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同词歧义问题

发表时间:2021/7/30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第3月第9期   作者:  程金丽
[导读] 如果没有针对性的教学,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很容易出现囫囵吞枣的现象,就会产生“为什么反复讲过,学生还这么容易出错”的困惑。
        程金丽
        歙县王村中心学校
        摘要:一年级序数教学中遇到这样一个问题:“5的前一个数是几?”显然,这个题目的答案应该是4,为什么还有很多学生写了6呢?这个问题让我困惑好长一段时间了。其实,“同词歧义”现象在小学数学中是很常见的,但也常常被我们教师忽视。如果没有针对性的教学,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很容易出现囫囵吞枣的现象,就会产生“为什么反复讲过,学生还这么容易出错”的困惑。
        关键词:小学数学;同词歧义;
        为什么会出现“同词歧义”的现象呢?
        我认为:学生的生活经验往往左右了他们数学概念的理解。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积累了一定的生活经验,他们在进入数学学习时,带着不同的生活经验,而这些生活中的经历与数学概念的形成息息相关。一年级的学生大多都会认为“前”在意义上就是面朝着的方向“往前”“向前”。“往前”“向前”是日常的语言,并且会伴随着相应的动作,从而共同形成关于“前”这一词的理解经验。“前”在一个学生的大脑中的一个图像可以说是一个由下到上,或者说就是由左到右的方向运动。这样的实际生活体验直接左右了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而且在数学上每个数序的排列通常都是由左向右地进行的,当一个学生需要认识到“5的前一个数是几”时,这样就很自然地把他们日常生活的很多经验都调动起来了。在生活中关于“前”的经验(比如从左往右)就会与一个数列中心所暗含的由左至右相互地呼应,此时,生活经验会体现出强大的影响力,5的前个数是6就顺理成章了。因此,教师在备课时,除了要思考学生的知识起点外,还要思考学生已具备的生活经验。
        在教学中该如何解决“同词歧义”的现象呢?
        教师有效融合学生的生活经验与数学概念是关键。如: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二年级上册《角的初步认识》,这是在学生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础上教学的。在生活中学生对角有一些感性的认识,但角是什么样的?学生说不出来,学生对角的概念模糊不清。生活中牛羊头上的“角”,桌面的“角”,墙角的“角”等等,都是学生对角的认知经验。这些生活经验对学生建立角的几何意义的认知干扰非常大。

有的学生摸摸桌角,认为角是顶点处可触摸到的那个尖尖的部分(顶点);有的学生看三角板,认为角和三角形一样是个封闭图形。学生对角的认识容易产生歧义。为此,我在教学中是这样设计抽象出角的几何表象:先出示一个大大的五角星,让学生用手摸摸五个往外突出的尖尖的角,初步感知角有顶点。接着让学生用细细的小棒摆一个五角星,待学生挑战成功后,让学生拿走4个角,留下一个角,留下的一个角里面就有尖尖的部分(顶点),还有从这一顶点摆出的两条直直的线(两条边),依托直观层面的小棒图,抽象出角的几何表象,从而让学生形成对角的平面几何意义的直观认知。
        再来看一个有效融合生活经验与数学概念案例:
        在我教授《轴对称图形》时,“对称轴”这一基本概念实际上是非常抽象的。关于这一新的数学理论概念,学生们到底有没有自己相应的实际生活体验?当然有。我在课堂上通过对折正方形纸剪窗花的教学活动,唤起了大部分学生对“折痕”的实际生活体验,产生了对“对称轴”的初步认识,再通过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帮助大部分的学生从“折痕”发展为“折痕所处的直线”,建立“对称轴”这一新的数学概念的表现形式。此时,生活的经验往往是对于数学概念逐步发展和形成起来的重要基础,而且学生所经历的过程往往是从形象到抽象的过程,这样的形象化过程往往有利于帮助学生很好地认识和理解“对称轴”这一重要的数学概念。此时,生活经验与数学概念通过教学实践有效地融合了。
        其实,数学课本中的各种数学语言也经常因情景、问题等而出现一些歧义。比如4时的前1小时是几时?压路机的前轮宽,实际上就是圆柱体的“高”。长方体泳池“深”,实际上就是长方体的“高”等。这些特定的词很容易引起“同词歧义”的实际现象,就需要我们数学老师做课堂教学中的有心人,多看、多听、多研究和琢磨。
        综上,要想解决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同词歧义”这一问题,教师首先必须剖析这一问题可能产生的根本原因,收集与其相关的文献和资料,为广大学生提供丰富的、符合广大学生概念心像的各种素材和体验机会;其次要注意培养学生自主追问的好习惯,如追问“这个词在这道题中的意思是不是这样的”等;最后我们要积极地鼓励并引导学生在审题时注意自己的细节,多画一些线段图、示意图,避免“同词歧义”的情况发生。
        参考文献:
        [1]潘玲.浅谈小学数学“同课异构”呈现精彩课堂[J].中国教师,2015(S1):5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