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思考

发表时间:2021/7/30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第18卷3月9期   作者:李昕
[导读] 小学阶段是教学的基础,对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具有决定性作用
        李昕
        山东省德州市德城区明诚学校     253000
        摘要:小学阶段是教学的基础,对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具有决定性作用,道德与法治课堂肩负立德树人的光荣使命,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观念、弥补性格缺陷、提高实践能力。然而当前国内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仍存在诸多问题,广大教师必须提起重视,改革现有的教学理念、方法和模式,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思考
        引言:新课改背景下,教育的内涵与目标得到了丰富和扩充,教师的教学任务变得更为繁重。本文结合实际教学情况,深入剖析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核心素养内涵,并给出在课堂上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策略。
        1.核心素养的含义与作用
        学科核心素养是在我国新课程标准改革过程中应运而生的新名词,指的是需要在学科课程教学过程中培养的、使学生具备的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各种素养、品质与能力,除了本学科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外,还包含品质与经验。在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中,核心素养的主要内容包括:(1)法治观念。国内外的发展历史和经验表明:实施和贯彻落实全面依法治国的道路必定充满坎坷,若想有效地加快全面依法治国的推进进程,必定要从教育入手,从小学入手。法治观念是每个学生必须具备的品质,社会与时代的发展也要求小学生必须具备自觉尊重法律法规、自觉遵守法律、在日常生活中善于运用法律保护自身权益的素养,并可以正确地根据法律践行义务。(2)道德品质。道德品质是一个人的思想、观念等共同组成的、很可能伴随终身的特质,是衡量一个人的生命价值的重要标准,是决定人能否为社会发展作出贡献的关键,也是道德与法治课程重要的教学内容,是该学科最重要的核心素养之一。无论学生的考试成绩如何、能否在本科目的学习中有良好表现,教师都应确保每个学生树立公德心、有正确的是非善恶观念、积极向上的态度,能够保持正直、善良,拥有正确的人格。(3)实践技能。道德与法治源自生活,教材包含一系列与生活相关的知识,致力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生活实践能力,使其学会为人处世。实践技能在学生生活中必不可少,也是该学科最重要的核心素养之一,可帮助学生运用课堂上汲取的知识处理现实问题。
        2.传统模式下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教学现状
        2.1教学方法落后
        大量小学道德与法治的教师仍然在沿用过去的填鸭式教学,未能积极主动地引入高效科学的教学方法,致使课堂死气沉沉,学生们的个性化思维和能力完全得不到挖掘与发展,只能被动地接受教师灌输,课堂上,提问与回答成为唯一的师生互动方式,且教师所提出的问题大多是要求学生背诵教材中的某段内容或补充的某段话,完全不能激发学生兴趣,甚至还会使其产生畏难情绪。
        2.2师资力量短缺
        在绝大多数小学中,与语文、数学等科目相比,道德与法治课程的重要性较低,也不作为升中学考试的科目,极少有教师会选择将其作为主要发展方向,造成师资力量严重短缺。因此,小学中道德与法治科目的授课教师往往不具备较高专业素养,没有经历过专门的培训,对本科目的教学不够重视,甚至会挤占道德与法治课。
        2.3不注重教学实践
        绝大多数教师会忽略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在课上和课下都不会有意识地布置实践任务,因此学生不能熟练应用知识,通过努力所得到的只有毫无意义的文字。
        2.4教学内容落后
        许多教师在教授道德与法治科目时,还没能脱离旧的教学理念、方法与模式的桎梏,仍然存在过度依赖板书和课本的现象,未能结合当前时事热点丰富和扩充教学内容,几乎是照本宣科地完全依照教材进行讲解,所教内容以需要死记硬背的理论居多,对学生并不能起到什么帮助。


        3.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策略
        3.1根据学生实际素养层次,确定教学内容与目标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无论学生成绩高低、无论其是否乖巧懂事,教师都应尽心尽力地教导,完成立德树人的使命;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不可对全体学生实施无差别教学,而是应当深入了解学生,掌握其个性化特征,如学习能力、学习习惯、性格品质、兴趣爱好等,采取针对性分层教学模式。在对学习素养和习惯不同的学生进行教导时,教师可先将学生分层、分组,为同一组的学生设计能够被接受的教学内容和任务,并制定相应的考核标准。
        3.2采取体验式教学方式,取消传统教学方式
        道德与法治教育教学和生活息息相关,绝非能够完全在教室中、通过理论知识传输完成的任务,教师必须将课堂进行延伸,帮助学生获得更多实践体验、积累真实的经验,在切身参与某些活动时获得最为真实和深刻的、基于个性化思维的独特感悟,从而加深印象。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利用闲暇时间参加实践活动、志愿服务等,在实践的课堂中进行解说和指导,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所学文字的含义。例如在学习公民义务、法律法规的相关内容时,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教师可以向学校申请或与其他教师联合组织志愿服务,带领学生进入社会体验生活,前往某些免费景点、公园、车站、商场、社区等公共场合维护秩序,去周围的村庄为农村老人进行普法宣讲,或者担任环保卫士,在垃圾桶旁边设置站点,规劝路人分类丢垃圾、自觉维护公共环境;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也可以收集一些违规行为(如闯红灯、乱丢垃圾),并带回到课堂上进行深入分析讲解;如果学校缺乏相应条件,就可以组织校内的实践活动,组织学生们成立“督察小组”,每日安排学生在不同的地点巡查,寻找并检举校园内的违规现象,及时制止违反校规校纪的行为,为其他学生讲解遵规守纪的重要性、发放校规校纪与小学生守则册子等,一同维护学校风气,同时提高实践能力,深切体验道德与法治课程在生活中的形态,获得能力和素质上的提升。
        3.3基于学生生活实践,加强互动对话交流
        由于生长环境、个人经历、原生家庭教育等的差异,每个学生都会形成独特的观念和思维模式,对于同一问题会产生多样化的看法。小学生的是非观念尚未定型、思想不够成熟和理智,在很多情况下,其看法可能存在一定的偏差,但如果教师不给予表现和交流的机会,就无从发现问题,不能为学生提供正确的引导。广大教师应基于学生的生活实践,利用生活中的实际案例分析来探查和了解学生的观点,并丰富课堂交流形式,使每个学生都能够畅所欲言、吐露心声。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就某项与课程内容联系紧密的实际经历进行分享,请学生们自由交流、发言,促使学生主动、深入、独立地思考问题,指出应如何解决在生活中遇到的各类问题,以此提高对知识的应用能力,并拉近师生之间、学生彼此间的距离。
        3.4树立生活教学思想,整合学科教育资源
        对于道德与法治课程而言,教学资源远远不止教材和辅导书中提供的案例,师生的亲身经历、时事热点、社会新闻、亲朋好友的分享等都能够作为材料来开展讨论,并且其具有更高的真实性、更贴近学生生活,因此更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除此之外,教师还应善于利用互联网获取资源,收集与所教内容相关的教育短片、纪录片等,在课堂上为学生们展示。唯有树立生活化教学的思想、扩充整合教育资源并将其合理利用到教育教学的每个环节,才能充实教学内容,为学生带来更丰富的体验,使其积极主动地钻研学科知识。
        4.结束语
        新课标背景下,广大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应审视当前教学中的不足,并有针对性地进行整改,全面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切实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李红.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分析[J].考试周刊,2021(32):139-140.
        [2]张群.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策略[J].文理导航(下旬),2021(04):2.
        [3]卢小娟.关于初中道德与法治的核心素养课堂教学思考[J].新课程,2021(11):32-3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