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静茹
新疆和田地区第二中学 848000
【摘要】好的课堂提问是在研究教材和学情的基础上,紧紧围绕历史学科素养展开问题探究,把握提问原则,既关注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也渗透人文精神熏陶和关怀。如涓涓细流,润物无声。在层层递进、水到渠成的认知过程中,培养学生能力,塑造学生品格,树立家国情怀,增进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做一个业务强,善提问的老师,通过课堂提问来彰显自身的教学风格和教学艺术。
【关键词】 提问原则 学科素养 思维训练
一、课堂提问的意义。苏联教育家苏霍林姆斯基说:“我认为课堂上最重要的教育目的就在于去点燃孩子们渴望知识的火花。”课堂提问是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根据课标要求、教学内容、学情等设计问题进行教学问答的一种方法。有效课堂提问有利于激发学生认知问题和探究问题的主动性,积极参与思维过程,顺利完成预设教学目标。既有利于建立良性的师生互动,也是培养学生学科素养的主渠道。
二、课堂提问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记得在一次听课时,一位授课老师向学生提问某件大事发生在哪一年?当时感觉这样的问题大浅显了。经过反思,发觉自己也经常出现类似问题。经多年教学和听课实践,认为课堂提问容易出现以下问题:一是提出的问题不能很好为教育教学目标服务,问题太过随意;二是提出的问题过深或过浅,不利于激发学生参与学习过程;三是问题与问题之间联系不够紧密,不能达到层层递进、水到渠成的效果;四是提出的问题史料支撑不足,使学生回答问题空泛。
三、课堂教学提问需遵循的原则。教学过程注重历史思维能力的锻炼是重点。在“是什么” 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探究为什么?怎么样?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有效提问需要结合课标要求,围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弄清易混点,升华情感,人文关怀”等方面构建。在课堂教学中,课堂提问应注意把握一下几点原则。
(一)课堂提问的深浅度要依据学生认知水平而定,提问方式需注意体现教育机智。
在讲授人教版历史必修一《18课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巴黎公社政权建立这部分内容时,为了加深学生对此内容的理解,我让学生思考巴黎公社政权失败的原因?学生们主要从主观方面和客观方面找出了不少原因。但根本原因并没有学生列举出来,有同学说根本原因是巴黎公社没有接管法兰西银行。显然这一问题对同学们来说是有难度的,如何水到渠成的引导学生说出巴黎公社政权失败的根本原因?我调整了提问策略,顺着学生的思维接连提出了几个问题,问:为什么巴黎公社没有接管法兰西银行?学生回答:因为无产阶级力量弱小,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力量强大。紧接着问: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为什么如此强大?学生回答:因为资本主义经济在不断发展。我紧接着过渡,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那同学们思考一下巴黎公社政权失败的根本原因究竟是什么?学生们恍然大悟,认识到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正处在上升阶段,资产阶级力量不断壮大,资产阶级政权还沒有达到被铲除的程度,问题迎刃而解。当预设提问与学生实际反映情况不符时,要及时调整提问策略。案例中一系列问题的提出遵循了唯物史观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在一定程度上锻炼了学生的学科思维。
(二)教学问题的设置需为整个教学目标服务,坚持递进原则,由浅入深。
在讲授必修一《人民解放战争》三大战役时,出示了《三大战役》示意图,让学生观察三大战役的区域分布,思考战略布局,然后提出了以下问题。1.三大战役为什么把首战放在东北?2.辽沈战役中为什么把首战放在锦州?3.通过视频让学生思考淮海战役、平津战役分别运用了那些战略战术?4、从战争双方力量对比和结局来看,说明了什么问题?4、这场战役解放军能够取得胜利的原因?5、战争给我们留下了哪些启示?通过层层递进的提问,引发学生不断从地理优势、人民解放军战略战术的运用、战争性质、力量对比、民心所向等层面来思考历史问题。这组问题既兼顾了历史事件的时空特征,又让学生对战争的原因、进程、结局进行了梳理反思。有利于培养学生从多角度多层面思考历史问题的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既深化了学生时空观念,也激发了学生对战争的厌恶和对和平的珍视,一定程度上渗透了家国情怀。
(三)技巧的课堂提问和评价,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信心。苏霍林姆斯基曾说:“只有集体和教师首先看到学生优点的地方,学生才能产生上进心。”在学习必修三第15课《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一课,引导学生分析新文化运动的背景时,我这样提出问题:请同学们根据课文内容和自己的理解,谈谈新文化运动发生的背景有哪些?这种提问方式比较平实老套,学生习以为常,不能很好的激发学生求知欲。经过反思后,我在另一个班级改变了提问方式。展示了新文化运动代表人物图片,问:“有人说新文化运动是几个青年人情绪主义的产物”同学们是怎么看待这个问题的?学生的思维被调动起来,大家七嘴八舌的交流意见。有的学生说当时中国内忧外患,北洋军阀统治黑暗,有的学生从经济角度分析了问题,有的学生从思想发展角度来分析问题。苏对学生的回答都要适当予以鼓励,即使回答错误,仍然要用和蔼的态度予以纠正,来保护学生的自尊心,为构建长期良好的师生关系做持久铺垫。根据学生的回答,我顺势出示了几则材料引导学生总体分析并达成共识,一定时期的思想是这个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在一定程度上锻炼了学生论从史出的历史思维,也在潜移默化中训练了学生运用唯物史观看待历史问题的能力。
(四)通过史料展示来承载问题,培养学生史料史证的能力。在学习必修2第二课《古代手工业的进步》一课时,为引导学生认识古代丝织业的发展状况?我为学生提供了以下材料。材料一:《诗经·隰桑》,“隰桑有阿,其叶有难,既见君子,其乐如何。隰桑有阿,其叶有沃,既见君子,云何不乐。”并配上了白话文。由于这一诗歌通俗易懂,朗朗上口,同学们热情朗诵,氖围热烈,很快从中体会到丝织业发展的状况。同时辅以材料二、《孔雀东南飞》中“红罗复斗帐,四角垂香囊;香帘六七寸,绿碧青丝绳,物物各自异,种种在其中。”使同学们既感受了古代诗文之美,又对古代丝织业的发展情况了然于心;
在对比现代中国与德国的瓷器发展状况时,出示了德国“瓷都”迈森的瓷器馆“徽标”并说明“徽标”的意义是“继承传统,致力创新”展示瓷器精品图片和一段关于中国制瓷业发展现状资料,目前中国瓷器在世界排名第六、七位上徘徊,世界各地大饭店根本不用中国瓷器,很多器物只能在国外地摊上卖,无论是工艺、原料都落后了。让同学们认识中国现代制瓷业现状及问题,引发学生思考中国的民族工业何以发扬光大?引导学生辨证看待历史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学生忧国忧民的使命感和责任担当,引导树立少年强则国强的强国之志。
参考文献:《课堂提问技能训练》摘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