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初中美术教育的管窥与思考

发表时间:2021/7/30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第10期   作者:周 丫
[导读] 我有幸参加了惠州市初中骨干教师赴港5天培训。
        周 丫
        广东省惠州市第七中学   516000
        【摘要】我有幸参加了惠州市初中骨干教师赴港5天培训。在港期间,培训形式多样,分别有到访曾壁山中学、李求恩纪念中学、信义中学、何文田官立中学及浸会大学附属学校王锦辉中小学等五所学校。参观功能室和运动场馆;了解先进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听取校长及专家介绍学校管理、教育教学理念及工作经验;观摩香港与内地老师“同题异教”、集体备课、交流座谈研讨。两地教育有了更多的交流与了解,取长补短、融合互补。通过五天的实地考察和研究,
        【关键词】课程设置、课堂教学、实践能力
        一、关于课程设置
        众所周知,一个城市的国际化代表着世界文明对该城市的影响,以及该城市对国际社会施加影响力的双向过程。在智力资本一项,香港的国际学校数量全球第一。对内最大限度的保有中华传统文化,可谓中西文化的典范。对外,广泛开展学术交流、教学研究、合作办学、教师互访等活动。
        在课程结构一项,香港学校积极推动两文三语(中文、英文,普通话、粤语、英语)非常重视在所有课堂用不同语言上课。(除了语文课其余课堂均使用英语交流沟通)此外,学校还安排很多课余活动,复活节周、宗教及心灵教育组、公益少年团等等,提供不同的学习语言机会,提升学生两文三语水平。
二、关于美术课堂
五日培训期间,分别听取了郑振发、杨少荣、陈铭华3位导师的“学习差异、质素保证、职业操守、训辅德育”4堂培训课程。这4堂课让我们对香港教育有了整体和深刻的理解,首先要求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专业操守,所做的教学工作都有明确清楚的指引。其次学校重视学生全人发展,在教学上是以“学与教”的主次关系去进行课程设计,真正体现“以生为本”。最后具备完善的考试机制(学分制和留级制度)、学生评价制度(笔试占60%,平时表现占40%)。既尊重学生的个性“学”,也尊重老师的课堂“教”,更把握学习规律,蛇打七寸、育人育心。
下面我用一节美术课来举例:
美术科:《思维教室------元认知教学》,
香港信义中学、中四学生14人、授课教师傅競洋。
教学目标: 介绍“元认知”,透过思维图像化提升学生诠释海报设计。
教学过程: 傅老师抛砖引玉简洁讲授了课堂的主要内容,并对重点内容做了提示和课堂作业布置。同学们分5小组就坐,积极讨论并完成课堂练习。在分组展示作品环节,小组成员轮流讲授并积极听取其余小组同学的互动评价。傅老师点评学生作品和表述中的可取之处,同时也指出需要完善和改进得地方。最后,下课铃声响起,学生起立向老师表示感谢。
整堂美术课,给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是“提问环节”。

教师采用引导和反馈性提问,尽量让学生自行发现、及时纠正错误。全班学生竞争式、批判式讨论。例如:傅老师从不简单提问,直接是高层次的延伸提问。学生回答不上来,小组组员帮忙回答(傅老师只给1分钟候答时间,组员回答不完善或者不正确,其余小组补充),真正做到了一问多答。教师悉纳所有答案,不置对错,相信“存在即是合理”。包容所有学生的个性,悉心栽培。这些智慧而生动的对答,让我深深折服课堂的多元化、多样化在香港教育拥有强劲茂盛的生命力!

三、关于美术实践
在香港的初中基础教育中,非常明显的让人感觉到对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视,对学生想象力和好奇心的保护。很多时候,我们内地在教育实践中更多考虑的是教育成本和安全因素,往往忽视对实践能力的培养,忽视了教育的本质。我看见香港美术教育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有如下方式:
1、课堂作业
课堂作业是每节课按照学习内容和老师要求完成当堂课作业。有时是当堂完成,有时是几堂课完成。老师不打分,也不一定展示,但会装订成册、步步引导(分别是知识点----脑图---草图设计---资料搜集---延伸阅读---自发学习专区---自我评价---同齐评估---我的作品)。收藏进学生个人作品集(每一位学生都有作品集,在作品集中有目录表,记录作品完成的时间、主题等,每一份作品还会附上教师评价标,打开作品集,就可以清楚的知道学生入校以来美术实践情况)。
2、阶段性作业
这种方式是香港美术课程中最常用的学生实践方式,美术科会布置每学期自选专题,制作一件自己感兴趣的作品(形式内容、天马行空、任你发挥)并搭配相对应的文字,在主题日活动中向家长介绍自己的作品。美术教师非常尊重学生们表达意愿、探索权利、创造欲望和各自的发展水平,最后会在学校展示区展示(图书馆、楼梯角、甚至厕所都可展示)是一道校园独特风景。
3、实用型作业
香港的美术教育强调人和环境的相互作业来创造世界,学生们自己动手、探索、发现、注重学习的生活化、操作化和情境化,在“动手做”的过程中掌握了美术知识,锻炼和培养了能力。我在香港考察学习了5所学校,他们的教室布置、设施设备是一个个“小社会”、“大家庭”又是学生展示自我的“大舞台”、“实践场”。师生们一起布置教室(班级自我介绍、警示挂图、班旗班徽等等)每一间教室既展现师生的个性,又提升了孩子们动手实践能力。
四、思考和感悟
我曾庸俗的认为学生们学数理化是为了更好的生存,学历史地理是为了更好的生活,学美术是为了追求更高品质的生活质量。可我们内地学校所施行的九年义务制教育,对学生缺乏约束力,不能让学生留级更不能劝退。平时文化科成绩对学生没用(美术成绩更嗤之以鼻)最终对学生的考核是以期中、期末考试成绩为主,种种原因也导致了部分学生不重视美术课、不重视平时的学习表现。
香港基础教育理念在这一方面很值得我们学习借鉴。采取学分制,考试成绩占60%,平时表现占40%,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课后参加实践活动情况纳入考评。无法达标,将会留级(每个班留级生有严格比例,一个班不能超过2个)如此一来,学生不管是课后还是课内,校内还是校外,都将认真对待学习。
香港之学虽已结束,但我的思考依然继续。香港地少人多但车不阻道人不插队;香港自然资源匮乏但衣食住行人人放心;香港工作压力大生活节奏快,但快中井然有序言论自由自在。这繁华、喧嚣、多元的香港城市文化的背后到底是什么在支撑?今天我思考得出的答案:是香港的教育。是香港教育的严谨又不失灵动、规范又不失自主、守章又不失创新,彰显得这颗东方之珠更加的美丽璀璨!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