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好范例,让略读课文教学有章可循——以《不懂就要问》教学为例

发表时间:2021/7/30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第3月第9期   作者:罗艳
[导读] 叶圣陶先生说:“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是补充;但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才是应用。”足见略读课文教学的重要性。

        罗艳
        安徽省合肥市包河区外国语第一实验小学   230041
        叶圣陶先生说:“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是补充;但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才是应用。”足见略读课文教学的重要性。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不懂就要问》是学生接触的第一篇略读课文,引导学生发现它和精读课文的不同,掌握相应的学习方法,进而举一反三,总结提炼出略读课文的学习模式是这篇课文的价值所在,也是教学本课的首要任务。
一、略读课文的编排意图
        从三年级开始,教材编排了略读课文,形成“精读”“略读”“课外阅读”三位一体的阅读体系,其中,略读课文所承担的功能是迁移运用从精读课文中学习到的阅读方法,进行阅读实践,提升阅读能力。三年级上册共有27篇课文,其中略读课文有7篇,所占比例足见其重要地位。
        第一篇略读课文《不懂就要问》的文末处,以泡泡的形式提示了略读课文的定位,提出了关于略读的具体建议:“可以读得粗略一些,了解课文大意就行。”“如果有个别的字不认识、个别的词语不理解,也没有关系。”这样的编排有助于学生在初次接触略读课文时就明确略读课文与精读课文的不同,初步了解略读这一阅读方法,便于在之后的略读课文学习中举一反三。
二、略读课文的教学模式
        略读课文的授课时间一般为一课时,怎样在有限的时间里提高教学效率呢?笔者认为,要积极倡导“略教精学”的理念,尽量放手,多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让学生在扎扎实实的阅读过程中,促进自身阅读能力的提升。大致可以遵循以下模式展开教学:
        1.解读提示,明确学习目标。
        每篇略读课文前面都有一段学习提示语,主要发挥两方面作用,一是让学生对文章内容有整体感知,大致了解文章脉络,对文章“写了什么”建议初步印象。二是有助于教师设定合适的教学目标,选择适切的内容设计教学。对于初次接触略读课文的三年级学生来说,教师指导他们读懂学习提示,进而明确学习略读课文的目标是非常有必要的。
        《不懂就要问》的学习提示是:默读课文,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和同学交流你对这件事的看法。把有新鲜感的词句画下来和同学交流。
        教学中,首先要让学生自读学习提示,从中提取关键信息。在汇报交流中明确:一、读书的形式是默读。结合本课后的泡泡语,老师提示学生在默读略读课文时可以读得粗略一些,了解大意就行,对于不认识的字、词语可以跳过。二、读书的目标是通过默读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和同学交流对这件事的看法,把有新鲜感的词句画下来和同学交流。
        2.迁移方法,落实学习任务。
        以双线组元为特色的部编版语文教材,几乎每个单元都编排了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其意图不言而喻——让学生“得法于精读课文,运用于略读课文。”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有单元教学意识,在精读课文中教给学生阅读方法,引导学生运用恰当的方法完成阅读任务,从而提高阅读能力。


        围绕 《不懂就要问》的学习提示,我们明确了两个学习任务,第一个是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概括能力一直是学生表达的难点,对于刚刚升入三年级的学生来说,用自己的话说清楚这个事件是有困难的,他们或者不能准确提取主要信息,或者不能按照顺序把事情表达清楚,或者在说的时候主次不分,重点不突出。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文中的两幅插图,寻找与插图对应的文字内容,借助插图,分步把故事的内容说清楚;也可以按照故事发展的顺序,说说故事先讲了什么,接着讲了什么,最后讲了什么,再将各部分连起来,完整地说出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还可以降低难度,以填空的形式呈现课文的主要内容,学生只需从文中提取关键的词句即可。
        第二个学习任务是和同学交流对这件事的看法,理解“不懂就要问”的道理。通过任务一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了课文的主要内容。为了防止学生陷入“定势思维”,造成“异口同声”的局面,老师首先要建立多元化的思维方式,引导他们从多角度展开思考,比如从孙中山的角度:私塾先生非常严厉的,为什么孙中山还要壮着胆子问先生?当先生拿着戒尺厉声问孙中山时,他害怕吗?从孙中山“学问学问……也值得”的回答中能感受到什么?也可以从同学们、私塾先生的角度:同学们被孙中山的提问吓呆了,他们会怎么想?先生为什么会打破习惯把书中的道理将给同学们听?还可以联系课题,结合生活实际说说自己的看法。接着放手让学生运用之前的学习经验,在文中圈点勾画,自主发现。在学生与文本深度对话,有了自己的读书感受后,教师组织学生通过同桌讨论、集体交流的形式发表各自的看法,相机引导学生重点交流孙中山不懂就问的好习惯,从而产生学习孙中山勤学好问精神的愿望。
        3.转化要素,实现前后勾连
        “阅读时,关注有新鲜感的词语和句子。”是第一单元语文要素,通过《大青树下的小学》和《花的学校》这两篇精读课文的学习,学生对“什么是有新鲜感的词语和句子”已经有了明确的定义和个性化的认识,在学习《不懂就要问》这课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回顾前面几篇课文的学习方法,放手让学生自主找画,自主发现,在自己读书体会的基础上,结合插图、生活实际等,谈谈对有新鲜感词句的认识和理解。在交流时,教师可以聚焦部分词句作重点引导,结合训练重点及文本特点“重锤敲击”。
        比如学生对课文中“私塾”这个名词不熟悉,教师可以首先引导学生运用联系课文内容、观察课文插图的方式了解过去私塾的教学特点是先生只让学生背内容,却从来不讲意思,对于犯错的学生会用木板施行体罚,即文中提到的“戒尺”。再结合课外图文资料的补充,向学生简要介绍私塾是我国旧时私人举办的一种初级学校,一般规模很小,多用《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作为课本,对学生进行个别教学,无一定的学习年限。私塾里的老师叫“先生”。私塾学生读书时“咿咿呀呀”“摇头晃脑”的样子也让现在的学生感到十分新鲜有趣,他们可以通过模仿表演的方式表达对词语的理解,感受念书时的投入。
        需要注意的是,在落实这一要素的过程中,要注重略读课文“过渡衔接”的价值定位,允许学生有自己的阅读体会,只要言之有理即可。最后,可以鼓励学生将从本课中学到的有新鲜感的词句读读记记,丰富词语积累。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教师要致力于略读课文教学的研究,充分发挥其“承上启下”的作用, 将略读课文打造成单元语文要素或延展、或强化、或补充的有效资源,运用有效的方法与策略引领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深入文本,为学生语言能力的生长服务,真正做到“教其所教”“重其所重”。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