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

发表时间:2021/7/30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第3月第9期   作者:雷祖听
[导读] 本文围绕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实际出发,结合新课程标准具体要求与相关理论研究,对如何在教学实践中落实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提出几点策略层面上的思考和建议。

        雷祖听
        温州市龙湾区沙城镇第三小学
        摘要:本文围绕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实际出发,结合新课程标准具体要求与相关理论研究,对如何在教学实践中落实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提出几点策略层面上的思考和建议。
        关键词:小学数学;自主学习;能力;培养方法
        
        小学是义务教育的开始,也意味着青少年儿童开启了学习生涯。作为教育组织者、引导者和实施者的教师,应当在重要的启蒙阶段去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形成自主性的能力和思维习惯,尽早地发现自己的长处和优势,保持对生活的热爱,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从而有目标地去成长和发展。
        一、建构教学环境
        1、和谐融洽的氛围
        小学生虽然在年龄和各方面都体现为是儿童,但其实在他们的心里都有对周围一切的感知和度量,比如对于老师的感觉,老师平常都会做什么,喜欢做什么,学生都会观察的很细致,这也是他们情感细腻的一种体现。教师应该从学生的实际特点出发,去在日常教学生活的点点滴滴中渗透和培养学生形成一个健康且正确的思想观念,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真切感受到教师是在真心实意地帮助自己去获得成长和提高,在关心与爱护中感受师生之间的深厚情谊,从而真正让学生受到教师的影响,喜欢上一门课程。教师的一言一行对于每天大多数时间都待在校园里的学生而言,十分重要,而教师也应该充分利用到自己的一言一行去培养和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保护他们的自尊心,在课堂教学中鼓励其多思考、多动手、多交流、多表达,在探索和发现中感知世界,获得认知经验,以上所述均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主动学习良好习惯和能力的重要前提条件。
        3、自主意识与习惯的养成
        儿童年龄的上升也会伴随着认知能力的提高,认知经验的丰富,以及学习能力、独立思维等多方面素养的深化。尤其是在义务教育初期阶段,各年级的阶段特征表现得十分明显。教师应该明确的一点是,学生在其认知经验积累到一定程度时便会得到一个质的飞跃,这个过程是十分明显的,具体会表现在思维逻辑、自主学习能力等多个方面。而相应地,教师也应当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对教学做出调整和改进,使课堂教学中的任务和内容呈现地更加合理,使学生的学习目标更加明确。比如在课前预习环节中,教师可以结合课程标准与教材来为学生设计一些带有启发性的问题,学生根据问题在课前来进行自主预习,而且这些问题都具有一个共同特征,就是在学生已有认知经验的基础上带有一定的挑战性,不十分容易的问题使得学生需要经历一定的探究过程来得到答案,而与此同时也会生成一定的认知经验,这对于其自主学习能力的形成和培养是十分有利的。再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尽量减少集体讲解环节的时间占比,将时间尽可能多地留给学生进行自主或合作探究。不急于讲解知识往往也是一种教学智慧的体现,在此基础上,将时间和精力更多地用于设计相关的引导和启发性问题或活动,以供学生进行有效的合作探究,从而最大限度地培养和提升学生的独立性。


        2、开放性教学
        基于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目标下的小学数学课堂,在容量上要做到丰富,在内容上也要保证多元,避免千篇一律,才能够使学生在每堂课中都能够保持极高的积极性,这也是深入学习和获得成长提高的必要前提。对此,教师出了精心选择和设计教学内容之外,还可以鼓励学生多提意见和建议,去帮助老师来设计课堂教学。除此之外,教师也可以通过设计预习任务来考察学生对于教学活动的态度和看法,关注到每一个学生的预习成果,对不同的出发和思考角度也应该予以认同和尊重,使多样性存在于教学中的每一个角落,充分激发学生的主体性,使数学课堂更具魅力,成为真正开放和自由的课堂。例如,在“鸡兔同笼”中,作为小学数学教材中的经典问题,其本身也是一个极具开放性的问题类型。该问题的考察目标就是对学生思维的锤炼和发散,教师也应该引导学生在教学实践中能够尝试运用不同的方法,从不同的思维角度出发去思考问题,从而掌握猜想假设和推理验证的基本程序,形成数学核心素养的雏形。课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猜测列表法进行探究,也可以让学生自学教材,在小组内进行交流讨论,并联系比较古人的解决方法,完成归纳,从而明确最终方案的优势和不足,在变式练习过程中加以深化。
        二、深化能力培养
        尊重每一个学生个体的个性是教师的基本态度,也是思想观念。尊重意味着对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保护和培植,如果一个学生善于思考,教师应该在肯定的同时多加引导和启发,鼓励他向着正确的方向多萌生一些新的想法,并在实践中去进行尝试和试验,从而在对比分析中获得感悟和体验。在课堂教学活动中除了基本的知识传授,更重要的就是学习能力与创造品质的培养,其实有很多学生在思维意识上已经超越了课程本身的安排,他们只需稍加引导便可以完成自学。这也意味着课堂教学中可以有更多的空间去交给学生自己,教师也要减少一些硬性要求的提出,多满足一些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既能够保护其个性和积极性,也能够推动其自主学习能力的形成。比如在鼓励开展合作学习和竞争同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提出愿景,去真正自主地实现一次目标,体验和感受成功带来的喜悦。再如,学生在学习中表现出了某一方面的天赋和兴趣,那么教师应该有所关注,并给予其一定的机会和空间来满足其成长的需要。可以说,没有过多压力的学习才是真正有利于学生各方面素养形成的。
        综上所述,能力及相关素养的形成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此间教育者也不应该抱有任何功利性的目的,要始终坚持为实现学生学习自由的目标,不断调整和优化教学结构,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享受学习的过程,获得良好的体验。
        
        参考文献:
        [1]李伟群.培养小学生数学自主学习能力的策略研究[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19(17):82-83.
        [2]柴云.谈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J].小学生(下旬刊),2019(09):75.
        [3]张风花.小学高年级学生数学自主学习能力培养探析[J].中国校外教育,2019(25):26+3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