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料实证”素养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实施与运用

发表时间:2021/7/30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第10期   作者:李仁福
[导读] 根据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遵循新高考
        李仁福
        广西柳州市柳江中学  广西壮族自冶区柳州市  545100
        摘要:根据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遵循新高考“一核四层四翼”的评价体系要求,高考重点考查历史学科素养核心价值,以此达到“立德树人”的目的。历史教学中要求史料展现能体现历史事件的真实性,从而掌握事件本质,理清历史发展规律,达到家国情怀的育人目的。
        关键词:史料实证  学科素养  情景教学  家国情怀
        随着新高考改革的推进,命题的立意逐渐由知识立意向能力素养立意转化。根据新高考报考丛书的指导精神,史料实证要求学生能够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作为历史叙述的可靠证据,以实证精神对待历史与现实问题。本人根据普通高中的普遍现状,就史料实证在历史教学中的一些问题进行分析,力争实现教学理念、方式的转变。
        一、普通高中历史教学方式现状分析
        (一)教师方面。目前我国偏远地区普通高中教育、教学质量普遍不高,应试教育、灌输式学习形成了教学的主要手段。尤其是农村高中教学思想、教育质量普遍存在滞后情况,而且历史老师趋向年轻化,教学经验、能力不足。因此,加强教育理念、教学方法的转变尤为突出。
        (二)生源状况。目前高中学校尤其是农村高中分层明显,基本形成一、二、三等级,大多数学校处于第三等级,生源相对薄弱,学生历史成绩偏低,不重视历史科学习,对历史学科学习普遍感到吃力,部分文科学生进入高三后,依然停留在机械记忆的传统模式中,并未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进而导致在高考中得分低下。
二、史料实证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重要意义
        (一)对教师而言。教师强化“论从史出”的教学观,掌握先进的教学理念,丰富教学模式和途径,提升综合素质,高质量完成历史教学任务。建立史料实证教学观来满足高中历史教学实践需求,打破教材限制,通过带领学生对史料进行收集和辨别真伪,帮助学生通过实证以培养证据意识,同时对学生今后走向工作岗位同样具有深远意义。
        (二)对学生而言。激发学生对史料的兴趣,引导学生鉴别史料,了解史料的多种类型,能够通过对史料的辨析和对史料作者意图的认知,判断史料的真伪和价值,并在此过程中增强实证意识。加强历史分析能力,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并据此提出自己的历史认识,从而透过现象看本质,培养学生人文精神。塑造知识丰富、思维深刻、人性善良、品格正直、心灵自由的人。同时将理想信念、爱国主义情怀、品德修养、奋斗精神、综合素质等方面的要求有机融入。最终考生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三、史料实证在高中历史教学运用中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丰富教学手段、史料来源。更新教学理念,探索寓教于乐、寓教于思的教学模式,教与学形式不拘一格,课堂内容丰富多样,可以呈现影视教学、话剧小品演出、制作历史实物、演绎历史、合作探讨、问卷调查等形式,通过校本课程、专题形式、考试检测手段等达到育人目标。史料来源选取文献史料、图片、遗址、文学作品,区分史料的不同来源及性质,认识史料对解释历史的价值,以史料支撑历史细节,体现课堂中的历史趣味性。
        (二)充分合理利用教材资料,挖掘内涵。

课本教材史实都是经过精心摘选,材料之间的联系也比较紧密,都是佐证历史结论的依据,比如“新民主主义革命”这一章,五四运动、中共一大,国民革命,工农武装割据、长征等历史事件,一系列图片、文字能够展示革命者的热情,通过人物语言、生动画面加深了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远比教师说道简单易懂,高中生认知能力的第一步就是感性认识,其次才是理性认识,这一过程不能颠倒。
        (三)指导学生重视“论从史出”的意识,让学生平时收集资料,帮助学生抓住史料关键词,读懂作者意图和材料主旨,培养学生从史料中辨别真伪的能力。比如高考选择题的做题步骤:第一步划时空,第二步找关键词、关键信息,立刻判断考查知识点,迅速迁移课本知识,第三步,划主干、找主语,明确材料主旨和作者意图,第四步,排除两个错误选项,最后把两个选项再次套入材料,进行综合分析,注意材料的结构、口吻、主语大小,答案本身用词的准确性。在这期间遵循两大原则:第一,材料是第一手原则,依据材料信息做出判断。再则,必须在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指导下做出判断,如果考生连题目都读不懂,主旨是什么都弄不清,谈何解题。
        (四)注重对高考真题的研究,从真题中摸清规律,弄清史料来源,内容、价值取向,明确设问方式。就学生而言,进入高校是读书的主要目标,高三学生主要是研究高考真题材料,科学解题。比如选择题,按结构分可分为中国古代史,近现代史,世界史,按内容出处分有党史、报刊、学者著作、热点新闻等等,这就要求学生会去伪存真,变繁为简,透过现象看本质。再则,要提高做题速度,做到答案结构完整划,内容多元化,段落规范化、术语专业化。
        (五)加强教师新理念、教学手段的转化。在“史料教学”中,部分老师仍存在追求史料数量,忽视质量,缺乏说服力等弊端,盲目性使用降低了教学效率,所以教师对教材的引用尤为关键。首先教师要树立重视实证教育的意识,遵循真实性、可操作性原则。目前中学历史一线教师事务繁重,并没有更多的时间甄选史料,所以建议学校有专门的团队来打造史料整理、公开课团队,校本课程等等专业设置。教师专业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授课质量,要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意识,教师首先更新教学理念、重视实证教学。要求在教学中始终能做到史论结合,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证据意识,因此,教师提高学科素养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关键。
        四、史料实证在历史教学中的具体操作流程。
        这一过程过程具有阶段性、持续性、深化性特征。
        高一培养兴趣,明确情景教学,树立目标,培养情感价值。高二注重分析因果关系、从现象到本质的理性认识,学生掌握在历史阶段特征下历史事件的完整性,从而构建网络知识体系。高三形成理论与实际结合,服务于高考,运用史学观点对史料做真伪辨别,掌握高考试题命题规律,准确解析高考各种题型。具体实施过程如下:
        在高一阶段,明确教学方向和内容,备课、上课、习题、导学案等教学理念,统一部署,集体探讨,在实践中修正、完善教学成果。其他高二、高三组内集体备课,尝试推进,选二至三名教师,上案例课,课后集思广益,相互探讨,充分利用三组资源,为教学积累经验。同时鼓励学生走出课堂,面向社会,在社会的大课堂中学习、调查、研究、探索。
        高二阶段,针对实践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主体攻关,不断反思,完善理论结构,教师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辅,形成比较全面有效的教学法,学生熟悉并掌握基本的史学观点,初步具备独立自学,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论从史出的史料证实能力。
        高三阶段,指导并应用于新课改高考复习,对高考一、二轮复习形成科学化、体系化、专门化整理,精编资料,编辑一、二轮校本课程,突出正对性,用以模拟高考,参加实战,并根据高考成绩制定初步的教学思路,最后反思、整理教学成果,以便推广使用。

主要参考文献
[1]《中国高考报考丛书--历史试题分析》 中国高考报告学术委员会 [R].现代教育出版社 2021年1月第一版。
[2]傅斯年《史学方法导论》[M].北京.中华书局,2016.
[3]叶小兵《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高中历史教学?》[N].历史教育家.2018年8月
[4]吴伟 《历史学科能力与历史素养》[J].历史教学(中学版),2015年。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