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视域下小学课堂数学活动的思考与实践

发表时间:2021/7/30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第10期   作者:王超
[导读]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二十年的发展历程中成绩斐然

        王超
        河北省唐山市路北区教育局  063021
        摘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二十年的发展历程中成绩斐然,从对先进教育理念的接受、悦纳,到努力践行于课堂实践中,无不体现着教育工作者为之付出的努力与热情。然而在听课调研中,仍能感受到教师因缺少践行理念的策略和方法而产生的内心焦虑,课堂上虽有动手操作的环节,但思考力不足;虽有合作学习的形式,但思辨性不强;教师用自以为体现新理念的“满堂问”替代“满堂灌”,并未达成提高质量,促进发展的目的。为此站在发展核心素养的角度,重新思考、界定小学课堂数学学习活动内涵、特性及组织结构,对落实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目标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数学活动;小学课堂;核心素养
引言
        数学核心素养是以数学课程教学为载体,基于数学知识与技能而形成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从心理学角度讲,这里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指一个人思考问题的方式,处理问题的态度、风格,内化于心的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内隐的思维能力,等等。而这种隐形品质和能力的培养需要浸润于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因此,数学核心素养的孕育与培养需要依托数学活动,让学生在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中经历知识的发现、探究、形成过程,进而形成与发展其数学能力与品格。
1数学活动特性
        1.1情境性
        情境理论认为,人类学习的实质是个体实践、个体参与、个体与他人相互影响、个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并在这个过程中形成社会化水平和提高能力。也就是说,学习者的认知能力固然很重要,但是如果脱离具体的实践或应用环境,真正的认知能力难以形成。由此可见,学习是不可能脱离具体情境抽象存在,它是学习主体在实践活动中完成对知识的理解和认识的过程。小学课堂上的数学活动就是在情境中发现、提出问题,在情境中探究、解决问题,并迁移、应用到新情境中进行检验、论证,从而获得数学结论的过程。
        1.2建构性
        学习并不是简单的信息、经验的输入、存储与提取,而是由于新旧经验的冲突而引发的观念转变和结构重组,是一个能动性的建构过程。核心素养视域下的小学课堂数学活动,就是通过营造现实(或问题)情境,让主体经验与客体情境产生相互影响,学习主体以其已有的经验对客体信息进行分析、加工和处理,与从客体情境中获取的新信息(新经验)相互作用,获得对新经验的认识、理解并纳入主体已有的认知结构中,完成意义建构。
        1.3互动性
        建构主义强调,学习是通过某种社会文化的参与而内化相关的知识技能、掌握有关工具的过程,这一过程常常要通过一个学习共同体共同参与。因此,小学生的数学学习不仅表现为学习个体对知识内容的加工与建构,还表现为学习共同体的合作与互助。尤其是小学课堂上的数学活动,绝非仅是学生的个体认知加工过程,而是群体、共享性的知识建构过程,是学习共同体为同一目标,在有意义的、合作性的探究、对话与交往中,进行智慧共享、认知整合和思想进步的过程。


2核心素养视域下小学课堂数学活动的思考与实践
        2.1确定学生认知难点,实现认知的自主建构
        在课堂上实现学生的自主建构,就要为学生提供时空,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上,有经历、有体验、有思考、有分享,其中学生的交流、碰撞、思辩,是促进其自主地修正、完善、提升,形成自我认知的关键一环。例如:执教《真分数与假分数》一课,难点在于学生已有了初步认识分数的经验基础,对真分数的理解根深蒂固,这节课需要打破学生原有认知结构,在单位“1”不够取的时候如何理解?生活中假分数有着怎样的现实意义?为此,建构对假分数意义的理解便成了本节课的关键所在。课始,开门见山揭示课题——“今天我们继续研究分数”。然后,组织数学活动——在纸上试着画出分数。这个活动目的在于为学生尝试建构提供机会,充分暴露学生认知上的难点,进而确定教与学的起点。课中,教师引导学生经历、感受和体验概念的建立。通过学生想一想、画一画,为突破教学难点作铺垫。学生在观察所画图形的基础上进行对比建立认知,在直观观察中印证认知,进而凸显了真分数的局限性与引进假分数的现实意义。感悟到原来可以用两个圆分别表示两个单位“1”,将两个单位“1”都平均分四份,取的份数可以大于分的份数,体现了学生对假分数的真认识,实现了认知的自主建构。
        2.2创新课堂教学形式,激发学生参与活动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小学生而言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学习兴趣的激发下,小学生会主动积极参与到综合实践活动中,全身心投入使得课堂专注程度和学习效率大大提升。对于数学教学而言课堂是主要的场所,综合实践活动提供了一个学习体验的平台,使得课堂教学模式变得多样化,不再是单一的讲授形式,同时在学习兴趣的指引下小学生会变得积极主动,有利于推动能力的不断发展。推动综合实践活动的进步需要了解小学生的学习需求,创新课堂教学模式设计集趣味性和引导性于一体的综合实践活动,以调动学生的数学兴趣,实现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
        例如,为有效激发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教师可以对课堂教学进行创新,使得综合实践活动成为一种常规的教学手段得以具体应用。像在小学数学关于《统计基础》教学完成后,教师可以布置综合实践活动进行实践体验,比如以主题为“探究学校学生的在家学习时间”“调查社区百姓对于生活水平的满意程度”等等,综合实践活动的提出使得小学生自己设计问题、设计调研活动和对所得数据进行分析综合,有利于提升小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推动学科教育的有效提升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为巩固课堂教学质量做出了卓越贡献。
结束语
        总之,数学活动是小学课堂上学生数学学习的重要方式,让学生在活动中经历数学结论的发现、猜想、探究过程,是发展学生“四基”“四能”的必然过程。核心素养视域下的小学课堂数学活动,是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与素养为追求,让学生的学习真实发生在课堂的高质量的学习活动。
参考文献
[1]冯忠良,伍新春,姚梅林,等.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181.
[2]施良方.学习论——学习心理学的理论与原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5.
[3]刘哲雨,任辉,刘拓,等.深度学习核心要素的提取、论证和运用[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18,19(3):1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