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季红
四川南充市高坪区高坪第五小学 637000
摘要:阅读是学生学好数学的基础,教师需借助阅读能力引导领悟数学概念,理清各数量之间的关系,理解数学题目,增加做题准确率。为此,教师需数学教学中有目的、有意识地培养学生阅读能力,让学生“既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着力于多元化教学手段,提升学生数学阅读能力,推动数学教学改革创新实践。
关键词:多元化教学;阅读能力;小学数学;培养方法
前言:
数学阅读是通过文字、图片、符号等阅读材料获取的数学信息。以往传统教学过于注重学生解题结果准确性,未能重视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遇到稍做改动的数学习题便毫无解题思路,不知从何入手解答。为此,学生只有掌握数学阅读技巧,才能在数学习题中挖掘细节要素,理解数学语言所要表达的真正含义,拓展数学阅读深度,提高学生语言领会能力及数学阅读能力。
一、掌握阅读技巧,挖掘细节要素
数学中的文字、图形、符号是数学语文最为常见的三种形式,因数学语言特点鲜明,教师在引导学生掌握数学阅读技巧时,通过反复阅读提炼关键信息点,找到数学概念中的核心信息,借助关联词理清数学语言之间的内在联系,对各种细节要素予以深入挖掘,并在现有数学阅读认知基础上予以补充,真正理解数学语言所要表达的实质内涵,提高学生数学整体阅读效率。
例如:“乘法运算定律”概念:“两个数相乘,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积不变。”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乘法运算定律概念,需让学生在反复阅读中找到核心信息(两个因数),然后理清两个因数之间的联系(交换位置),深入挖掘概念中的细节要素,使学生在细读过程中注意到“积不变”的信息要素,随后对“乘法运算定律“概念中的所有阅读信息进行归纳整理。在学习数学概念时,若教师一味让学生被动接受数学概念的全部信息内容,学生便会出现顾此失彼的情况,无法对数学概念中的全部信息内容予以全面掌握,更不能做到精准理解把握。若教师教授学生数学阅读技巧,学生便会按照阅读对数学概念进行逐层理解,精准找到数学概念中的核心信息、理清数学语言之间的联系,找到阅读中忽略的细节要素,使逻辑性较强的数学概念在数学阅读中变得浅显易懂。
数学阅读对学生学好数学学科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教师需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正确阅读数学教材,并在阅读中留意数学语言中的各种细节,精准把握数学阅读的核心信息,并对数学教材中的重点句子、各类教学图形以及数学符号等予以理解内化,学会用数学语言概括数学教学知识。
二、利用熟知生活,理解数学语言
数学语言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抽象,这对于处于情感思维发展的小学生而言,要想理解数学抽象语言无疑是难上加难。尤其面对刚刚入学的低年级学生,教师需借助低年级学生熟知的现实生活,理解数学语言所表达的含义,注重培养学生数学阅读能力。
例如在学习“1~5的认识和加减法”一课时,因学生初次接触“加”与“减”的数学概念,怎样才能让学生对“加(+)”、“减(-)”字的语言含义以及数学符号正确理解呢?这就需要教师借助学生熟知的现实生活,正确解读数学中较为常用的语言含义,加深对数学语言的理解记忆。如“加”作为学生第一个接触的数学语言及符合,教师可以借助生活化情境对“加法”的语言与符号进行解读。
师:同学们,谁知道我们今天一共上了几节数学课?
生:两节数学课。
师:两节吗?我怎么记得只上了一节呢?谁能举手告诉老师,我是不是记错了?
A生:老师,我们上午上了一节数学课,下午又上了一节数学课,所以是两节。
B同学补充说:上午一节数学课加上下午一节数学课就是两节。
师:哦,原来是这样啊!加法就是将上午学习的数学课与下午学习的数学课结合在一起,也就是1+1=2,对不对?
生:对!
学生利用自己熟知的现实生活,对数学语言中的“加”与“减”予以简化理解,方便学生在数学阅读中将抽象数学语言变得直白化,并在反复计算练习中逐渐具备数学语言理解能力,促使学生在积极阅读中主动思考,并将“加”与“减”之间的关系进行认知判断与理解,不断充实自我数学认知。
三、实施思维训练,拓展阅读深度
阅读能力并不是语文教学的专利,同样也是数学学科的必备品。二者不同之处在与,文学阅读需要学生对文字语言产生共鸣,而数学阅读则需要学生运用数学思维解决各类问题。由此说明,学生要想在小学阶段具备数学阅读能力,就要对学生数学思维实施训练,鼓励学生对所学知识大胆质疑,并在质疑中训练其思维能力。
例如在学习“混合运算”一课时,教师为学生展示思维训练习题:“爸爸今年36岁,妈妈今年33岁,明明12岁,当三个人的年龄为90岁时,明明几岁?”虽然题目中给出许多数字,但是仍藏着许多相关联系数学信息。为了让学生读懂数学习题,读对数学习题,首先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质疑。因为学生在阅读习题过程中,脑海中会产生许多疑问,如怎么知道爸爸、妈妈、明明的年龄加起来是90岁。这些潜在的疑问就是学生解决问题的关键。为此,教师应让学生围绕习题内容踊跃提问,A生:“爸爸年龄发生变化,妈妈和明明的年龄也会发生变化吗?”B生:“爸爸、妈妈、明明现在的年龄加起来是多少岁呢?”C生:“……”要知道学生提出问题的过程,就是对数学习题进行正确解读的过程,通过深入阅读发现爸爸年龄增长后,妈妈和明明的年龄同样也会跟着增长,还发现爸爸、妈妈、明明三人现在加起来的年龄为81岁,将81岁与90岁进行对比发现,爸爸、妈妈、明明每个人只需要增加3岁就会得90。
教师应让学生对数学语言进行理解分析,并在质疑中找到解决问题的重要信息,学会运用数学抽象思维总结数学语言,以便学生再次遇到此类问题时,也可以通过数学阅读质疑分析,理清解题思路,抓住数学语言中重难点。
结语
总而言之,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强弱,直接关系到学生今后数学学习成效,同时也是提升数学素养的必备能力。为此,教师必须着力多元化教学,引导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掌握阅读技巧,领会数学概念中潜藏的语言内涵,把握数学语言中容易忽略的细节,促使每个学生都能具备数学阅读能力。
参考文献
[1]任曦.小学数学学生情景图阅读能力培养的思考[J].数学教学通讯,2021(10):73-74.
[2]曹秋芹.核心素养视域下小学中年级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J].数学大世界(下旬),2021(03):27.
[3]杨辉建.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的途径研究[J].全国优秀作文选(教师教育),2021(0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