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光毅
佛山市顺德区第一中学 广东省佛山市 528300
自广东省正式启动新高考改革(指2018年秋季入学的高中一年级学生开始实施的《广东省深化普通高校考试招生制度综合改革实施方案》)以来,各种关于选课走班的讨论就不绝于耳:其一是教学班的生源一般都来自于不同的班级,尽管学校在组建教学班时也会考虑限选与分层(如分开物理、历史类班,分开快慢班等,下同)的情况,但学生的学科基础参差不齐、思维方式不尽相同的情况仍难以避免,那么如何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其二是教学班的老师往往缺少与学生的个性化沟通机会,“上完即散”、“散了上场赶下场”的模式导致不少学生连当面问问题的时间都没有,如何保证师生间的有效沟通?其三是不少学校为配合走班制推出的“导师制”,往往又因导师需要与多个行政班班主任沟通交流自己导师班学生的情况,工作量大而难以落实。个别学校的同一个行政班甚至出现两三位政治老师的情况(如两位教选考学生,一位教学考学生)。如何增强课后跟踪辅导的效果?等等。诸多疑问的存在,甚至使得“走班”一词成为不少一线政治老师的“梦魇”:“走班”的班成绩必然差一些,谁接谁倒霉。
为有效澄清“走班”制面临的主要问题,我们有必要对实践中存在的诸种疑惑进行一个简要的梳理:首先,就学生个体学情存在明显差异这一点,教学班与行政班其实本质上并无二致:就目前绝大多数普通高中的行政班,尤其是平行班的设置来看,基本是按照总分大致接近的原则进行组班。因此,对于思想政治这个学科而言,学生也会存在明显的学科基础参差不齐、思维方式不尽相同的情况。就此而言,“走班制”下教学班所谓学情差异更大,事实上是个“伪命题”;其次,“上完即散”的师生“疏离感”带来的个性化沟通问题,又可以细化为“师生疏离”与“生生疏离”(由于来自不同行政班的学生之间存在陌生感而带来的课堂合作阻滞)两个方面。较之于行政班,“师生疏离”的产生是往往是因为接触的机会与时间变少:包括任课教师更少的参与班级活动(诸如班会课、家长会、班集体团建、外出研学等)或参与时间明显缩短、学生需要赶赴下一个上课场室、大班额带来的学生人数增加等等;而“生生疏离”的原因除前述的几个原因外,还涉及缺乏必要的班级组织(比如小组、宿舍、班级委员会等)。最后,分属不同行政班带来的“导师制”难以落地与自习时间(如晚修、晨读、自习课等)分班辅导难度加大的问题也是客观存在的。
综上所述,分层走班制与固定行政班制都面临处理差异化(个性化)学情的问题,且弥合个体沟通障碍的任务更加艰巨。一言以蔽之,分层走班制下高效课堂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其实就是个性化教学。而就当代教育的视角来看,基于智慧课堂的混合教学模式无疑是解决这一问题、实现高效课堂的“不二法门”。
目前“国内学者普遍认为混合式教学是传统教学与网络教学的混合,在此基础上实现多种学习理论、教学模式以及教育手段等的混合。”[ 张佳铮. 高中思想政治课混合式教学的运用研究[D].河南大学,2020:5]在此语境下,智慧课堂基础上的混合式教学必然存在多种教学模式,多种实现手段,即所谓“教无定法”;但契合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模式则必然是围绕解决三个根本性的问题展开的,即“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
”[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教材编写组.普通高中思想政治教材介绍[N/OL].教育部网站[2019-08-27]. http://www.moe.gov.cn/fbh/live/2019/51084/sfcl/201908/t20190827_395972.html]因此,整个高中思想政治学科的所有教学都可以视作是将这三个“为什么”先具象化为某一领域或情景下的“为什么”,然后引导学生分析,进而得出结论与进行运用的过程;或者可以将其概括为“生疑”(产生疑问,引发兴趣)——“析疑”(分析存疑,探究具象)——“解疑”(得出结论,延伸运用)的“三疑课堂”。
1、“生疑”(课前准备、预习与导入环节)
目前多数教学研究人员习惯将混合式教学模式分为课前、课中和课后三个阶段进行阐述;并且多将课前阶段的概括为准备、预习阶段,包括确定学习任务——提出导学问题——组织学习材料——选择教学媒体——发送导学案并统计分析学情——设计课堂学习方案。学生反馈前后教师进行两次备课,是混合式教学与传统教学最大的不同[ 4 高保卫.高中思想政治课混合式教学设计初探[J].现代教学,2020(20):20-21];就“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原则来说,这一过程无疑也是非常合理的。然而,在具体的备课目标指向上,多数一线教师都将这一阶段停留在了“必备知识”,并没有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发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深度思考这一角度进行考量。朱熹曾言,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可见,第一次备课必须在知识性问题以外提出2-3个与第二天授课情景有关,但却无法完全通过学生自学解决的探究性问题。教师利用智慧课堂平台设置相关的知识性问题答案和解释后,二次备课的重点就应放在学生的集中性知识疏漏与探究性问题的初步思考结果上。特别是对于走班制的教学,智慧课堂系统提供的讨论功能(包括微信、QQ和钉钉自带的群功能)不能固化的认为只能在课堂授课时使用,而是应大胆将其引入课前自学的探究性问题环节,让学生的空间距离得以缩小,思维的火花得以激发、碰撞;也便于教师在学生的讨论中发现问题,更有针对性的进行二次备课。在此基础上,以回应学生课前讨论为主要内容的课堂导入,可以进一步弥合师生、生生间的陌生感,迅速让走班学生进入学习状态,有效提升课堂效率。
2、“析疑”(合作探究与展示点评环节)
面对走班制下小组建制与凝聚力的相对弱化,我们可以透过引入世界咖啡、辩论赛、随机分组、班级大讨论等方式进行强化。如在智慧课堂的班级讨论板块,学生通过语音输入可以便捷的与班级的所有同学进行讨论,观点透过大屏实时展示,较之小组讨论,范围更大;教师也可以通过“词云”功能,迅速把握同学发言的关键词,以便做出有针对性的评价。师生、生生双向互动的特点,较之小组讨论、代表发言的机制效率更高。哪怕是在需要指定小组代表进行深度发言的同时,“其他学生也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利用‘弹幕’功能对自己不懂的问题随时发问,从而营造展示的氛围,增强趣味性。”[]教师、发言同学也可以及时澄清疑问,深化讨论成果。
3、“解疑”(巩固训练与实践运用环节)
“解疑”包括教师课后解决学生存疑与学生课后解决他人疑难(包括命题者刻意设置的练习也是一种疑难)。针对“走班制”课后教师分身乏术的痛点,智慧课堂除提供个性化的留言互动交流专区外,一般都有微课录制与上传功能;通过微课答疑,避免了教师在传统辅导中一对一就重复性问题进行回答的低效。学生除了在提交错题后可以自动接受智慧课堂系统个性化的错题巩固推送外,还可以透过拍照、录像等功能,便捷的记录诸如社会调查、社区实践、模拟联合国等传统教学无法触及或检测的课后任务,从而大大提升思政课在实践中“铸魂育人”的效果。
未来已来,将至已至。当“分层走班制”遇上智慧课堂,其方能在变革的大时代彰显自己的效能感。与其在自怨自艾中抗拒“分层走班制”,不如在实践探索中走出更多的新路!
(本文是顺德区“十三五”规划课题《新高考背景下的高中思想政治分层走班制教学模式》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