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艳春
江苏省泰州中学 225300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目前的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并没有重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忽略了对学生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及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和提升,反而一昧的对学生灌输理论知识,导致学生的综合素质没有得到很好的培养,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观念的培养。信息化教学是一种在教学过程中融合信息技术的教学方式,新课改后在我国全国各地的学校均有推广,很好的对课堂教学模式进行优化,使得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大大的提升,也使得学生得到更全面的培养,在理论知识掌握加深的过程中,实现对其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及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和提升。在核心素养强化培养的背景下,如何利用信息技术优化高中化学教学这一文艺值得教师们深思,对此,笔者从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开始进行分析,对借助信息技术优化高中化学课堂,实现对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培养策略进行探究。
1.借助信息化教学技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爱因斯坦。当一个人对一个新事物产生了兴趣,就会积极主动的了解,学习也是如此,当学生的学习兴趣被充分的激发出来,就会使得其学习效率更高,从而更好的实现对其的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化学知识较为抽象,加上教师填鸭式的教学,会使得课堂教学变得单一乏味,学生的学习兴趣难以激发,导致教学效果并不是很理想,学生学习效果难以提升。随着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深度融合,使得教学方式变得丰富起来,从单一的口语传授、板书传授转变成了图文并茂教学、视频教学,使得教学变得动态、生动形象,可更好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了,激发其学习兴趣。
例如在必修一《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这一课教学中,在讲解钠、镁、铝、氧及氯等常见原子核外电子排布情况时候,由于知识点繁琐且抽象,教师可利用信息技术动态展示上述原子的原子核外电子排布情况,有中心到外层逐渐演变,还可将1至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图均展示在同一屏幕中,让学生分析不同元素的原子结构图的共同点,在借助动态的原子结构演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还可实现对学生的宏观辨识和微观探析核心素养的培养。或是教师可应用信息技术向学生展示氧化镁形成过程的动画,在学生观察完后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根据教材中的知识点对这一变化过程进行分析,让其更好的明白镁原子和氧原子碰撞融合的过程中,前者通过失去外层两个电子和后者外层得到两个电子来达到2、8的稳定核外电子排布结构的原理,实现对学生变化观念和平衡思想核心素养的培养。
2.借助信息化教学技术实现教学资源共享
随着我国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也全面进入了信息时代,使得信息资源共享的速度越来越快,共享范围越来越广,人们获取信息的途径和方式也越来越多,教学资源也是如此。随着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不断融合,越来越多的学校建立起了自己的教学资源共享平台,使得学生获取教学资源更加快捷便利,更便于开展自主学习。在高中化学教学过程中,由于涉及的知识点广且书本上的知识点有限,使得学生学习到的内容也较为片面,难以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因此掌握知识点较为局限,不利于学生的拓展学习以及科学态度和社会责任这一核心素养的培养,对此,教师可充分利用信息化教学技术实现教学资源的共享,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拓展知识面,更好的树立正确的科学态度,培养其社会责任。
例如在必修二《食品中的有机化合物》这一课教学中,教师课后可以将课堂教学课件、视频、音频、图文等上传到学校的学习网站上,或是上传到QQ、微信等通信平台上,方便学生课余时间下载学习,巩固知识。
同时还可根据这一课题延伸其他有机化合物的形成过程,如各种维生素、蛋白质、葡萄糖及淀粉等食物中蕴含的有机化合物在自然条件下形成的过程,教师可准备相关的动画上传到方便学生下载的信息平台上,引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去了解更多的化学知识,拓展其化学认知范围,同时还可为下一节课《人工合成的有机化合物》做好课前预习准备。
3.借助信息化教学技术简化教学重难点
化学这一学科的知识点本来就抽象和繁琐,重难点知识更是抽象,学生较难理解和掌握,若教师仍是采用填鸭式教学方式,会使得学生学习效率大大降低,学习积极性逐渐减退,不利于其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而通过借助信息化教学技术可使得教材部分内容变得形象生动起来,将知识点直观、详细的展示在学生面前,从而使得学生更容易理解,尤其是在重难点教学时候。
例如在选修四《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这一课教学过程中,教学的重点是对原电池的概念、原理、组成及应用进行认识,难点是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单靠教师的讲解学生难以理解和掌握,在讲台上进行实验演示又不能让所有的学生都观察得很完整,使得学生很难突破教学的重难点。对此,教师可借助信息教学技术,通过PPT和视频的方式让学生更清楚、详细和直观的观察教材中的知识点和动态的化学变化,更好的帮助其理解和突破教学重难点。教师可利用信息技术设计一个思维导图,将原电池的概念、原理、组成及应用这些知识点编入思维导图中,用PPT的方式向学生逐级展示,在讲解的过程中可适当穿插一些静动态图片,更方便学生理解。在讲解原电池的工作原理时候,教师可先在网上上下载好相关实验视频(锌与硫酸铜溶液反应),或是自己拍摄一个实验视频,在课堂上用多媒体设备进行播放,让学生对原电池工作原理有个初步的了解后在深入教学。当讲解到电解熔融态氯化钠这一难点知识的时候,文字描述较为抽象,课本的静态图片不利于学生理解,教师可准备熔融态氯化钠通电前后的离子运动变化的动画片进行播放,让学生直观的观察到其动态变化,更好的对原电池的工作原理深入了解。
3.借助信息化教学资源优化化学实验教学
实验教学是高中化学重要教学资源,是加深学生对化学知识理解和掌握的教学途径,也是培养学生证据推理和模型认知、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这两个核心素养的必要教学手段,因此教师必须重视。但是由于学校教学设施配置不全面、部分化学实验的危险性、教师对理论教学的过度重视导致实验教学难以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开展。即便可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操作,但是教师在演示的过程中,会因为化学反应装置较小的因素,学生没有清晰的观察到教师演示实验的整个过程,导致学生在开展操作的时候遇到较多问题,或是因为操作失误引起事故发生,对教学的效率和安全性造成一定的影响。而借助信息化教学技术可很好弥补传统化学实验教学的不足,优化实验教学。
在因学校教学设施配置不全的情况下,学生难以开展实验实践操作,教师可利用信息化技术对实验视频进行剪切设置,可按照实验步骤在视频中加入一些互动元素,让学生有一种参与到实验操作的感觉,加深学生对实验操作和步骤的掌握程度。如在选修6《海带中碘元素的分离及检验》这一课实验教学中,视频播放到取海带样品环节的时候,教师可切换PPT,询问学生在这一步骤中,应该将海带放入那个容器中,给出学生4个选项(烧杯、坩埚、试管、蒸发皿),当大部分学生回答正确后再继续播放图片,通过这种互动式教学,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参与度更高,更好的掌握课堂知识。又或是在学生实践操作的过程中,由于教师只演示1-2次这样,学生难以进行全面、清晰的观察,教师可将实验视频投屏到大屏幕上,使得学生的观察视野变大,更清晰和全面的进行观察,同时教师还可以将操作过程录制下来,然后上传到多媒体设备,在屏幕上循环播放,学生在操作的过程中可顺时查看实验演示,使得其实验操作更顺利、安全的开展。
总而言之,信息化教学技术在课堂教学中应用越来越广泛,丰富可课堂教学形式和方式,教师应跟上教学改革步伐,提升自身的信息技术素养,利用信息教学技术优化高中化学课堂教学,更全面的对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进行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