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薇
(天津市机电工艺技师学院 天津 300350)
摘要: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召开以来,我国已开启加强文化强国建设的新征程,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全局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现已成为我们党作出的重大决策。而随着我国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高素质技术人才的需求也在逐步攀升。中职院校作为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在夯实培育技能人才的“硬实力”基础上提升“软实力”,积极探索有效途径,着眼新征程,在中国传统文化视阈下,打开新格局,取得育人新实效。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职院校;优秀传统文化
十九届五中全会以来,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已然起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如果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没有共同的核心价值观,莫衷一是,行无依归,那这个民族、这个国家就无法前进。”[[参考文献:
[] 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EB/OL].https://www.shangxueba.com/jxjy/BB0097F9.html.2014-05.]]立足当前建党百年的关键节点,着眼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深化价值认同,凝聚思想基础定能形成强大合力助推复兴伟业。
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社会的价值取向,作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中坚力量,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为学生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正确的价值观基础。但随着信息化的快速发展,碎片化信息的大量呈现给中职生带来的影响是深远的,加之尚未成年的年龄限制,中职生的价值观塑造极易产生偏差。因此,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要帮助学生系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拨开思想迷雾,做好价值引领工作。因此,中职院校应勇于突破现实壁垒,直面现存困境,积极探索育人新路径。
一、中职院校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现实问题
(一)核心价值观教育用力不足
当前,各学科对核心价值观教育用力不足,专业课程的价值观教育应做到润物无声,在“三全育人”背景下,应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效应。此外,要积极从中华传统文化中汲取丰富营养,深入挖掘专科课程、思政课程与中华文化的契合点,积极拓展文化育人思路,切实提成以文化人效果。
(二)教育理论与实践断层
价值观教育应形成“知、情、意、行”的闭合回路,不应当存在教育理论与实践断层问题。价值观教育应以课程教学为出发点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深化情感认同,此外在日常学习生活中要及时纠偏,蚌珠学生形成正确的思维定式与行为习惯。在学校育人各项工作中,切实将价值观教育贯穿育人全局,有效把握教育对象特点,做到“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时而新”,真正提高教育引导和实践养成的实效。
二、传统文化视阈下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路径探索
(一)坚持显性教育、隐性教育相统一
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就是要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引导学生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思政课作用不可替代,思政课教师队伍责任重大。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形成了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我们党带领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过程中锻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思政课建设提供了深厚力量。
”[[[]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讲话[EB/OL].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28943594605211146&wfr=spider&for=pc.2019-03]]因此,在教育教学中思政教师要理直气壮的讲好思政课,同时,以培育和提升中职院校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为导向,培育中职学生的政治认同,增强对中华民族、中华文化的认同,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自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此外,要坚持线上线下教育相统一,积极拓充教育教学资源,积极搭建课程建设共建共享平台,实现教学资源的优势互补,提高线上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成效。
此外,以隐性教育为有益补充,加强校园人文环境建设。通过学校展板、教室布置等建设和谐校园氛围,通过校纪班规等规范学生言行,通过教师的关爱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学生从个人层面提升修养品行,从社会层面培育职业精神,从国家层面增强公德意识,切实在显性与隐形教育二者的统一中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二)精准挖掘优秀传统文化思政育人资源
著名教育学家布鲁纳在《教育文化》中提到,教育的实质是以文化“化”人。坚持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是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举措,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这里面提到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三项内容,就是传统文化最持续的影响力所在,为我们传播优秀文化找到了最直接、最精准的着力点。[[[] 徐俊.学习十九大报告,深入挖掘中华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N].中国出版传媒商报,2017-10-31
基金项目:2020年度中高职思政课一体化教学研究专项课题(小微)课题编号:XW202031.]]因此,要准确把握传统文化精髓,不仅讲清“到哪里去”,还要讲明“从哪里来”,在深化文化认同的基础上建立更深厚的文化自信。
以“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为例。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以人为本”的思想和学说就是人文主义。在《管子·霸言》中早有“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的论述。而“民为邦本”“民贵君轻”的思想也是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重要内容。“重视民意”“敬天爱民”的传统文化思想纵贯古今,在伟大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得到了继承和发扬。在中职思政教育教学尤其是涉及到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治国理政等内容时,要追根溯源的将优秀传统文化相关内容讲清讲细。
(三)打造“四大课堂”育人见实效
充分发挥思政课程“第一课堂”主渠道作用,积极推动课程思政“第二课堂”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一是组织专业课教研组与思政教师“结对子”。共同研究不同专业的育人目标,深度挖掘提炼专业知识体系中所蕴含的思想价值和精神内涵。二是以赛促教,通过开展教案设计大赛、课程思政质量月活动,全面形成广泛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良好氛围,真正将核心价值观教育深入到各门课程之中。
充分发挥社团和主题活动为载体的“第三课堂”美育育人作用。以传统文化类社团为主要抓手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帮助学生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积极开展思政剧、文艺展演等形式多样的主题活动。用情景剧的方式,把文化自信“演”出来,让价值认同“活”起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学生在参与和体验。
有效发挥实践活动“第四课堂”实践育人作用。真正将内在认同转化为现实行动,中职院校应积极探索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3+1+1”劳动教育体系——“3”即开设校内3门劳动必修课(劳动素养课、劳动实践课、生产实习课),“1”即强化家庭劳动培养,“1”即开展社会劳动实践(劳动进社区、进养老院、进福利院),切实将理论与实践教育相结合。
中职院校作为培育德才兼备大国工匠的主要场所,应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基础工程,帮助学生夯实思想之基,补足精神之钙,在贯彻“三全育人”理念的基础上,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追求,加强顶层设计,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厚植爱国情怀、提高公共参与、塑造健全人格,自觉投身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