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 表分析结果给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的启示

发表时间:2021/7/30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4月第10期   作者:张俊彪
[导读] 中学教学评价管理工作中,考试是不可或缺的环节。
        张俊彪
        厦门外国语学校石狮分校  362700
        摘要:中学教学评价管理工作中,考试是不可或缺的环节。本研究针对成绩分析中偏重班级的平均分、及格率等整体分析,引入S-P表分析法,根据学生答题明细表,教师使用S-P软件绘制S-P表,得到S曲线、P曲线、学生注意系数和试题注意系数等信息,发现问题,采取相应措施解决问题,实现个性化教学。
        关键词:S-P表分析  高中信息技术  成绩分析
        一、背景
        在教学效果评价方面,考试成绩仍然是当前普遍采用的评价手段之一,试卷的统计、分析就成为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本研究使用S-P分析法对学生的成绩进行分析,力图为成绩分析打开一个切入口。此次参加研究的是整个年段的393位同学,学期初笔者询问过,其中有50多位同学在初中学过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其余同学没学过程序设计语言。
        二、研究工具介绍
        本研究使用智学网[1]及S-P表分析工具对同学的成绩进行分析。智学网可以迅速统计出每位同学在每道题的答题结果。S-P 表(Student Problem Chart)分析法作为一种定量教学评价手段,由日本教授藤田广一发明[2]。使用S-P表分析法,一般需要经过如下流程:(1)将同学代码、答题情况输入到学生-问题原始得分矩阵中,答对和答错的分别用“1”和”0”表示;(2)按照高分同学在上、低分同学在下、容易题在左、难题在右的原则重排矩阵得到S-P矩阵,在此基础上绘制S线和P线;(3)在S线和P线的基础上,为了了解同学及题目的整体情况,计算“容差量”、“差异系数”等指标,为了了解个别同学、个别问题的情况,计算“注意系数”;(4)根据“同学注意系数与答对率的分析表”和“题目注意系数与答对率的分析表”直观判断每个同学的类型和每道题目的类型。[3]
        三、对教学的启示
        1.对同学学习习惯的反思
        笔者在课堂上讲解知识点时习惯列举相关知识点的程序案例,这些正例和反例共同帮助同学理解知识原理;但是从此次测试结果笔者发现大部分同学对这些正例和反例持忽视的态度,课堂上并未记住这些案例,也没有用纸笔记录下,导致一些稍微灵活的基础题目得分率过低。当同学没有记录下这些案例时,笔者更不能确定同学是否理解书本知识,因此不免提问多遍,浪费了时间,降低了课堂时间利用率,教学进度慢。
        这引起了我对同学们学习习惯的反思,他们习惯了知识以习题的形式向他们呈现。他们在选项的冲突和辨别中进行学习。例如:
        下列不是常量的是(       )
        A.0.25              B.b             C.False             D.’b’
        此题的得分率只有33%,课堂上在讲解此题时笔者分别列举了数字、字符和布尔型常量,而B选项明显是一个变量形式。


        a=round(3.49,0),则 a 得值为(      )
        A. 4           B. 3.49            C. 4.0            D. 3.0
        此题的正确率是43%,课堂上笔者是列举过round()函数在保留位数为0的情况下的案例。如果深刻理解round()函数的四舍五入原则以及0表示的是0位小数也能选出D选项。
        同学的课堂学习习惯在短时间内是难以改变的,课堂上需要多设置习题将相关度高的知识集合在一道题目中以考察同学的理解水平。
        2.对教学过程的反思
        每次考试题目一般覆盖了教材大部分知识点,各道题目的得分情况是对该知识教学效果的检验。以往老师比较关注总平均分和每道题的得分率,这两个指标固然能反映同学们是否掌握知识,这种总体情况不能告诉老师关于“反常情况”的信息。从S-P表分析结果可以看出一些得分率比较高的题目有可能是部分高分同学容易做错的题目,而这种错误虽然不是单独现象,却也不容易得到老师的重视。S-P表分析法可以帮助老师更加高效地发现这些题目和相应的同学并进行干涉。例如:
        下面哪个不是 Python 合法的标识符 (      )
        A.int32             B.name             C.self              D.40XL
        此题的正确率虽然达到了0.79,但是由于有较多高分同学答错此题,因此注意系数达到0.89,属于注意系数较高的习题,老师在讲这道题时需要注意。对于该知识点的教学,S-P表分析可以帮助老师对以往的教学进行反思,改进教学设计和PPT,优化教学流程,以期在未来的教学中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通过教学把解决知识难点,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3.引导同学确定逐渐进步的学习策略
        作为同学并不了解每道题的正确率,因此同学并不明确了解题目的难度。部分同学在日常练习中面对难题时十分兴奋,认为解决了难题才能够证明自己的实力,导致花了很多时间却未必能尽快掌握。笔者认为,老师可以明确地告知同学信息技术题目的难度等级,分为简单、中等和难题三类。针对做错的简单题,同学们应该理解该题目涉及知识的细节,进而掌握这道题所代表的知识点;针对做错的中等题目,同学们应该首先把教材中所对应的知识点学习明白之后重新回到题目本身,理解该题所涉及的知识点;针对做错的难题,同学们在能力范围内先掌握教材中对应的内容,多了解变式,在后期加强该题型的练习,学会灵活运用这些知识。
        四、后记
        此外,当前大部分高中分班的主要依据是中考分数或者是学校组织的分班考试的分数,各个班级的分数是大致平均的。但由于这些分数只是一个简单的概括,并且高中在分班之前也不了解同学,因此有可能出现部分班级集中了学习习惯不良的或者是学习成绩不稳定的同学等情况,这些同学增加了各个学科老师课堂管理的难度,也给该班的考试成绩带来了不确定性;从以上分析我们能够看出,S-P表分析法能够比较直接地反映同学的学习习惯,如果能在考试分数安排班级的基础上根据S-P表分析数据对部分同学进行适当地调整,将显得更加公平。
        对于信息技术老师来说,利用多种信息技术工具来检验课堂学习效果并分析每位同学的学习情况为未来的教学提供了丰富的信息。此次测试之后,同学对自己前一阶段的学习效果有了比较清晰的了解,理解了在课堂上认真听课的重要性。在得知成绩后,我也向同学们说明,信息技术课时有限,更需要集中注意力。同学们的课堂学习态度也有所改善,在课堂上做笔记的同学增加了许多。
        
参考文献:
[1]王冰娟.智学网下的高中政治教学效率提升研究[J].新校园(中旬),2017(10):70-71.
[2][3]王吉.S-P表分析法的运用与改进[J].教育测量与评价(理论版),2009(11):8-1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