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如何渗透唯物史观

发表时间:2021/7/30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第3月第9期   作者:王娜
[导读]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运用和理解,是每一位历史教师高度关注的教学重点,也是当前高中历史教师重点掌握的问题。

        王娜
        山西省临猗县临晋中学
        摘要: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运用和理解,是每一位历史教师高度关注的教学重点,也是当前高中历史教师重点掌握的问题。对于历史的学习来说掌握唯物史观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手段和工具。本文结合笔者多年的教学经验,针对高中历史教学唯物史观的渗透运用展开相应的分析与探讨。
        关键词:高中历史 渗透 唯物史观
        根据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看来,历史课程在初中和高中这两个阶段都占有重要的地位。历史课程作为人文科学,具有不同层面的知识,如思想道德教育,政治变革,经济发展等。历史教学在培养学生道德与人文素养方面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学生通过学习历史,能够增加历史知识,提高学习能力,还可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高中历史教学不仅要传授学生丰富的历史知识,更应该积极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的唯物史观学习方法,在历史知识的学习中培养学生高瞻远瞩的见识和胆略。运用和渗透唯物史观更有助于解析人类社会的发展并培养学生较高的核心素养。
        一、关于唯物史观的分析与定义
        当前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所渗透的唯物史观是指人类社会发展必须遵从的一种科学规律,这种科学规律的主要构成元素为马克思主义哲学观,同时马克思主义哲学观也是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必须遵从的方法论。当前已经形成的唯物史观具体包括: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决定关系、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之间的联系、上层建筑与生产力之间的反作用力等内容。一旦生产关系和社会上层建筑之间形成了不和谐发展关系一定会产生社会大革命。另外,人文素养最重要的是爱国主义精神的培养。高中历史教学应该着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要将创造精神、奋斗精神、团结精神、爱国主义精神深深植根于学生心中。除此之外,教师在课堂上要投入自身的感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果历史课堂枯燥无味,学生就不能领悟历史知识中所蕴含的思想和情感。因而,教师应该在历史课堂上把爱国主义精神、自身情感与教学相结合,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例如,教师在课堂上为学生讲解“近代中国对民主理论的探索”的同时,要加入自己的情感,将知识传授予每一位学生,让学生感悟到当时环境下国人坚韧不拔、不畏险阻和勇往直前的精神。虽然这次运动没有获得预期想象中的结果,但是从客观的角度上看来,这次运动推动了中国改革开放的进步。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但可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而且还能大大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二、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积极培养学生掌握唯物史观的原因
        第一,揭示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和客观基础是社会发展的方法论和科学历史观,只有积极掌握唯物史观的全面认识和方法,才能养成学生正确评价、认识历史和掌握社会发展规律的重要任务,在高中的历史学习中要求学生针对历史事件提出自己的看法。第二,高中阶段的学习是高中生形成正确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的重要阶段,积极指导学生掌握唯物史观,才能帮助高中生构建正确的历史认识,对历史给予全面客观的评价和认识,同时也能树立学生科学、辩证的思维方式,从而对未来展开相应的积极影响。


        三、当前关于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渗透唯物史观的教学策略分析
        (一)科学运用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科学观点解释历史的发展与进步在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中唯物史观是历史学习的起始观点,在历史的教学中教师要时刻根据所探讨的历史事件引导学生展开相应问题的学习与分析,例如在具体的学习过程中历史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发现事物的本质,透过相应的历史事件展开学生层层的解析,在复杂的历史现象中帮助学生梳理出清晰的历史事件脉络,从而有利于学生从更深的层次了解和掌握历史的本质。
        (二)在解析历史过程中始终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式和方法针对已经存在的客观历史事实一定要采取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和策略,才能与唯物史观的应用需求展开高度的契合。历史教师需要遇到特定的历史事件后,将所有的文化、人物以及社会机制都还原到当时的社会环境中去分析和理解。以商鞅变法的学习为例,商鞅所处的社会是重视农业抑制商业发展的社会,站在封建社会的角度和封建社会统治者的角度看十分有利,但是对于中国整个社会的发展史来说,战国时期的封建经济仍然处于起步阶段,当时生产力也还不够发达,当时封建社会的统治者高度重视农业上的原因在于农业能够保证人们的基本生活需求,另外手工业的生产原料也多由农业提供。因此相对于商业的发展只有坚持变法才能适应社会的稳定发展需求。例如在清朝末期商业经济已经发展到一定规模,相当多的爱国人士也积极组织了变法运动,虽然当时的资本主义经济已经处于萌芽状态,但是封建王朝的政策还是极大地限制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三)在历史长河的现象解析中积极应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无论出现哪一种历史现象和事件,都会牵动着多种现象和因素,一个历史事件的产生并不孤立,每一个历史事件的发生都与当时社会的发展产生密切的关联。社会的经济活动、政治活动以及文化思想都会在历史事件中形成相互的影响和作用关系,同一时代的历史事件必定有着共同的特征和产生条件。因此在同一时代产生的历史事件必定有着特殊的关联。高中历史教师在历史教学中一定要运用联系的方法解析相关的历史事件,这样才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发现和揭示不同历史事件之间的关联,最终创立学生自身完整的知识体系,不断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四)在历史学习中积极掌握阶级分析的方法人们的日常行为思想离不开阶级,无论是哪一个统治阶级都必将努力维护自身的阶级利益。在我国漫长的社会发展历史中众多统治阶级始终会采取一些改革措施来维护自身的阶级利益,在统治过程中采取的相应措施不仅可以缓解社会发展中所遇的矛盾,更能产生巩固统治者统治地位和稳定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因此在分析历史事件的过程中要高度关注事件本身涉及的阶级利益争斗。以近代社会维新变法事件为例,梁启超和康有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积极主张创立君主立宪制国家,从本质上看就是为资产阶级谋求更大的阶级利益,但是如果从这两位历史人物的身份出发,却发现这两个人都是出生封建地主家庭,因此从事物的表面出发无法解析历史事件的真正成因。
        总之,在高中历史的教学中只有始终坚持运用唯物史观的方法去解析和辨别历史问题,才能在错综复杂的历史事件中帮助学生揭示历史事件的真相和原因,因此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积极渗透唯物史观才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点,养成科学的思维习惯和方法。
参考文献:
[1]杨钰澜.核心素养之唯物史观在高中历史教学设计中的运用[D].重庆:重庆师范大学,2016.
[2]李慧源.唯物史观与中学历史教学研究[D].河南大学,201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