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惠玲
厦门外国语学校石狮分校
【摘要】德育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教师身教对培养学生非智力因素方面有着深远的影响。学生的道德行为问题,归根到底是内在的道德需要问题。教师应当通过有效引导学生的道德认同,养成持久的道德需要。课堂教育的灵魂是育人,抓住课堂才抓住了学校德育工作的命脉。坚持正面教育,积极鼓励为主。合宜的奖惩制度,是德育工作的推进器。
【关键词】 身教 道德需求 课堂教育 合宜奖惩
一、 教师的身教是成功教育的法宝
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认为:“教师本人是学校里最重要的师表,是最有教益的模范,是学生活生生的榜样。”教育家乌申斯基也说过:“教师个人范例对于青年的心灵,是任何东西都不能代替的有用的阳光。”教师是学生心中最有威信的榜样,教师的思想信念、态度行为,在班级管理和教育教学工程中,对学生起着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身教这种教育方式能达到无声胜有声的教育境界,对培养学生非智力因素方面有着深远的影响。
教师的身教意味着正能量的传递。我在班级管理工作中,不仅要用师德规范来约束自己的行为,也率先躬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因为老师用眼睛监督同学行为的同时,还有几十双眼睛注视着自己,老师们做事严谨的态度,一丝不苟的精神,说到做到的品质,对学生其实更是一本可以研读的书。记得开学第一星期,有同学早读迟到一两分钟(7:10早读,规定7:05到班级),有同学偷偷打瞌睡,有同学晨读声音不大,我便试着用各种方法让学生把早晨的宝贵时间利用好。首先,我在7:00左右到班级,比学生早几分钟到达教室,发现再也没有同学早读迟到了。其次,让所有同学手握书本竖着拿,并且大声读,我本人拿着英语课本大声朗读,整个班级的早读精神风貌好很多,没有同学打瞌睡。最后,我把我的讲桌变成我的学习桌,讲台上多了我的笔记和教育理论书籍,当不是英语科目早读的时候,我自己专心看书、学习。渐渐的,孩子们已经养成了习惯,不管我在不在教室,他们都会“自习”了。看着孩子们专注的脸蛋,我心里真的是满满的幸福。
二、满足学生内心发展的需求,发展健康的人格
多年来,我们常常把道德行为的好坏归因于道德认识,忽视了道德需要。其实人的道德行为动机来源于道德需要,学生中表现出来的多种多样的道德行为和道德能力是由多种多样的道德需要所引出的。
在德育过程中如何满足学生合理的道德需要,如何营造崇德向善的教育氛围,是教育成败的重要环节。我所带的高一四班的学生大多是原初中的学习尖子,在开学第一天,让学生自我推荐竞选班干部和科代表职务,出现多人竞争岗位。有的想当班长,展示自己的管理才能;有的擅长画画,想展示自己的绘画才能,竞选宣传委员。作为班主任就应尽量满足学生的合理要求,废除了“干部终身制”,实行了干部轮换制,让学生“竞争上岗”,使人人都有机会。另外,平时我在工作中,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提供给给他们不同的平台,让他们把发挥自己才干,增强他们自信心,让他们快乐成长,快乐学习。许多时候学生出现问题,是因为他们内在的道德需求缺位。因此,教师需要在创造性的工作中不满孩子们内心的正当需求。
学生的道德行为问题,归根到底是内在的道德需要问题。教师应当通过有效引导学生的道德认同,养成持久的道德需要。有一个感触深刻的例子,就是关于手机。我校的手机管理制度是,在校期间,严禁带手机进入校园,这个制度让所有老师和家长都拍手叫好。但运动会期间还是有一个学生偷偷带手机进校园,最后按年段规定处罚。看到被处罚的那个学生懊恼和生气的表情,经过谈心知道他的家庭环境。
原来在他小学阶段,他父亲两次让他在公众场合下跪;父母吵架的时候,父亲还曾当他面,把他两岁的弟弟从沙发摔下去。这两个事情严重影响他,因此他常把自己沉浸在手机的音乐中,不想跟父母沟通。作为班主任实在痛心这样的家庭环境,我先安抚他受伤的心,最后还是教他要孝顺父母,手机允许周末进行合理使用,满足他内心安全的需要,发展健康的人格。
三、课堂是我们优化德育工作的的主阵地
课堂教育的灵魂是育人,抓住课堂才抓住了学校德育工作的命脉。学生在校接受教育,80%的时间在课堂,课堂上所发生的一切才是育人的最主要东西。
教学活动中师生交往是最严密的、目的性计划性最强的交往,能够为学生成长提供丰富的“精神复合营养”。其实每门课程本身充满教育性,都蕴含德育内容。我经常对课文内容进行引申,让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通过大家的讨论,把课文多种多样的精神文明的内容阐明出来,熏陶渐染,潜移默化,高尚的精神营养如点滴雨露缕缕深入学生的心田。如在综合素质实践活动课中,培养学生身体素质的同时,能够培养学生顽强的毅力,拼搏的信心与勇气,养成自觉学习、刻苦努力、不怕失败、持之以恒的学习品质。
班会课中,要联系生活实际进行行为指导,引导学生实践。这样既明理,又导行,使学生既知道为什么去做,还知道怎样去做。学生结合自身进行比较,确立明确的导行目标,构建课堂多维交往结构。通过学生的自我教育、学生之间的相互教育从而产生德育效能。教师可以在设置道德情境的前提下,让学生通过纵向比较:看自己是否比以前进步,或者横向比较:看别的做得好是怎么做的,自己是不是和别人做得一样好,在比较中,逐步提高学生的道德意识。
四、抓住有效的德育时机,找准正面教育的切入点
青少年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形成时期,思想尚不健全,容易受到一些错误的思想入侵蚀,若不对他们进行正面诱导,他们很可能会误入歧途。
高一学生在知、情、意、行的表现上,经常呈现出认识偏激性、情感冲动性和心理的闭锁性。作为班主任,要正确认识并且尊重与理解他们心理发展的特点,既能看到他们想独立和趋向成熟的一面,又能看到他们还有冲动性、逆反等不太成熟、需要严格要求和恰当指导的一面。循循善诱地启发他们,让他们慢慢理解其中的道理很重要。从内容上讲,就是以美好的、进步的人和事为主要教育内容,从正面讲清道理,坚持以表扬为主,启发诱导,说服教育。在我校对学生习惯养成教育的精细化管理中,我班学生黄达理经常因为宿舍卫生问题被扣分,第一次提醒,第二次警告,第三次联系家长才知道他的身世,原来他父母双亡,从小跟爷爷奶奶一起生活,一些习惯不好,容易丢三落四,经常啃手指头。他再次犯错的时候,我不再是非常严格的批评,而是耐心问他为什么,并让他自己说出应该怎么做。等到他没有被扣分的时候,我大力在班级表扬他,并让他坚持下去,后来他被扣分的次数少了,经常得满分。这件事也启发我,坚持正面教育,积极鼓励为主。
五、 合宜的奖惩制度,是德育工作的推进器
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科说过:“合理的奖惩制度有助于形成学生坚强的性格,能培养学生责任感,能锻炼学生的意志和品格,能造就学生抵制引诱和战胜引诱的能力。”
奖励与惩罚,这两种看似简单的方法却隐含着复杂的发展性功能,如若运用不当,不仅不能促进反而会阻碍学生道德自我的建构。具有发展性功能的奖励不仅仅是对外在行为的强化,更应有利于学生内在道德动机的激发;具有发展性功能的惩罚不是简单地指出错误,还要帮助学生选择合适的行为方式。德育工作者要想达到教育效果,就必须搭配使用惩罚和奖励,那么,到底如何合理实施惩罚呢?第一,惩罚对象的针对性。惩罚应对事不对人,学生做错哪件事就针对哪件事惩罚,不牵扯以前的事,不牵连其他人。第二,惩罚措施的有效性。惩罚方法应该有利于纠正学生的错误行为,严谨随意性措施,滥用惩罚措施。第三,惩罚力度的合适性。老师一定要从生理、心理等方面综合分析学生的承受力,以防惩罚失当,真正实现惩罚的效果。第四,获得双赢的合作性。惩罚的目的是强化,让学生知道行为的对错,强化对,否定错。老师一定要为学生分析惩罚的原因、目的和措施,让学生明白惩罚有利于他进步,心甘情愿接受惩罚,以实现共赢。我班经过集体讨论、投票表决,出台了《高一四惩罚规则》,在实践中受到较好的效果。
德育工作,是一项常做常新、永无止境的工作。形势在变化,学生的新特点和新问题也在不断呈现。作为有责任感的教育工作者,必须以高度的敏感性和自觉性,及时发现、研究和解决学生教育和管理工作中的新情况、新问题,掌握其特点、发现其规律,开拓创新,探索符合校情和生情的德育新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