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燕
四川省阿坝州茂县凤仪小学623200
摘要:随着新课改教育目标的改革推进,小学语文的教育迎来了一个崭新的开始,步入了一个更高的层次,语文教师一定要把握的机会,这是对我们教育工作多年的成果的检验和巨大的鼓舞。小学语文在小学教育中教学占据一席之地,也是对我国语言文化教学的体现。少数民族地区如何加强语文课堂的教学生动性,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加强学生各方面的语文能力,增加想象力,形成语文逻辑思维。本文就如何将羌族民俗中各种元素加入到小学语文教育中,创造更加生动的小学语文教学为探究对象,阐述自身多年经验和探究结果,希望可以为小学语文生动课堂教学提供更多参考。
关键词:小学语文;生动课堂;羌族民俗元素;融入;教学
小学语文的教学是教授小学生学习知识、立德树人的过程,在我国这个多民族背景下开展教育工作就需要在主流教育的基础之上添加少数民族文化特的教育元素。这也是响应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加强青少年文化自信,加强民族优秀文化传承”的教育发展战略。民族地区的语文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语文教师充分利用多种教育方法融合羌族民族元素,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并且帮助羌族文化进行传承。
一、融合羌族元素,传承民族文化
在小学语文课堂中融入羌族文化,让小学生从儿童时期就受到羌族文化的熏陶,是对民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例如,教师在进行四年级上册中的寓言故事教学时,就可以在传统的寓言故事中加入羌族相关的故事。《盘古开天地》这一课程的学习,其教学目标是为了让学生更加了解中国神话这种文学载体,同时感受神话中传达出的中国古代神代表达出的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感受中国古代劳动人民丰富的想象力。教师进行课外引导:“同学们我们羌族也有自己的文化,羌族,是古代西戎的牧羊民族,传说中,羌族的祖先在天神的手里拿到了许多的经文和关于人们生活的学问,并且花费了很大的精力把这些文化记载在一卷卷桦树皮上,用来想自己祖孙后代进行传递,有一天,祖先为了防止桦树皮变潮,就拿出来将所有的桦树皮放在太阳底下晾晒,但是不知道被什么动物吃掉了。祖先非常地生气,突然出现一只金丝猴,告诉祖先是一只老山羊吃掉了桦树皮,祖师爷非常生气就找到了这只山羊,并且把它杀了,再把山羊皮做成了一只鼓,在以后的每一次敲鼓的时候,文字就会显现出来。”这就是羌族图腾的故事。通过对故事了解,学生了解了羌族文化,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也找继承民族传统文化。
二、开发学生思想,提高学生语文能力
语文课本的研究和编纂本身就是国家对国家文化精髓的总结,是教师用来传承中国文化的重要工具,在对于主流民族文化和少数民族文化的过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语文课程的教学中非常富有人文性,而这种中华民族特有的人文情怀是对学生精神境界的培养。伴随着现代化信息时代的快速发展,各地区少数民族的文化也逐渐被人们所熟知,与之而来需要面对的是巨大的开放面前,少数民族的文化也受到了巨大的冲击。为了可以找到民族文化和主流文化之间的平衡,在语文教育的过程中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学科技能,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加入羌族相关的民族文化是可行的方法。例如,教师可以帮助学生了解羌族传统节日,比如说羌族自己的春节、羌历年。还有自己特有的节日祭山会、领歌节,牛王会等等。羌族非常重视春节,从农历腊月二十三日起,家家户户就要扫尘、敬灶,备好丰盛的年货。整个春节期间,家家户户都会张灯结彩,举办各种娱乐活动。教师还可以通过向村里的老人询问传统的民族故事在班级上和同学进行交流和分享。以此来引导学生进行关于羌族文化的文章进行阅读,以此来培养学生的语文阅读鉴赏能力。结合课文中语文天地交流主题进行教学,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交流能力、文字运用能力。
(三)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提高学习兴趣
羌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也是甲骨文中唯一进行表述的民族的符号,具有非常悠久的历史。历史上许多著名的人物都是羌族人。位于我国四川省的羌族是上古羌族保留下的唯一分支,其民族聚集区中依旧保留着古代流传下来的羌族语言、文化和习俗。小学生的年龄特征体现出了学生的活泼、好奇心重的特点。伴随着年龄的增长接受课堂教育的时间变长。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上可以多引用羌族特有的语言、文化来丰富教学课堂的内容。以此来帮助学生提高对文化的理解能力。开阔学生视野,最主要的是不断注入新鲜的课堂内容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语文教学的高效进行。
总而言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不断融入羌族民族文化元素,可以开阔学生的眼界、提高学生对文化的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最终全面完成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
参考文献:
[1]张丹.浅谈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体现[J].中华辞赋,2019(02):66.
[2][2]闹拉吉.论少数民族文化知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延伸[J].高考,2017(09):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