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否知否,应是核心素养之花 ——浅谈培养学生信息技术核心素养的钥匙

发表时间:2021/7/30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第10期   作者:范仕源
[导读] 知否知否,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及信息化时代要求,信息技术教学已由“信息素养时代”走向“核心素养时代”。
        范仕源
        浙江省庆元县教育教学研究中心,浙江省丽水市,323800
        内容摘要:知否知否,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及信息化时代要求,信息技术教学已由“信息素养时代”走向“核心素养时代”。信息技术核心素养包括“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和“信息社会责任”四个方面。面对核心素养之花,如何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核心素养?是值得我们信息技术教师关注的问题。本文将结合日常教学案例,从创设生活情境、自主探究、小组合作、同伴评价、信息社会责任五方面,谈谈培养学生信息技术核心素养的几把钥匙。
        关键词:信息技术;核心素养;钥匙
        
        正文:知否知否,培养学生信息技术核心素养的关键在于把课堂教学内容与培养学生核心素养融为一体。用好信息技术课堂主阵地,强化学生信息意识、启迪计算思维、培养数字化学习与创新能力、赋予社会责任,即培养学生信息技术核心素养。下面我结合日常课堂教学案例,谈谈培养学生信息技术核心素养的几把钥匙。
        
        一、创设生活情境,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钥匙
        德国一位学者曾说过这么一个比喻:将15克的盐放在你面前,无论如何你难以下咽,但将15克盐放入一碗美味可口的汤中,你就会在享用佳肴时,不知不觉地将15克盐全部吸收。从这个比喻可以看出:情境之于知识,犹如汤之于盐,盐溶于汤就容易被吸收,知识融入情境就能展示出活力,就容易被学生理解、消化、吸收。
        思考“汤”跟“盐”的关系,我们的教学情境也应该把知识融入生活情境中。新课程改革主张从生活出发学习知识,把所学知识用于生活,课堂本质是融入生活。情境有两个要素:一个是“情”,一个是“境”,只有把学生的“情”激发出来,学生才能进入学习状态,才能进入“境”。
        案例:如信息技术七(上)《第十六课  排序与筛选》这课的学习任务是:通过对数据进行处理与分析,掌握排序和筛选的基本操作,理解排序与筛选的意义与作用,并能根据实际需要有选择地使用,进一步提高数据处理与分析能力。我创设了这样的生活情境:用校体艺节数据,根据本课知识点设计了几个活动任务。活动一:找一找王小明同学的比赛项目(从报名的300人中找出)。活动二,排一排:本次校园十佳歌手大赛设置了预赛和决赛两个环节。预赛环节由场内、场外同学为参赛选手投票,比拼各位选手的人气指数。只有人气指数靠前的选手才能进入决赛。(将数据表各记录的顺序重新排一排,看一看王小明同学的人气指数排名。如果人气指数相同,则场内支持人数高的选手排名靠前)。活动三,选一选:根据预赛的投票情况,学校决定所有人气指数在335以上的选手进入决赛。选出进入决赛的参赛选手名单。活动四,比赛结果:利用排序计算出每位选手的最后名次。活动五,算一算:请你帮王小明同学算一算初一、初二参加校园十佳歌手大赛的人数。通过这几个生活情境任务,本课排序与筛选的基本操作及意义与作用学生理解掌握了。
        将教学内容巧妙设计在一个个真实的生活情境中,让学生通过“看得见、可操作、能理解”的方式全程参与完成。时间长了,学生信息技术核心素养自然就提高了。创设生活情境,是培养学生信息技术核心素养的钥匙。

        二、自主探究,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钥匙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要给学生自主探究的权利,还学生一个自由翱翔的蓝天,让学生始终保持有想飞、能飞、乐飞的强烈愿望,能主动探究属于自己的学习航线。美国华盛顿有所大学有句名言:“我听见了,就忘记了;我看见了,就记住了;我做过了,就理解了。”所以在“知之为知之,不知度娘知”的网络时代,我们一定要给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空间,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去发现、思考所学知识能够用在哪里,可具体解决什么问题。对学生作品创作,我们不做统一要求,放手让学生尽情发挥。

只要你给学生舞台,就一定会收到满意的作品,一定会有意外的惊喜,要相信我们的学生创意无限。
        学生是快乐自由的学习者,是课堂的主人。我们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通过动手、动眼、动嘴、动脑,主动去探究知识。当学生感到“山穷水尽疑无路”时,我们及时给予点拨,帮助学生突破难点,学生信息技术核心素养自然就提高了。自主探究是培养学生信息技术核心素养的又一把钥匙。
        
        三、小组合作,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钥匙
        小组合作是培养学生信息技术核心素养的又一把钥匙。教师应引导学生合作学习,培养他们的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首先对学生进行分组,最好三到四人为一组,成员之间进行任务分配,加强成员间的协调性。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互动学习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有了实践的机会,体验到了合作的快乐,树立了合作创新精神,为信息技术课堂增添了活力和生机,提高了信息技术核心素养。
        小组合作学生要明确职责:在完成个人任务的同时更要配合团队完成小组任务。小组合作培养了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提高了学习效率,是培养学生信息技术核心素养的一把钥匙。
        
        四、同伴评价,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钥匙
        同伴评价是提高学生信息技术核心素养的另一把钥匙,有效实施同伴评价是因时因材通往新知的“生长点”。评价主体是朝夕相处的同学,评价范围包括成绩以外的诸多方面,能更全面评价学生的综合能力。同伴评价是一种互惠机制,既要对多个同伴作品进行评价,又要接受其他同伴的评价。在评价同伴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对自己的观点和行为进行反思;在互相评价时提出多元化观点,对同伴和教师也提供了很大的帮助,提高了评价活动的成效性。
        同伴评价需要学生更多地投入与思考,要求学生看得更多,思考得更多。同伴评价更能促进学生学习,是培养学生信息技术核心素养的另一把钥匙。
        
        五、信息社会责任,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钥匙
        在“互联网+”的大数据时代,信息技术学习不仅要掌握信息技术知识、技能,更应在学习过程中形成文化修养、道德规范和行为自律等品质。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学生信息意识的培养,要给学生网上有效检索的方法和技巧,提高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能快而准地获取所需的信息。同时给学生推荐一些绿色健康网站,通过循循善诱,提高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拥有过滤“网络毒瘤”的技能,从中汲取和吸收“有利因子”,促进自身健康成长。
        案例:如学习信息技术八(上)第二单元《网络与生活》,向学生渗透网络安全、网络文明、网络健康意识。教育学生远离不法网站、不文明网站,引导学生自觉遵守网络文明公约。加强学生对信息真伪、价值的判断,引导学生关注信息时效性、权威性。强化学生信息安全意识:信息诈骗、信息病毒、信息窃取等。教育学生做一个知法懂法、文明健康的大数据网民。微博、微信为我们对话、沟通及情感宣泄提供了广阔的舞台,但微博、微信中鱼龙混杂、良莠不齐,提醒学生对陌生人要有警惕性,要科学文明地用微博、微信等交流平台。引导学生对热点事件、现象等,不围观、慎评论,慎点击、转发。信息技术课堂中将信息社会责任潜移默化地植入学生内心,培养了学生的信息技术核心素养。
        信息社会责任凸显了信息技术学科的育人价值,要求学生具有较强信息安全意识,具有获取、甄别、运用信息的能力。信息社会责任,是培养学生信息技术核心素养的一把钥匙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
        [2]浙江省义务教育教科书信息技术教师用书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