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提升 精彩可期    ----一道开放性习题引发的思考

发表时间:2021/7/30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第10期   作者: 李莉婷
[导读] 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一课时,当学生理解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含义及特征之后,
       李莉婷


        安徽省蚌埠第一实验学校

        一、教学案例再现
        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一课时,当学生理解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含义及特征之后,我安排了一道开教学放性习题:
四块正方体积木,每块积木的六个面分别写着字母A,B,C,D,E,F, 每个积木上字母排列顺序相同。

请仔细观察,然后根据这四块积木字母排列的情况,推断:
1)C对面的字母是( )。
2)A对面的字母是( )。
3)E对面的字母是( )。
先请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小组内交流想法。(讨论)
师:你们组讨论出结果了吗?
(下面马上就有同学七嘴八舌地急嚷着自己的答案。)
师:你能说说你们组的想法吗?
生A:我们组用的是想象的办法,观察(1)、(4)两幅图,都有E、F,将(1)中的E、F旋转成(4)中E、F的位置,就知道C、D是对面了;再看(1)、(3)都有E、C,将(1)中E、C旋转成(3)中E、C的位置,那F、A是对面了;那只剩下E、B,所以E、B是对面了。
师:你们组观察得很仔细,让静止的积木在头脑中旋转起来,空间想象能力很强。(话音刚落)
生B:我们组制作了一个小立方体,然后根据4幅图意把每个面都标上字母,然后找答案,答案也跟他们一样。
师(追问):这种办法有什么好处呢?
生:这样看的清楚,简单。
教师立刻作出评价:你们组的同学勤于动手,发现问题难理解的时候,就动手制作一个模型帮助思考,这个方法直观、有效,可以把复杂的问题变简单。
生C:我观察图(1)中C与F、E不是对面,图(2)中C与F、B不是对面,图(3)中C与A、E不是对面,我就知道C与D是对面;图(1)中F与E、C不是对面,图(2)中F与C、B不是对面,图(4)中F与E、D不是对面,所以F与A 是对面,那只剩下E、B,所以E、B 肯定是对面了。
(在这位同学讲述自己方法时,只有少数学生频频点头,并向他投去敬佩的目光。当即,我就肯定了这位同学的思路是正确的,并给以积极的评价。)
师:你有很强的推理能力,相信只要坚持下去,一定会在数学方面有所作为!
师:他讲的方法有些同学还不是很明白,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边说边画出如下一幅图)

(不曾想到的事情发生了,全班同学不约而同地为我鼓掌喝彩起来。我当时惊喜交加,转念一想,这可能是因为我利用了画图法将抽象的逻辑推理过程形象直观地呈现在学生面前,觉得老师很了不起,我不禁有些自鸣得意,但瞬间另一个念头迸了出来:绝不能让这个师生情感交融的高潮白白地就随着下课铃声而烟消云散。)
师:(明知故问)你们为什么给李老师鼓掌,说老师聪明呢?
众生:(七嘴八舌)李老师用这么一幅简单的图就很清楚地说明了各个面之间的关系。
师:这种解决问题的方法我们可以叫它:画图法。 (板书:画图法)当我们遇到看似错综复杂的问题,如果你尝试画画图,也许答案会跃然纸上。同学们,这就是方法的魅力,人有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就更有能力,有魅力,让我们都做有魅力的人吧!(笑容就慢慢在每个学生的脸上荡漾起来……)
二、反思提升
课前我没有想到一道习题竟然会成为师生情感交融的纽带,会成为学生感受思考方法重要性的绝佳的素材和契机,这种师生心灵共鸣的美妙感觉让我久久沉浸其中,同时我也在深思:是什么原因让我与精彩不期而遇呢?如何能再次与精彩相约,聆听师生心弦的合奏呢?渐渐地我的认识不断清晰起来。
1.尊重学生,体现自主。以学生发展为本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案例中我能给学生充分思考、交流的时间和空间,允许学生发表对问题的不同想法,赞赏学生的数学思考,鼓励学生寻求不同的解题策略,可以利用空间想像、可以动手操作、可以推理判断。重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思考的习惯,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把体现学生的自主性落实到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细节。
2.师生互动,共同发展。《数学课程标准》提倡师生通过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形成一种和谐、互动、合作的关系。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在适时的时候对学生的思路进行点拨,将学生的方法适度提升提炼,案例中教师对于每一种方法都进行了恰当的小结,使学生明白自己方法的优势。教师应成为学习过程中的合作者,和学生一起探索问题、研究问题。案例中教师就是以学习活动中的一员的角色将推理判断的过程用画图的方法形象地呈现在学生面前,既肯定了学生的想法,又将抽象问题形象化,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思考过程,。
3.有效评价,丰富情感。我个人认为评价的作用不仅仅在于区分学生的优劣和简单地判断答案的对错,而是要能促进学生形成持久发展的态势。由于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与生活经验存在着客观的差别,因此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出现不同的方法与策略是再正常不过的现象了,所以当学生勇敢地发表自己的观点时,教师都应对学生给以肯定地评价或一些“建议”。因此,一次评价活动不仅是对一段学习活动的总结,更应成为下一阶段学习活动的起点、向导与动力。从上面对学生一次次充满赞赏、饱含期待的评价中不难看出,我总是在试图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学习过程中的方法、情感、策略等方面问题做出全面评价,在提高诊断效果的同时丰富学生的数学情感,建立科学的数学学习态度,增强数学学习的自信心。
通过对这个片断的深入分析,我发现“精彩”的到来并非偶然。但正是由于我无意中感受到“精彩”的美,这才引发了寻求探索的欲望,在不断思考中由“若有所悟”到“逐渐明朗”直至“豁然开朗”,我懂得了“精彩”的出现是有章可循的。如果我们能在实际教学中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以师生互动为机制,进行有效评价,那“不期而遇”的 精彩的势必会“如约而至”, 课堂上那发自内心的笑容一定会在师生脸庞迷人地绽放。

 [参考文献]
1、张华:《课程与教学论》,351页,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2、马云鹏:《小学数学教学论》,268页,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