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德育教学生活化促学生全面发展的探讨

发表时间:2021/7/30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第3月第9期   作者:张燕清
[导读] 针对小学生认知水平还比较薄弱的问题,为了消除抽象理论带给学生的困难,一些教育专家提出了生活化教学的观念,并将其实际应用在小学德育教学中。

        张燕清
        广东省广州市花都区花东镇九一小学   510890
        摘要:小学阶段是对学生进行德育的关键时期,这一阶段学生还没有形成稳定的价值观体系,所以,小学德育对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针对小学生认知水平还比较薄弱的问题,为了消除抽象理论带给学生的困难,一些教育专家提出了生活化教学的观念,并将其实际应用在小学德育教学中。
关键词:小学德育教学;生活化;全面发展
引言
        现阶段,我国的德育教学进入了全面发展的新时期。伴随新课程改革的落实以及素质教育的渗透,我国教育获得了新的发展局面,德育也随之备受重视。虽然大部分小学德育工作者试图紧跟教育改革潮流,从生活化角度落实德育教育,但受多方面因素影响,其生活化与德育对接并不到位。因此,小学德育工作者必须重新审视小学德育生活化现状,对症下药,探析具体对策。
一、开展生活化德育教学的意义分析
        在传统的应试教育过程中,学校教育的主要部分是课堂教学,德育科目教学的过程也不例外。教师开展德育教学仅局限在课堂之上,而且多是围绕课本而展开的理论式教学,学生能接触到的德育知识只有老师对于课本上的德育理论的解释。由于小学阶段的学生年龄较小,头脑思维的发育还不完全成熟,对德育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内化效率较低,最终导致德育教学只是流于表面,无法促进学生道德意识与法治思维的发展。生活化德育教学模式的出现正好可以解决传统德育教学的这一不足,这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可以在德育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从感知生活中所见所感的事物中逐渐实现德育学习的层层深入。生活化的德育教学模式与小学生的思维习惯和学习特点较为接近,可以最大程度地促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此外,在德育教学过程中,生活化的教学模式可以将德育理论更为清晰直观地表现出来,便于学生深入理解。生活化的德育教学模式有效增强了小学德育教学的实用性,为学生日后的道德思维发展进行了有利铺垫。
二、小学德育生活化教学的现状
        2.1德育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脱节
        由于德育理论过于空泛,学生在理解时存在困难,教师又没有引入生活实例,没有将德育的理论与生活元素结合在一起,这就使得小学生只能掌握德育内容的表面形式,而无法更加深入地理解德育的内涵,从而没有取得良好的生活化教学成果。
        2.2德育模式单一
        部分教师将德育生活化理解为开展生活化的德育活动,其活动主题也十分有限。比如感恩教育、法治教育等,且其活动模式大多以讲座、上课形式开展,导致学生德育学习的途径不多,无法真正感受德育的魅力,课堂德育教学效果不佳。
        2.3德育教育与学科教学脱节
        随着素质教育理念的不断深化和落实,德育的重要性更加彰显,但是许多学校仍然具有浓厚的应试教育风气,过分注重学生在学习成绩方面的表现,忽略了学生道德品质的培养。新课程标准要求在小学各学科中渗透德育教育,但是许多教师自身教学观念过于落后,错误地认为德育是班主任和道德与法治教师的工作,与自身学科教学无关,这就导致德育教育和学科教学脱节,影响到德育的整体渗透。


三、促进小学德育教学生活化展开的方法研究
        3.1建设学校环境,营造良好的德育氛围
        首先,在外部环境的建设中,学校可以搜集教师和学生的意见,在学校的围墙、文化走廊等地方设置插画、新闻选读、传统文化小故事等内容,让学校的外部环境充满德育教学的气息,从而使得学生能够利用课余时间学习文化知识和礼仪知识,长此以往,学生的德育水平也会得到一定的提升;其次,学校可以在图书馆等地方设立专门的德育板块,让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之余,可以接触到更多的德育思想;最后,在班级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共同建设班级环境,利用一些剪纸画、贴纸、周板报等形式将班级建设成为生活化德育的重要阵地。通过对学校中的环境建设,可以为德育生活化教学提供良好的教育氛围,从而让学生潜移默化地提升思想道德水平。
        3.2深化课程德育理念
        在小学德育教育实施的过程中,教师必须强化自身课程德育理念,将德育教育渗透在课程教学中。法治课程本身蕴含丰富的德育素材,教师必须在此基础上拓展延伸至其他内容将德育和生活联系在一起,发挥道德与法治课堂在德育教育方面的积极作用。其他学科同样需要结合各学科特点渗透德育,语文学科本身是一门充满人文气息的学科,教师可以借助课本中的经典内容渗透德育教育。数学学科是一门对学生逻辑思维要求较高的学科,在渗透德育教育的过程中必须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勇于探索的精神。在各个学科教师的通力配合下,小学德育教育才能落到实处。
        3.3德育作业生活化
        课堂教学质量如何,要通过作业来检验教学效果,因此课后作业就成为课堂教学的检验石,也是不断延伸教学内容的一个途径。在德育作业中,也要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促使学生综合发展,因此,结合课堂教学具体内容,布置作业时要体现生活化。如“爱心献给父母”一课教学中,作业非常接地气,具有很浓厚的生活味,即,每人回家帮助父母做一项家务。要求学生将自己做家务的过程,以及父母对自己做家务一事的评价进行记录,并写下自己的感想。当前不少小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家长不乏溺爱,做家务能力方面比较欠缺。通过这一生活化课后作业的布置,也让学生感同身受地体会做家务的辛苦,也理解作为父母的无怨无悔的付出与用心良苦,由此激发出学生的感恩意识以及增进亲子关系,加强学生对父母的情感,从而使其对自己的父母更尊重和更孝敬。
        3.4学校积极组织生活化德育活动
        由于小学阶段的学生年龄较小,思维深度和学习积极性容易受到限制,学生很难长时间专心于枯燥的理论知识学习,连续的德育课堂教学很难一直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有可能会压抑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因此在小学阶段的学习过程中,学校和教师要尽量开展丰富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参与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培养学习兴趣,并自行探索德育知识,进而更好地实现课堂有效化教学。对于德育课程的教学而言,在课堂的理论学习过程上,学生可以通过合作交流和辩论的方式,表达自己对德育知识的理解,通过听取别人的思路来交换不同的观点,从而开拓思维,实现共同进步。而在生活化的实践课堂中,学生可以通过真实立体的德育学习环境进行实践活动,提高对课堂德育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教师再根据学生的实践活动进行总结和指导,让学生从自己的行动中理解德育知识,这样可以在持续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同时提高其德育意识的建立,从而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课堂理论知识的学习和课外实践活动的有机结合,大大提升了德育教学的效率和质量,为全面提升学生的德育知识并内化为具体的行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进而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和有效提升。
结束语
        综上所述,近年来在小学德育教学中投入了较大的精力,而生活化教学策略就是一次勇敢的尝试,在应用过程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由于教师缺乏正确的理解而产生了很多问题。因此,教师可以通过营造生活化的德育氛围等方式,不断提升生活化教学策略在小学德育中的利用效率,从而培养学生养成优秀的道德品质。
参考文献
[1]曹刘.小学德育生活化途径探索[J].教书育人,2020(19):15.
[2]杨华花.小学德育生活化教学路径探讨[J].家长,2020(16):78+80.
[3]王静.生活化教学在小学德育工作开展中的运用[J].中华少年,2020(15):32+34.
[4]罗晓玲.德育生活化教学模式探讨[J].文学教育(下),2020(04):54-55.
[5]吉晓娟.小学德育生活化教学策略[J].当代家庭教育,2020(08):154-15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