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琪
无锡市新洲小学
【摘要】学生是发展中的人,教学实践中要切实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以爱为支点,循序渐进,平等对话,让学生的童真童趣在课堂中彰显,让思维的火花在课堂上跳跃,让真情实感在课堂上蔓延,由此实现师生的共同成长。
【关键词】生本课堂;童真童趣;启发思维;共同成长
在小学低年段中,学生识字量少、认知能力较低、思维上主要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但课堂活跃度高、对未知知识充满好奇、且模仿能力强,因此,节奏明快、语言鲜活而和谐的童诗化篇目往往能引起学生的共鸣。
《荷叶圆圆》是部编版新教材一年级下册中的一篇散文诗,课文以儿童化的语言表现了四个小伙伴对荷叶的喜爱之情,文字中流淌着对自然、对生命的喜爱与赞叹之情。在教学过程中,要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倾听、观察学生对词句的理解和感受,才能品读出文字间包含的趣味,实现师生的共同成长。
一、目标引领,重在可操作性
教学目标的确立,是一节课的重要开端。一个合理而明确的教学目标决定了课堂上教师要教什么,学生要学什么。教学目标往往被教师所忽略,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角度设定教学目标时,一定要考虑到目标的可操作性。合理、可操作的目标,既要关注文本的体裁、语言、形式等特点,又要兼顾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是在对教材和学生都有一定了解的基础上形成的。
有的教学目标千篇一律: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认识并正确书写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这样的目标并无错处,但定位不甚清晰。《荷叶圆圆》一课中,“荷叶圆圆的,绿绿的。”用了两个叠词“圆圆的”、“绿绿的”,而非更为简洁的“又圆又绿”,看似普通的两个词,却体现作者对荷叶的无限喜爱之情。一个“圆”还不够,“圆圆的”,形状更加丰满可爱;一个“绿”还不够,“绿绿的”,颜色也显得翠色欲流。而且,不仅是我们,四个小伙伴也爱上了荷叶。它是小水珠舒适的摇篮,是小蜻蜓宽阔的停机坪,是小青蛙展示自我的歌台,还是小鱼儿玩耍的乐园,为大家带来了许多欢乐。无论是荷叶,还是四个小伙伴,对一年级学生来说都不陌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具体是指带着对荷叶的喜爱,感受着小伙伴的快乐朗读课文,就具有可操作性。“认识和书写生字”,往往是低年段的重点目标。学生面对难度大、数量多的生字,难以坚持集中注意力进行识记。在识字过程中,要讲究方法与形式的变化,以期最大限度地帮助学生突破重点。认读二会字时,“晶、珠、透、躺”等字,可随文先读,再联系实际生活理解字义,在此基础上识记字形;“翅膀、摇、停”,要帮助学生与现实事物相结合,可以借助书中配图达成目标;“展”字则需要为学生示范动作,并且通过扩展词语来加深印象。记四会字时,则要帮助学生总结规律,如同结构、同部件、同偏旁等,不仅要达到会认的目标,还要根据学生实际达到会写的目标,保证目标的可行性。不仅如此,文中还运用了许多合理有趣的想象,插入了画龙点睛的动词,使得全文语言精妙生动,画面感十足。确定目标时也要囊括其语言特色和表达技巧。
教学目标的准确定位,是对文本和学生的双重精确把握,在此基础上,重视目标的合理、可操作性,才能把教师心中所思更好地传达给学生。
二、创设情境,意在走进文本
小学低年段的学生,思维方式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富含情感色彩的场景更能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进而提升对文本的认知能力,促进心理机能的发展。
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情感,真正引导他们入情入境,帮助其主动进行认知活动,在愉悦的氛围中接受新知,甚至以一节课为跳板,激发对整个语文课程学习的兴趣。创设情境重在一个“活”字,不论以何种形式,要关注学生特点,活用多种方法,真正把学生代入,让学生随着文字流淌或欢欣、或悲怆、或陶醉、或振奋……
《荷叶圆圆》在教学之初就要展现文本活泼欢快的感情基调,牢牢吸引学生的注意。课前,先和学生以游戏的方式认识四个小伙伴,他们都由一个简单的图形渐渐演变而来。用直观鲜明的图画启发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并关注到课题中的一个“圆”字,初步体会“圆”所包含的内涵,再由圆引入“荷叶”,观察荷叶的形状、颜色、大小等方面特征,引发对课题的深入感悟,仿佛真的走进一片荷塘,欣赏到了圆圆的、绿油油的、大小不一的荷叶。正确、适时地运用图片是引导学生进入情境的重要方法,特别是在低年段,图文并茂的氛围更能激发学生兴趣,陶冶审美情操,同时,巧妙运用音乐,也能达到渲染情境的良好效果。课前,播放轻快欢乐的音乐,配合教师的疑问“最大的圆溜到哪里去了?”学生情绪高涨,纷纷开动脑筋,不难发现答案,于是课堂气氛显得格外欢快。在全文学习结束时,学生已充分感受了四个小伙伴的活泼可爱,而这一切都是因“圆圆的,绿绿的”荷叶而起,此时,配以优美的曲子,让学生静下心来,品味文中的形象与情感,进入情境,得到升华。
创设情境要依据文本特征和学生特点,自由运用多种方式,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创设情境一在于“活”,二在于“实”,不是盲目追求课堂的热闹,而是落在实处,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实现学生的真正发展。
三、思维拓展,旨在相互补充
语文的学习过程,是由一点发散向全面的过程。学生在课堂上,接收的不是死板的知识和套路,而是通过对表达方式、遣词用句、情感抒发等各方面方法的学习,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学生能运用学到的知识解决问题,甚至启发对事物的全新认知和情感,帮助构建自身的认知体系,才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语文教学的真正价值。
《荷叶圆圆》中描写“小蜻蜓”形象时,作者用了一个“立”字,“小蜻蜓立在荷叶上”。“立”字不同于“站”的稳稳当当,不同于“停”的平心静气,是一种欲飞不飞的状态,这样的动作对于一年级学生而言是难以切身体会的。仔细回忆学过的古诗,便会发现杨万里在《小池》一诗中曾写下“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荷花才冒出一个小小的花苞,小蜻蜓已迫不及待地迎接这份美丽,或许是小小的花苞站之不稳,或许是荷花荷叶的清美令蜻蜓也陶醉,它只得扇动着翅膀“立”一会儿,多么迷人的夏日风光!以这句诗为基础,再联系文中“展开透明的翅膀”,学生一下子就发现“立”字的巧妙,小蜻蜓快要起飞了,就像一架神气的小飞机,而荷叶就是它大大的停机坪。联系古诗中已有的意象,与课文相互补充,实现了学生的思维拓展,并突破了难点。
最后一个段落描写的是“小鱼儿”游来游去的欢快场景,为了体会这份无忧无虑,让学生化身为一条条小小的鱼儿,可以结合一年级上册《江南》中的名句“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把教室当做一方小小的荷塘,课桌看成一片片大大的莲叶,讨论鱼儿会在这快乐的天地中做些什么,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萌发了无穷的想象,童趣盎然。
学生是发展中的人,教学实践中要切实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以爱为支点,循序渐进,平等对话,让学生的童真童趣在课堂中彰显,让思维的火花在课堂上跳跃,让真情实感在课堂上蔓延,由此实现师生的共同成长。
【参考文献】
[1] 于永正.于永正与五重教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2] 王荣生.阅读教学教什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3] 李吉林. 李吉林与情境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07.
[4] 魏本亚 . 语文生本课堂教学模式探索[J].语文建设,201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