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析区域地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

发表时间:2021/7/30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第3月第9期   作者:张秋勇
[导读] 2018年一月正式颁布的《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出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四大核心素养目标培养。

        张秋勇
        湛江市第五中学
        2018年一月正式颁布的《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出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四大核心素养目标培养。其中,人地协调观根据课程标准中的解读,指人们对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关系秉持的正确的价值观[1]。面对目前当今世界不断出现的各类人口、资源、环境和社会发展五大问题,人们越来越深刻地正确认识和看到,人类经济社会关系要更好地健康发展,必须充分尊重自然规律,协调好当前人类经济活动与全球地理自然环境的密切关系。"人地协调观"国际素养教育有助于引导人们更好地深入分析、认识和帮助解决国际人地关系中的问题,成为和谐美好世界的具体建设者。下面,以笔者讲授的"区域自然环境对湛江老城区传统民居建筑的影响"为例,探讨基于人地协调观的培养如何有效地与课堂教学相结合。
一、教学目标
        1、使用"地理实践经验—直接或间接获得"人地协调观"知识基础—树立人地协调发展的观念—践行人地协调观"的模式进行教学。
        2、结合本地教学实际,以学生集体活动参与为教学主线,教师辅助及引导学生的教学方法,明确自然环境对我国传统现代民居建筑产生的重要影响,建立起有关人类社会活动与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之间密切相关性的认识(包括区域活动认知、地理活动思维、人地活动协调观),从而有效培养学生形成初步的人地协调观。
二、教学过程
1、课前探究——赤坎老城区骑楼群考察活动
        课前组织学生开展赤坎老城区骑楼群考察活动,要求学生预先收集和整理资料,制定活动方案(方案须经教师同意),活动后撰写考察报告并通过PPT汇报考察成果。
设计意图:结合目前学校校址所在地既是赤坎区域也是一个老城区,设计和组织实施学生针对赤坎老城区骑楼群实地考察的地理探究实践教学活动,使在校学生通过地理实地考察,描述地理现象,调查解决地理教学问题,增加学生地理实践学习的生动现实感,连接地理课堂与实际教学生活,将在校学生的地理探究实践成果等转变成鲜活的地理教学实践素材,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地理实践力及人地协调观。
2、情境导入——感受赤坎老城区骑楼群景观
        请考察组学生代表分享去老城区骑楼群考察的照片、视频等,并简要谈谈自己在考察过程中的感想。学生通过分享体验,引出所观察到的传统民居建筑与自然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
设计意图:旨在培养学生对人文地理现象如何进行主体观察、识别、描述、欣赏的主观意识和思维能力。
3、讲授新课
        (1)由合作探究第一小组的学生上讲台展示探究成果:赤坎老城区骑楼群建筑形成的地理背景。
设计意图:促使学生通过观察地理现象、调查地理问题,形成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培养地理思维。
        (2)由学生合作活动探究第二主题小组的三名学生逐一上到主讲台,并展示合作探究活动成果:介绍老城区住宅骑楼群的主要建筑结构特点(楼下居民经商,楼上安置住人,骑楼为户外行人通道遮阳挡雨)。

教师在学生展示完毕后,出示湛江地区相关的气候资料并设问:请从气候的角度分析赤坎老城区骑楼群的建筑特点与当地自然地理环境有何关联。学生自主读图分析,然后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表现及时进行评价。
设计意图:旨在培养全体学生必须具备地图观察、分析等基本的中学地理理论实践力,提高学生读懂地图观察分析能力及学生综合逻辑思维能力。
        (3)由学生合作体验探究第三主题小组的三名学生共同上主讲台,并展示合作探究活动成果:介绍我国现存具有重要代表性的一批传统汉族民居和古建筑,例如北京传统民居(中式四合院)、陕北传统民居(西式窑洞)、江南民居等,并简介以上民居建筑与自然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
设计意图:旨在培养学生的自然区域地理认知、人地地理协调观和自然地理综合应用思维,促使学生实现所学知识点的结构化,避免知识碎片化。
        (4)由合作探究第四小组的学生上讲台展示探究成果:传统民居建筑对现代人的借鉴意义及目前我国传统民居的存在现状。教师在学生展示完毕后,设置问题:针对目前我国传统民居的存在现状,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措施对其进行保护?
        设计意图:为了增强学生对于地理探究学习的客观现实感,将其地理探究实践过程生动融入地理教学实践过程,培养他们的人地协调观。
        4、学以致用——解读高考地理题(2017.海南卷)选择题第10题及23题选做题(略)。
设计意图:旨在培养初中学生时刻关注初中高考题的科学意识,以及学以致用的思考能力。
        5、课后作业:相关巩固习题(略)。
        三、板书设计
1、赤坎老城区骑楼群建筑形成的地理背景
2、赤坎老城区骑楼群的建筑特点与当地自然地理环境的关联(气候角度)
3、我国典型传统民居建筑与自然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
4、传统民居建筑对现代人的借鉴意义及目前我国传统民居的存在现状
四、教学反思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培养学生的正确人地观和协调观也是如此。明代著名哲学家王阳明曾预言说,"之而不行,只是未知",观念转变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思想态度,只有坦诚面对真实生活情境,学生才能体会并自然产生"原来是这样啊"、"为什么会这样啊"的真实感受,通过所思所学与感知所感的强烈碰撞和相互融合,促使学生思想态度观念发生重大转变,使其更加认同自己所学习到的观点。课标中也明确的强调:在真实生活情景中通过观察、感悟、理解真实地理解的环境及其与其他人类社会活动的密切关系,增强人的社会主义责任感[1]。笔者认为通过"地理实践经验——直接或间接获得的人地协调观知识——树立人地协调发展的观念——践行人地协调观"的教学模式进行课堂教学,实现了"以学生为中心",学生能够主动参与、自主组织学习,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参与学习,提高了学习效率。而教师则将教材有机合理整合,精心设计,合理设置调控其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教"与"学",从而大大提高了教师课堂教学效率。但因为人地协调观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是一节课就能完成的,所以在今后的教学当中,我会在这节课的基础上不断地修改和推进。
参考文献
[1]《全国普通高中历史地理专业课程标准(2017年修订版)》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