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堂春
四川音乐学院
内容要摘:现代舞,是十二世纪的社会经济科学文化艺术发展上升到一个阶段的产物,它打破了传统美学思想,瓦解了身体的束缚,是从传统到现代的一个文化现象。我们越来越了解现代舞,就越发的能够看出现代舞很有“个性”。于是,我们有了审美 “共性”与“个性”的矛盾。
关键词: 个性、共性、求同存异
在近百年来的同文化领域中出现了很多“现代”一词,无论是“现代主义”还是“现代派”或是“现代性”。同样的,“现代”一词也出现在了舞蹈的世界领域中。现代舞,是十二世纪的社会经济科学文化艺术发展上升到一个阶段的产物,它打破了传统美学思想,瓦解了身体的束缚,是从传统到现代的一个文化现象。从“现代舞之母”伊莎多拉·邓肯提出“芭蕾一点也不美”的时候,现代舞开始了它漫长的探索道路。刘青弋教授曾在她的书中写到:“现代舞就其本质而言,它属于一场舞蹈从传统向现代转换的运动,它表明现代舞家对舞蹈本质的重新认识,以及舞蹈在当代世界中所承担艺术功能的态度。”代舞的出现就意味着一种新的舞蹈表现形式的诞生,也意味着人类对现代艺术的审美观发生了改变。随着现代舞逐渐被越来越多的人知道,德国有了独立的剧场专场演出现代舞,美国开办了许多专业的现代舞学校,国内也有了几个规模较大的专业现代舞团体。这些都表明现代舞从一开始不被世人所接受改变到了有很多人喜爱它,甚至有许多的舞者去愿意从事一名现代舞职业舞者。我们越来越了解现代舞,就越发的能够看出现代舞很有“个性”。
一、“个性”——现代舞的起点
所谓个性就是个别性、个人性,是一个人在思想、性格、品质、意志、情感、态度等方面不同于其他人的特质,这个特质表现于外就是他的言语方式、行为方式和情感方式等等,任何人都是有个性的,也只能是一种个性化的存在,个性化是人的存在方式。大多现代舞作品都是注重表现自我,表达内心情感为主,编舞者往往利用很多有个性的东西来诠释舞蹈,国外国内的现代舞作品基本都已抒发内心情绪为主,很少作品是“讲故事”的叙述手法来表演。
对于一个对现代舞有所了解的人来说,都清楚现代舞追求和体现的是什么,而“个性”就是存在于现代舞当中的。当越来越多的现代舞作品出现,我们就看到了越来越多不同的“个性”
(一)现代舞中的个性
香港城市当代舞蹈团的新作品《别有洞天》里,舞台上的几位男女在舞台上跑了近半个小时作为开场白,演出结束后,有很多观众提问编剧这个舞到底在讲述什么,看来他们都没有看懂作品所想表达的是什么。后来编剧解释到作品主要表达的是城市里的不同职业的人的内心情绪变化。 现代舞大师多丽丝·韩芙丽的作品都是表达她对现代舞的热爱,男女爱情,苦恼与希望等,有人甚至说韩芙丽的一生从未做过一支“故事性”的舞蹈。
(二)现代舞编导重视个性化
现代舞的产生是人类思想文明有了新飞跃,有多人不再为传统舞蹈喜爱与着迷,而是打破常规传统,脱离规范的审美化。渐渐产生新的思想和观念。人们开始喜欢独具一格,只属于自己的独特的东西,也就是个性化的东西。现代舞编导的思想观念会决定一个现代舞作品是否有“个性”,例如中国台湾云门舞集的李怀民,他的作品《水月》的舞台上方悬挂着几块具有反射作用的面板,像镜子一样反射出舞台地面的效果。像是水中明亮闪耀的水纹,与着白裤的舞者相呼应。中场从舞台两边注水,整个舞台地面积有一层约两厘米的薄水,水面反射出舞台天幕的点点灯光,像黑夜里闪烁的星星。
水面倒映着舞者的倒影,舞台上方的反射板,将舞台中的水影反射,舞者的舞蹈造型呈现出多层幻影。舞者在水中起舞,水色光影和舞姿相互映衬。 就是这样的个性的东西与创意,让林怀民被称为享誉国际的现代舞大师。让云门舞集享誉全球,个性化的东西虽不是直接决定现代舞作品的好坏,但是不可缺少的部分,如果任何现代舞作品只是靠舞者技巧卖力,那不是一个好作品。
二、大众审美的“共性”——现代舞的归宿
在“个性”一词与“大众”一词中存在着很大的冲突,它们可以说是对立的。从古至今,现代舞仅仅只是被一部分的人接受和喜爱,还是有不少的人不能接受这种“新新舞蹈”。例如在德国舞蹈剧场里,皮娜·包希和她的演员们身着一身肉色紧身连体衣,在舞台上表演。女性的乳房被清晰可见,有很多人对此感到反感,觉得现代舞的有些衣着太为裸露,认为现代舞是一个贬义性的舞蹈,是很猥琐的舞蹈。于是,我们便有了我们审美意识与个性的矛盾,越是观看了很多现代舞作品后我们越发的认为这个冲突是无法避免,需要直视的。
这个原因来自于我们自己已经有了审美观的意识,普遍的审美观也就是大众审美的标准一直是以“美”这个字为基准。据研究,大众审美观是能够在人们心中引起愉悦的情感,张艺谋的芭蕾舞剧《大红灯笼高高挂》,舞剧中演员修长的四肢,舞台华丽的布景与视觉感,以及由名小说改变的精彩的故事。在观众看来,这样的舞蹈才算是美。
在面对时代对审美的变迁中,我们越发的认为人们不在只是追求纯粹的美,而去追求多样化,个性化。现代舞没有繁琐的剧情,布景,音乐。但具有自由,开放,冒险,求新的特征,追求自我,强调自由。因而有更多的人愿意去了解它认识它,在欣赏现代舞作品中我们应该尽量避免带着一贯审美思维的判断力,尝试着去接受那种“个性”。世间不是所有事物都是美的,也不是所有舞蹈都是令人赏心悦目的,现代舞带给我们更多的是生活现实的一面,有痛苦,有孤独,有懦弱。这样的舞蹈会让观众得到一种反思,反思现在生活带给我们的压力。也会让观众得到一种释放。这不正是现代舞所要叙述给观众的东西吗。现代舞的一些先驱人物告诉了我们:像伊莎多拉·邓肯一样去追逐自由,像玛莎一样去跳表现心理的舞蹈,像坎宁汉一样去追求纯粹的东西,你会发现现代舞带给你的一个新世界。
三、现代舞是需要创新来吸引更多观众而不是为了审美原则去迎合大众
现代舞的审美实际比我们普通的审美要上升一个阶段,它大多主要表现一种意境观,而现代舞的创新对现代舞的发展来说不容忽视,在一个好的现代舞作品之所以被喜爱,观众觉得精彩之余,它的很多创意都是起了决定性的因素的。现代舞《流浪者之歌》中,林怀民把三吨半的稻米铺满整个舞台,这些稻米刻意为它们染上金黄的颜色,舞蹈中的一位僧人纹丝不动的一直保持着双手合十的姿势到最后,一粒粒稻米从他头上落下。林怀民的这个创意来自于他在纽约看见一群黑人小孩在公园玩沙子得来,这个创意成为流浪者之歌的关键。但稻米并非稻米,在舞蹈中,这些稻米代表着恒河的水,舞蹈的创作根据小说改编,但更多部分是林怀民的亲身体验。在菩提伽耶,林怀民看到大觉寺外聚集上百的乞丐,残障与麻疯病人,大受惊骇,因而烦苦不解:“人世间的悲苦,为何在佛陀涅盘两千五百年后毫无改善?”忽然间,他意识到佛陀不是神,而是凡人,为了利益众生,苦思出让世人安身立命的生命哲学。他感动地叩头顶礼。在旅途中他看见不同的修行法门,苦行僧的树枝给他印象深刻,于是在作品中把舞者比喻成苦行僧手持树枝起舞。十七年间每一次的演出都有无数观众为这个安静却又有力量的舞蹈流泪,这其中也包括皮娜·包希。有人评论《流浪者之歌》已经超越了一般的舞蹈作品,它是心灵的一次洗礼,舞者的每一块肌肉,都是全然投入地表达一场朝圣之旅中的圣洁感与祈求。这个作品的创新使我们认识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现代舞表演。
结论
通过这篇论文,是我认识到了更多的现代舞方面的知识。了解到现代舞的起源与发展,以及更多深层次的内涵。原来不止是美的舞蹈才是舞蹈,释放自己,探索内心的肢体语言也是舞蹈的一种,我们一直都在用大众眼光看待事物,现代舞告诉我们可以有“个性”,可以从舞蹈中表达和张扬“个性”。从现代舞的“个性”中了解编导的想法和创意。我们可以抛开世俗的审美,去发现不同的美,抛开陈旧的观念,接受新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