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色”“形” ——低年级音乐课堂的最佳调味品

发表时间:2021/7/30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第10期   作者:黄思宇
[导读] 从教学内容入手,通过合理的教学设计,始终牢牢抓住学生的注意力,
        黄思宇
        无锡市滨湖中心小学  
        【摘要】从教学内容入手,通过合理的教学设计,始终牢牢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这样肯定能减少纪律问题的产生。低年级学生喜欢有趣的事儿,新鲜的事儿,因为他们对世界充满好奇。旋律音响是一种声波,声波被我们的耳朵接受到,我们就产生了对旋律音响的听觉。但音响给我们耳朵感官的刺激并不仅仅只有听觉方面的体验,还会让我们有其他感官的体验出现,比如视觉感受、情绪体验等,这就是联觉在作用。我认为从联觉入手,深度的结合课标和教材来设计课堂,才是调动学生好奇心,吸引孩子注意力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音乐课堂;新课标;联觉;

        作为一名新教师,一学期的工作让我感受良多。如何才能上一堂学生喜爱的好课是摆在每个老师面前的永恒话题。教学常规是一堂课的基础,新教师首先要从常规入手,学会如何把控一堂课。把控的内容包括上课的对象即学生,还有时间的把控。对于时间的把控只要把教学环节的时长都规定好,增强时间意识就好,但对于学生的把控是新教师最大的难题,小学生尤其低年级孩子对于纪律意识是比较差的,课堂中经常被层出不穷的纪律问题所干扰,这几乎成为常态。纯粹的纪律教育必不可少,但有限的课堂时间如此珍贵,若不时的停下来教育纪律问题,那么是必对上课的流程和内容产生巨大影响,课堂变得支离破碎,教学效果也大打折扣。那怎么才能扭转这样的局面呢?我一直在反思。从教学内容入手,通过合理的教学设计,始终牢牢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这样肯定能减少纪律问题的产生。低年级学生喜欢有趣的事儿,新鲜的事儿,因为他们对世界充满好奇。我认为从联觉入手,深度的结合课标和教材来设计课堂,才是调动学生好奇心,吸引孩子注意力的有效途径。

一、联觉与“声”、“色”、“形”
     1、联觉的定义
        “联觉(synesthesia)被定义为从一种感觉引起另一种感觉的心理活动,即对一种感觉器官的刺激引起其他感觉器官感觉的心理活动。”
        旋律音响是一种声波,声波被我们的耳朵接受到,我们就产生了对旋律音响的听觉。但音响给我们耳朵感官的刺激并不仅仅只有听觉方面的体验,还会让我们有其他感官的体验出现,比如视觉感受、情绪体验等,这就是联觉在作用。旋律自身不是语言文字,具有非语义性,同时旋律又是非视觉性的,因此在音乐听觉着中直接引起的是联觉,联觉是旋律音响与其表现对象之间对应关系的关键。

    2、音乐课堂中的“声”
        音乐课堂中的声音丰富多样,包含来自教师的声音、来自学生的声音、还有教具课件的声音。教师之声包括范唱、教学用语,学生之声来源于歌唱、回答问题,教具课件之声包含乐器、多媒体。
        
   3、音乐课堂中的“色”
        音乐课堂中的色彩从教师、学生、教具三方面来看,包括教师板书里的线条、色块等图形、学生想象中的图片、画面等,多媒体、教具展示出来的图片、动画等。
        
   4、音乐课堂中的“形”
        音乐课堂中的形从教师、学生角度来讲,指的是教师与学生的肢体语言,声势动作,具体包括音乐手势、走步、舞蹈、表演等。
        
二、新课标中低年级与联觉相关的内容
        其实打开新课标你不难发现,课标中的很多内容都与联觉相关。
        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版)在其学段目标中指出,小学共分为两个学段,其中1-2年级学段的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具有好奇心强、自制力、自觉性较弱等特点,应依据其身心发展的特点,运用生动形象的图片、动画、歌曲、游戏等多元化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1-2年级音乐表现要素的具体要求为,能够感受乐器以及自然界、生活中的各种声音,并用打击乐器加以模仿。1-2年级感受与欣赏方面的内容是,通过聆听不同情绪、风格的音乐,能够有相应的肢体反应和面部表情。可以运用打击乐器、模唱的形式对音乐做出反应,并能够随着不同体裁的音乐简单的走步或跳舞。感受不同国家、民族的童谣、民歌即器乐曲片段的不同风格。
        创作实践方面的内容提到,1-2年级的学生应能够用图形、线条等描绘出所感受到的音乐。1-2年级音乐与相关文化的内容要求是,低年级的学生要乐于感受生活中的音乐,并能够通过CD、广播、网络等媒体形式欣赏音乐。能够运用简单的表演、形体动作、色彩与线条表现音乐的情绪、节奏以及对于音乐的不同感受。

三、巧用联觉创设情境
    1、听觉情境
        上文提及的“声”即联觉中的听觉部分,乐器作为音乐课堂中“声”的重要部分,钢琴是最常用的。首先钢琴是很好的一件伴奏乐器,它具有固定音高,能够帮助学生较好的找到音准,其次,钢琴被称为“乐器之王”,通过演奏者不同的处理方式和弹奏技巧,能够用钢琴模仿出其他乐器乃至是一个交响乐队的演奏效果。因此在小学音乐中,钢琴最多的角色是作为一件伴奏乐器,但如果仅仅停留在找到音准这种功能上是不够的,把钢琴更多的和联觉中的听觉联系到一起才能发挥更好的作用。
        在歌曲教学时教师可以选择多媒体的手段进行教学,但不能过分依赖,毕竟与学生面对面交流的形式更能够触动学生的心灵,使之产生共鸣。我会边弹边让学生闭上眼睛去感受,去想象,当学生听到音乐时眼前会产生相应的画面,通过听觉产生视觉联想,从而产生对不同乐曲的不同感受,更好地理解音乐。例如,在讲授二年级欣赏课《水族馆》时,我弹奏了钢琴曲《水草舞》作为导入,如:下面这一段引子部分的旋律,运用了六度与三度交叉的双音音型,很容易使学生联想到波光粼粼的水面(见谱例1)。
谱例1:



        

        另外,乐曲中连续的琶音贯穿始终,仿佛在水中舞动的水草一般(见谱例2),我让学生结合曲名闭上眼睛去想象,得到的答案各异,但大都提到了水草。
        谱例2:
        


        接下来再学习管弦乐曲《水族馆》时,学生很快就能进入状态,我让他们充分发挥想象力,去感受水底世界的奇妙与神秘。乐曲开始是由钢琴奏出的琶音,孩子们的想象力本就很丰富,在我的引导下他们很快就联想到,这一串串的琶音好像在描绘缓缓流淌的流水,后面进入的钢片琴其空灵的音色则让他们“看到了”水中游来游去的鱼儿。
        除钢琴之外,我还频繁运用打击乐器创设情境。在《牧童之歌》这一课中,我使用了双响筒配合节奏形来提示牛羊散步,奔跑的脚步声。例:XX表示羊群散步,XXX代表牛羊奔跑。又如,在《数蛤蟆》的节奏练习中,我运用蛙鸣筒配合节奏型来提示蛤蟆歌唱的声音,让孩子们在聆听、使用打击乐器的过程中发挥想象,更快更好地理解音乐。这些做法不仅能够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更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

2、视觉情境
        视觉情境即音乐课堂中的“色”与“形”。上文已经讲到,音乐课堂中的“色”即音乐课堂教学中使用到的各类图形,图片,视频等。我认为视觉情境一般与听觉情境配合使用效果最佳。例如,当学生看到星空、蓝天白云等图片时,带给他们的可能是安静、开阔的感觉,这时他们演唱出来的歌声也会更加优美、柔和。例如,在二年级上册《草原上》一课的引子部分,我用多媒体播放了蒙古大草原的相关图片并配合《草原上》的歌曲伴奏,学生们都就投入到了歌曲与图片创设的氛围当中,有的甚至还闭上了眼睛,把身心交给了大自然。之后的教唱环节十分顺利,同学们很快就找到了歌曲的感觉,不用我过多的引导就能唱出歌曲优美、抒情的感觉。《小鞋匠》是二年级上册很受孩子喜爱的一首歌曲,歌词朗朗上口,曲调颇为押韵,在学习歌曲时,我运用了图谱的形式,边播放歌曲边随音乐在黑板上画出旋律线条(见下图)。
        
        同学们在我的引导下,一看便找到了规律,歌曲分为两个乐句,第一句旋律线条逐渐增高,最后下降,第二句旋律线条都向下,且四个乐句旋律基本相似,另外,学生还从图谱中发现了歌曲中上一行的旋律是跳跃的,下一行则相对连贯。这种视听结合的的方式比单独聆听更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且能更快、更好地掌握歌曲该如何表现。
        音乐课堂中的“形”即肢体语言,声势动作的运用。音乐是时间的艺术,我在教学中借助形象化的动作,帮助学生体会节奏中蕴含的时间性,比如,在歌曲《数蛤蟆》的开始,我采用歌曲的第一句旋律进行导入,运用柯达伊手势,让学生边看音乐手势边唱音。(见谱例3)
        谱例3:53  53 | 51  2|
        柯达伊手势根据音的高低不同,会变化不同的手势,不同的手势之间又有不同的空间。手势的高低变化能够帮助学生更加直观的分辨音的高低,唱好音准,同时,能够使学生高度集中注意力,更加专注。除了手势的运用,我在节奏练习中还经常运用肢体语言,在二年级上册歌曲《儿童在游戏》的节奏练习环节中,我通过将学生排成不同的队形,使学生更直观的了解歌曲的节奏。例如下图。
        
        这张图片表现的是歌曲中xx xx xx  x的节奏,此做法通过肢体动作符号,体现了节奏的时间特征和疏密感,学生看了一目了然,马上念出了节奏。这种排队型的形式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的亲身参与,则更能使他们对这样的节奏记忆深刻。
        综上所述,笔者通过一个学期以来的反思和摸索得出了较为有效的把控途径。结合音乐课堂本身的特点创设联觉情境,让联觉情境成为课堂的引力是我的根本思路。低年级的孩子们不仅需要管理更需要引导,单纯的纪律训教显然是不符合时代步伐的,面对现在的独身子女,出生于新时代的他们需要心得方法来引导。让联觉情境的创设引导成为主要方式,这才是更符合孩子们心理的方法。让小朋友们在快乐、趣味的氛围中养成集中注意、专心听课、积极思考的学习习惯这才是我心目中理想课堂的应有之形。让音乐中的旋律、节奏、音符等各种元素化身为孩子们喜爱的“模样”,这样的课堂孩子们自然不会开小差去做其他的事情。本文中举例的一些设计案例只是小小的一步,在今后的课堂中联觉的运用还大有可为,我将继续不断的探索和努力,让音乐课堂越来越有趣和迷人。
        

        

【参考文献】:
[1]师范院校音乐教材编委会.小学音乐教学法[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12.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3]邰方.小学音乐教学攻略[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13.
[4]周海宏.音乐与其表现的世界——对音乐音响与其表现对象之间关系的心理学与美学研究[M].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4.
[5]倪春雷.威尔第艺术歌曲演唱探析——以《诱惑》、《乞丐》、《民谣》为例.[D].上海师范大学,201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