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红
肇庆市实验小学 广东省肇庆市
摘要:本文尝试在人教版小学英语对话教学中应用“输入-互动-输出”模式,以解决学生被动学习、只会背诵不会运用语言、思维程式化等现状问题,从而使对话教学真正为学生运用语言进行交际打好基础。
关键词:输入;互动;输出;对话教学
一、关于人教版小学英语对话教学及存在的问题
人教版小学英语教材的编写思路是以话题为纲,以交际功能和语言结构为主线,逐步引导学生运用英语完成有实际意义的语言任务。其中每单元的Let’s talk就是对话教学内容,目标句型突出,是非常浓缩的情景会话。然而,恰恰是这两个特征致使一线老师们注重语言结构的讲解、补充机械操练内容过多、过分强调背诵的现状,从而导致学生只学习了语言的形式—基本句型,而未能掌握语言的实际运用,久而久之,学生觉得英语对话枯燥无味,进而不仅丧失了学习的兴趣,还导致学生只会机械地条件反射般地公式化地回答问题,没有了个性,没有思维的火花。这是很可怕的,不仅没达到教材编写的目的,更达不到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违背了教育教学服务于人的发展的宗旨。
二、关于“输入-互动-输出”模式
近年来,二语习得理论成为了外语教学的理论依据与研究热点,其中包括了输入、互动与输出三大内容。Krashen(1985)提出了言语输入假说:只有当习得者接触到“可理解的语言输入”,又能把注意力集中于对意义的理解而非形式的理解,语言习得才会产生。他还提出语言“i+1”的语言习得公式。他还认为第二语言习得的过程还要受许多情感因素的影响,如学习态度、学习动机、自信心等。Swain(1995)针对Krashen的输入提出了输出理论:只有可理解性的输入是不够的,可理解性的输出是必要的,因为通过输出才能促进学习者的语言流畅度和准确度。Long(1996)也以Krashen的理论为基础,提出了互动假说:在二语的习得中,意义的协商促进语言习得,因为它将输入、学习者的选择性注意和输出有效地联系了起来。Gass&Mackey(2007)重新阐释了包含语言输入、互动、反馈和输出的二语习得理论框架,提出了“输入-互动-输出”的整合模式。将语言输入的接受到语言输出的产生的整个过程划分为五个步骤:得到的语言输入—理解的语言输入—语言接受—知识的结合—语言输出。
三、“输入-互动-输出”模式在对话教学中的应用(以人教版第八册U4 B Let’s talk为例)
本课教材内容是人教版小学英语第八册第四单元B部分的对话,由三问三答组成,主要运用一般过去时的特殊疑问句获取他人在以往的假期里的活动信息。本单元是人教版教材小学阶段的最后一个学习单元,主要学习小学阶段四个时态中的最后一个时态:一般过去时。本节课学习的语言内容主要是一般过去时的特殊疑问句(重点是乘坐什么交通工具)的问答。经过前一单元Last Weekend与本单元A部分的学习,学生们已经建立起一般过去时的基本概念,也比较熟练地掌握了一般过去时的一般疑问句Did you ---?及特殊疑问句What/Where did---?的运用。可以预见,本课时的语言点是比较容易的,不会成为学生们理解及交流的障碍。
1. Leading-in.
1.1 Warming up: Song.
1.2 Topic: Our Holiday.
可理解的输入:
a. 在热身环节,设计配合歌曲以FLASH形式展示本班部分学生自己的假期活动相片,揭示本课主题、活跃课堂气氛、创设真实的情境的同时激活学生自己的生活经历—为可理解的输入奠定基础。
b. 在新课引入环节,设计了指导语如下:Which holiday do you still remember? Was it fun? Were you busy? Would you like to share your holidays with us? Look, here comes Sarah. She wants to share one of her holiday with us.将本课话题作为一个任务,并明确接下来的语言输入是来自同龄人的。
2. Input and interaction.
2.1 Let’s talk:
2.1.1 Watch the VCD of Let’s talk and answer the basic questions:Where? How? What?
2.1.2 Read aloud the dialogue.
2.1.3 Talk about: What else would you like to know?
Eg. Who did Sarah go with?
2.2. Read and ask.
2.2.1 Look at the photos of T’s vacations and ask questions.
2.2.2 Read a passage about T’s vacations and find answers to the questions.
2.2.3 Talk with T.
互动:
c. 在新课理解环节中,在学生基本理解了课文中三个问题Where? How? What?之后,我进一步以提问形式引导学生对Harbin地理位置、从广东到那里的交通方式的真实情况的理解,从而建立起文本与学生的真实联系。
d. 在新课文本与学生互动环节中,我鼓励学生就Sarah的假期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但不只停留在学生会问的问题,而是以追问形式Why do you want to ask this question?引导学生进入真实的思考,开启学生语言接受Intake之门。
e. 在师生互动环节中,以老师自己的假期相片为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并以此为学生提问的内动力,也就是说,这一真实的任务驱动学生运用语言—知识的结合。
f. 在后面的输出环节,还有生生的互动。
3. Summary: Format of asking for past information.
A. Greetings
B. Ask for information.
C. Ask for more details. 追问
D. Ending.
4. Output.
4.1 Pairwork: Talk about their holiday pictures.
4.2 Check up.
5.Conclusion.
输出:
g. 经过充分的可理解性的输入与语言接受后,以小结形式给学生提供一个“脚手架”,为学生的有效输出再提供反馈的支持。
h. 在生生互动环节,设计了如下指导语:Now you know something about Sarah’s and Miss Zhang’s holiday. What about your holidays? Share your holidays. Ask what you are really interested in and find it out, please. Maybe you can do something together next holiday.这又是一个真实的任务让学生运用语言!
i. 在整节课过程中,教师始终关注着学生的输出反应,并相应给予调整。如:第一,在对课文理解环节,如果中下生能回答出三个基本问题Where did Sarah go? How did she go? What did she do there?那么就可以说明全体学生都能理解本课时的语言点。反之,课堂中还要在基本问题上花功夫。第二,在师生互动环节,如果中下生能用最基本的三个问题来提问,那就表明本课时的基本目标(掌握一般过去时的特殊疑问句)已达成。如果中上生能运用一般过去时的其它特殊疑问问或一般疑问句就他们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提问,那就表明本课时的终级目标(运用一般过去时与他人进行口头交流以达到获取信息的目的)已达成。
综上所述,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个体差异并鼓励学生创造性地学习英语的二语习得理论中的“输入-互动-输出”模式能较好地解决对话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只要我们一线教师紧记以下几个教学原则:教学内容要贴近学生生活;情感上要走进学生世界;对话形式上要以问题为导引;学会互动、沟通与分享!
参考文献:
1.阮小苹 《论英语对话教学的语言学理论基础》
2.王露芳 《第二语言学习策略的应用性探析-以语言的输入、互动和输出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