中,学生的主体性才能得以发挥和提高。《生活数学》中的内容有许多是和孩子有关的,或是孩子经历过的,反映的是他们生活中发生的真实事情。情景剧表演能再现生活的原型,也能激发残障儿童更好地参与学习。可以让学生接触各种“角色”,体验社会生活。在教学《我当小厨师》一课时,笔者就创设一个有糯米粉、面粉、蔬菜汁及糖等调味品的场景,鼓励学生尝试着当一个小厨师,学习制作小点心。

指导学生将不同颜色的蔬菜汁分别加入到糯米粉和面粉中,丰富的色彩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按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喜好随意操作,学生通过学做捏、拉等手指动作,锻炼动手操作的能力,并通过相互品尝自己亲手做的点心,来体验到劳动的乐趣,懂得劳动的不易,使学生在具体的体验中受到了道德教育。
        1.3结合多媒体,在情境中形成道德品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使我们的课堂充满了活力,使学生身临其境,心入其情,进入角色,从而唤起、激发其深刻的内心情感体验,挖掘学生的思维创造能力,提高德育教育的渗透力,实现思想品德教育的实效性。例如《认识图形》一课,学生由于语言积累太少,如果仅凭教师的一张嘴,很难感受到图形组合的魔幻和神奇,引发不了情感的共鸣,更产生不了道德体验。教学中,笔者广泛搜集资料,在课上播放了《有趣的建筑》视频,学生一边看视频,一边情不自禁地喊:“太美了。”“我要试一试”……学生的心灵被深深的触动,热爱世间万物的情感油然而生。
        2.打造生活课堂,让学生在生活中默化道德素养
        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只有源于儿童生活实际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的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识。”因此,笔者在教学中善于从他们的实际生活中捕捉、提取和开发有教育意义的内容,打造生活的课堂,不断丰富和推进体验活动的进程,使课堂生活成为一种快乐、积极、有意义的生活,促进学生在这种生活中体验、感悟。
        2.1创设生活化课堂,在课堂中享受体验的快乐。新课标指出,教学不局限于学校的课堂,应创设条件尽可能向社会开放。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必须贴近学生的生活世界,努力构建生活化课堂,在现实的人生世界中展开、在具体生活场景中进行德育教育,学生的品德才能养成。教学《我的家》一课,笔者课前准备了一个大大的房屋图,以“我们班是一个大家庭,而每个儿童都是自己的小家庭”为主题引出活动任务:今天要请大家来介绍自己的小家庭。先请儿童互相讨论、交流自己家里有哪些主要成员,再请儿童在纸上画一个小屋代表自己的家,把自己家庭成员的情况用绘画、文字、符号等喜欢的方式表现出来。完成作品后,引导儿童在班里介绍自己的家庭成员并把自己创作的家庭图剪下来贴在班级的大房子中,供大家欣赏。
        2.2链接以往生活,从已有经验中获得体验的快乐。体验是以经验为基础,是对经验的一种升华与超越。“在学习的过程中,儿童不是一张没有描画过的白纸,他们对任何事物都有着自己的认识和理解,这些先前的经验是他们进行体验学习的快乐源泉。如教学《球的认识》一课,笔者利用学生已有经验,创设了趣味盎然的活动。用视频展示不同球的图片。“同学们,喜欢猜谜吗?”“好,下面就请你快速地猜出这是哪种球?有什么主要特点?”在这个过程中,充分调动了学生原有的知识储备,使他们在非常轻松快乐的活动中,了解了各种球的知识。
2.3贴近现实生活,在体验中内化道德品质。生活本身即教材,德育自身即生活。德育走进生活不是无条件的迎合生活,而是在关注现实生活的基础上,引导儿童体验生活。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把知识的学习与生活相结合,让学生在浓郁的生活氛围中、在人与人的自然相处中学习运用知识,进行实践操作,就可以提高学生的生活适应能力,为将来适应社会,融入社会打好基础。例如:学习《10以内的加减法时》,笔者带领学生去学校附近的超市进行了一次购物体验,带着十元钱去校园超市买东西,比赛最终谁买得东西最多,而钱花得最少,使学生更加贴近生活,不仅认识了各种物品,还大大活跃了课堂氛围,真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学生的数学思维。
    结束语
        总之,在培智学校对学生进行教育教学和德育渗透的难度都很大,但它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却促使我们每一个特教工作者,只有一点一滴,有的放矢地指导学生的行为,将教育与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在获取知识,发展能力的同时,潜移默化,耳濡目染,似春雨润物,为学生一生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培智学校义务教育生活数学课程标准》】
【中华教育理论与实践科研论文成果选编.2011】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