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生活化教学的探索与实践研究

发表时间:2021/7/30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第4月第10期   作者:邵雪松
[导读] 初中阶段的学生还没有形成成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邵雪松
        山东省滨州市沾化区冯家镇第二实验学校  山东滨州  256800
        摘要:初中阶段的学生还没有形成成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因此,在看待问题时较为片面。在这一阶段的学校教育中,教师需要加强对学生的道德与法治教育。要想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和法律素养,教师就要创新教学方式,将生活情境引入教学之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研究
引言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课堂中开展生活化的教学课堂,主要是指教师需要将教学内容进行生活化的处理,通过生活化的实际案例来为学生讲解相关的知识内容,这种教学方式是非常有效的, 能够对原有课堂教学内容进行不断地丰富,也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学习的积极性,从而使学生可以更加快速地理解教师所讲述的知识内容。 因此在当前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课堂中开展生活化的教育课堂是非常重要的,教师需要加强对这一问题的重视程度。
1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生活化的意义
        道德与法治课标中明确指出:“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发展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课程的教育意义在于对儿童生活的引导,用经过生活锤炼的有意义的教育内容教育儿童。”初中生是国家的希望和未来,这个年龄段正是“三观”与法律意识形成阶段,他们的发展对国家的未来具有重要意义。根据课程特征,教师在教学中要关注学生情感,道德观与价值取向,赋予教学“生活化”色彩,唤醒他们生活感知,启迪他们关注生活、体悟生活知识,激发他们在生活情境中实现对知识内涵的学习,“生活化教学”使道德与法治课程更具有情趣性、直观性和生动性,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提高教学效率,更利于学生发扬个性,弘扬其社会责任感,培养其担当意识,实现“教育即生活”的目标。道德与法治课堂赋予生活化情境后,教师要营造民主、愉悦、和谐、活跃的课堂氛围,学生学习积极性得到激发,利于发挥学习主动性。在学习过程中他们乐于学习,善于交流探究,课堂主体地位凸显,使“要我学”转化为“我要学”,学习效果显著。同时,生活化教学利于落实“立德树人”任务,利于培养学生立德为先、修身为本,具有大爱情怀;更有助于培养学生成为具有远大理想抱负、积极乐观的人,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
2 当前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存在的问题
        当前大多数教师在班级教学的过程中,思想是较为单一和传统的,缺乏对实践性教学的正确认识以及教学,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只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而进行教学。 虽然这一出发点是好的,但是并没有将理论和实践进行相互的融合,也很少为学生融入一些生活性的案例,导致学生在日常学习和理解知识时存在着较大的偏差,经常会存在诸多的阻碍。 另外一些教师受到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墨守成规,并没有对自身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进行适当的改变以及创新,这就导致了整个课堂教学是非常沉闷的,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 最后,一些教师认为融入生活化的案例非常浪费时间,还不如将更多的教学精力放在对理论知识的讲解上,在这一背景下,课堂教学的效率和标准达不到预期的状态以及要求,这也给学生的日常学习带来了诸多的阻碍和困扰。
3 生活化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课堂中的应用
        3.1 将生活融入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在讲解道德与法治的教学内容时,要与学生加强互动,建立具有生活气息的学习情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根据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的调研成果来看,死记硬背的“填鸭式”教学模式会让学生对课堂内容丧失兴趣,这样的学习方式既浪费了老师的教学精力,也浪费了学生的学习时间。初中生往往都有强烈的好奇心和表达欲望,教师要在教学内容中融入与学生家庭生活或学校生活有关的素材,以此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新课导入是一堂课的重要环节,在正式开始讲课时,教师可以用一个实例或一个问题来引导学生正式进入课堂。例如,在学习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第六课“集体生活成就我”时,教师可以让学生针对校园的集体生活表达自己的看法,在学生的讨论中引入“我”和“我们”的概念,引导学生学习这一课的内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确保学生处于主体地位,以学生的需求为中心,明确教学目标的同时,提高课堂的灵活性,增强课堂的趣味性。这样的课堂环境下,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课堂知识,降低课程的学习难度,树立正确的观念。教师也可以在与学生的交流中了解学生的思想和心理,及时作出正确的价值引导。
        3.2 延伸身边生活案例,鼓励学生教学做合一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落实的过程中,教学内容的生活化不仅要立足课堂内,让学生有效地感知,合理地思辨。同时还要延伸生活实践,与一些生活事件有机互动,同时通过一些综合实践活动,提升学生对课程内容的运用能力,推进落实教学做合一,使学生充分感知学习内容的多元化价值。例如,在“自我保护”这节课的学习过程中,教师首先可以在课堂上围绕自我保护方面的内容,引领学生有效学习和掌握。其次,在活动课的时间,教师可以与学生一起进行地震避灾演习训练,让学生学会如何更好地紧急避震、紧急撤离、有序疏散,使学生有效理解自我保护方面的相关内容的同时,充分实践。经过这种真实模拟训练,当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相关突发情况时,就可以更好地将头脑中的理论转化为实际能力,井然有序地配合救灾人员的指挥,做好有效的自我保护工作。当所学课程内容能够真正服务于学生的日常生活实践,他们对于道德与法治课程内容的学习意识就会逐步增强。
        3.3 融入角色扮演活动,培养学生的生活化思维
        生活化思维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渗透,需要教师融入恰当的手段进行引导。角色扮演是一种让学生直接代入到某种情境中进行思考的活动。该活动更能够让学生体会到案例的真实性,同时利用一种生活化的思维以及所学习的知识去解决问题。这对于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具有重要的帮助。例如,《多彩的职业》,该节课程需要学生了解生活中存在各种各样的职业,鼓励学生能够珍惜大好时光,提升自身修养。可以采用发展的观点对自身的职业生涯进行规划,了解自身努力的方向。如展示出两个案例,让学生以角色扮演的方式展现出这个案例。在展现的过程中,由教师提出问题。如第一个案例,小乐从小就非常喜欢机械模型,在初中毕业后便报考了中职,且选择了自己喜欢的专业。毕业后一直在从事机器人设备的维修工作。小乐认为这个工作虽然比较辛苦,但是这是自己喜欢的工作,所以即使辛苦也乐在其中。有一组学生扮演了小乐的角色后,教师提问,问题一:为什么小乐的工作明明很辛苦,但是却又乐在其中呢?问题二:小乐对自己的人生有规划吗?问题三:你觉得你应该如何规划你的人生呢?通过角色的代入感,培养学生的生活化思维。让学生了解职业离学生并不遥远,应从现在开始规划。
结束语
        总之,教育要回归生活,并为生活服务,这是教育的真谛。道德与法治课程要以生为本,依托教材,立足课堂,唤醒学生生活认知,激发学生思维,融合生活实践,引领学生明辨是非,激起学生情感共鸣,促使他们深入思考、获取知识并践行知识,在生活中学习,在生活中实践,让生活成为道德与法治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源泉。
参考文献
[1] 汪晓月.初中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探讨[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20(11):117.
[2] 钱付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生活化教学的探索与实践分析[J].科教导刊-电子版(中旬),2020(2):13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