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利用操作图示支持大班幼儿美术创作能力发展的策略

发表时间:2021/7/30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第10期   作者:黄楚淇
[导读] 5-6岁的幼儿美术创作能力应处于图式期,是美术知识与能力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

        黄楚淇
        南宁市高华路幼儿园, 广西 南宁 530000   
        摘要:5-6岁的幼儿美术创作能力应处于图式期,是美术知识与能力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但在日常区域观察中,我们发现大班幼儿在美术区存在自主创作能力薄弱的问题,因此我们思考是否能通过有效利用操作图示去提升幼儿的美术创作能力。本文通过研究如何利用操作图示支持幼儿美术创作能力发展的策略,总结出了区域活动组织的基本形式是发起提问、过程习惯培养、结束经验整理这三大环节对幼儿美术创作能力的影响结论。
关键词:操作图示;美术创作;策略
导言:   
        作为新园所,我们观察发现大班幼儿在美术区域活动中存在着缺乏目的性、玩法单一、缺乏创新意识等问题,如:大班幼儿除了教师布置的临摹式绘画外,大多时候在美工区都是对超轻黏土进行搓圆或长条,无其他再创作。由此可见,现本园大班幼儿的生活经验未被激发、迁移,在美术区活动中的自主创作能力尤为欠缺。
1 美术区操作图示的含义
        教师将区域材料的操作方法、操作步骤以图示的形式呈现,为幼儿的学习活动提供清晰的操作路径,以支持幼儿通过自主观察图示、解读图示、操作尝试进行有方向的自主探索。教师给幼儿提供支架的方式,逐渐把教师要求的“学”转变为幼儿自己的“想学”,并随着幼儿能力地不断提升,教师逐渐减少操作图示的支持,直到最后完全撤开,让幼儿逐渐养成在美术区自主探索学习的好习惯。
2 利用操作图示支持幼儿美术创作能力发展的策略
        由于幼儿缺乏创作经验,在以往的操作中又得不到很好的支持,因此我将利用操作图示作为指导方式,并结合以下策略,促进大班幼儿美术创作能力的发展。
2.1 注重区域活动前发起的作用
    大多时候教师组织区域活动都是让幼儿做区域计划就自主进区,这样往往导致幼儿缺乏前期经验,进区后不知道怎么操作材料、要创作什么的盲目情况。可见有效性的区域活动前发起尤为重要。
2.2 激发、迁移幼儿生活经验与图示相衔接
        根据陶行知教育家的生活教育理论观点,结合大班幼儿接触生活的事物及经验已经比较丰富。我们通过有效利用图示的发起,激发幼儿生活经验与图示相衔接,有助于提升幼儿的创作能力。例如作品《安全标志》,在区域活动发起时,教师根据幼儿园的实际情况,引导幼儿实地考察与观察图示“我们幼儿园的哪些地方存在着一定安全隐患呢?”引发幼儿独立思考、确定目标,进而根据图示的提示步骤,创作出“不要用手触摸插座”“不要攀爬护栏”“把玩具车放回原来的位置”等绘画作品。有的幼儿也会看了图示后,没有按图示所演示的步骤创作,而是把一个个细节揉搓好再组合,同样也可以创作出新作品。例如,轻黏土《生日蛋糕》作品、锡纸手工作品《我会的运动》。由此可见,幼儿在图示的暗示性作用下,能有效利用图示与生活经验做链接、整合,在直观的演示或原有经验上进一步的思考产生新作品和新的创作方式。
2.3 有效的引导提问能突破创作重难点  
        语言是人类交流与思维的工具,通过在发起环节创设一个自由、宽松的语言交流环境,能鼓励幼儿大胆、清楚的表达自己的想法,完整的描述自己进美术区的计划,知道自己要做什么,怎么做?为了更好的使幼儿突破难点,我通过分析总结得出以下提问形式以支持幼儿的进一步发展。
        常规性的引导提问:常规的提问是日常组织区域活动发起的最普遍类型,“今天你想去哪个区?你进美术区想做什么?怎么做?”都属于常见的常规提问,教师通过常规提问,可以让幼儿根据活动前的计划进行口头描述,从而更有目的性地进入美术区创作。
        目的性的引导提问:提问是关键,它能让活动顺利进行以及突出重难点,有价值的、有目的的明确提问可以激活幼儿的思维,使幼儿积极主动地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如:作品《甜甜的冰淇淋》重点技能就在于堆叠不同形状的“雪球”,我们针对“冰淇淋形状与层次的问题”发起提问:“你吃过什么样的冰淇淋?它是什么样子的?”。通过提问引发幼儿生活经验迁移,共同讨论先前市场上常见的一些冰淇淋形状,从而进一步观察出冰淇淋的堆叠式形状。当发现难点时,我们也会及时引导出“它是什么样子的?还能有其他形状、排序吗?”,帮助幼儿突破重难点。


        针对性地引导提问:在设计操作图示时,为了让幼儿更好读懂图示,我们结合大班幼儿阅读习惯和经验,在图示上加入了一些特殊符号,如红色的圈、叹号、问号,为的就是能让幼儿在看图示过程中能关注细节、主动思考重难点,以能顺利达到让幼儿自主创作美术作品。在《夜晚的猫头鹰》中,我们采用了双箭头,为了让幼儿知道这是可替换的意思,在区域活动开始发起讨论时,我们会有针对性地提问:“你们看这个箭头,它示意树枝可以用那些材料?”,让幼儿更容易读懂图示,产生自主取材、以物替物的操作意识。
    通过以上的提问方式,师幼间由浅入深的讨论,激发了幼儿大胆想象,为进入区域创作过程做好前期构思准备,也更好突破了创作的重难点。
3 注重培养幼儿在操作过程中认真观察图示习惯
3.1 培养幼儿良好阅读习惯,创作过程中可适当回看
        通过丰富阅读的形式,促进幼儿主动阅读。在图书区投放符合大班年龄段幼儿喜欢的图书,如儿童连环画、卡片、绘本等。适当正强化幼儿自主阅读、有序阅读,在日常的阅读活动中,我会及时给予幼儿鼓励,激发幼儿参与阅读活动的积极性、自主性,让幼儿在阅读中体验成功。并通过家园共育,让家长也能在家根据幼儿年龄发展需求,支持幼儿阅读,为孩子提供了多样化绘本,进行亲子共读,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形成。
        在形成良好阅读习惯的基础上,引导幼儿进入美术区能有序翻看操作图书,注重看特殊符号的重难点,并鼓励幼儿在自己遇到困惑的时候认真回看图示,回看图示的重点、回看图示的实景图和欣赏图,以认真细看、回看的方式来解决自己的创作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从而激发幼儿更好的、更顺利的创作作品。
3.2 培养幼儿学会细看难点、关键点的技能
        在操作前期,幼儿都会先观察图示,根据观察的情况进而决定了创作的结果。由此可见,学会细看难点、关键点图示的幼儿会更具有创造力。在观察时,应从图示数字顺序、图示大到小、从整体到局部的观察方法,在循序渐进的基础上,养成观察图示画面的良好习惯。我们在前期发起学习经验时,应该引导幼儿如何看,先看什么,再看什么,细看特殊符号的难点(关键点)技能是如何解决的。
        如剪纸作品《对称图形》操作图示设计中,孩子往往容易剪断纸张,只呈现出单个的对称图形,无法成功完成连续对称图形剪纸作品。通过观察,教师重新调整的操作图示,利用了两个红色圈,重点圈出了非断点位置,示意幼儿不要把这两个位置剪开就能完成连环对称作品。教师对图示的及时整改,与幼儿遇到困难、问题能够及时回看的良好习惯结合,有助于幼儿通过自己的观察去解决该周主题作品创作的难点,提升了幼儿自我学习与创作能力的提升。
4 注重活动后使用操作图示的经验梳理
        在活动最后的整理评价环节,教师根据观察幼儿使用图示的整体情况、个别幼儿的具体表现情况等,有针对性地选择每一次活动后的经验梳理内容。帮助幼儿梳理操作图示的使用经验,从而有效地引发积极的师幼互动、幼幼互动,充分调动幼儿的思维和智慧,对幼儿的讨论和交流起到引领、支持、整理、提升的关键作用。
4.1 分析作品与图示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与全体幼儿一起分享、分析作品与教师所提供操作图示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激发幼儿进一步读懂图示,并在图示的原有基础上,理解他人的创新点。教师也通过肯定幼儿的新想法、想创作,进一步提高幼儿进美工区自主创作的兴趣。
4.2 一起寻找失败的原因
    当幼儿尝试从单个对称图形到连环对称图形的剪纸失败时,教师应该通过与幼儿一起分析原因,重点放大关键技能图,让幼儿通过一起观察、一起分析得出结论,为幼儿下一次进去尝试创作打下良好基础。在这个过程中,幼儿既学会了反思也掌握了主题内容的重点技能,培养幼儿养成细看重难点图示的良好习惯。
4.3 分享成功,激发新创作
    通过师幼互动、幼幼互动的分享经验,提供给幼儿完整描述自己创作作品的内容和想法,让幼儿体验到美术创作的成功感,进而想要再一次进入到美术区创作出新的创意作品。所以,基于以上的几点,教师在活动过程中一定要善于铺抓有效信息,尊重幼儿的想法,并通过活动后的交流分享,帮助幼儿梳理经验,鼓励支持幼儿进一步发展。
5 结论
        教师通过观察与反思设计有层次的操作图示,并在美术区域活动中有效的利用,以图示作为幼儿自主操作的导向,通过发起激发幼儿原有经验、读懂图示、经验提升的三个环节,让操作图示从步骤演示逐渐演化成幼儿自己的设计,给予幼儿想象的空间,在提升幼儿读图能力的同时,也促进了幼儿美术创作能力发展。

参考文献:
    [1]林晖燕.区域活动中幼儿自我指导式学习的支持策略[J].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2020,5:51-5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