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编制阅读试题 全面考查阅读能力——例谈六年级语文期末阅读试题

发表时间:2021/7/30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第3月第9期   作者:陈荔萍
[导读] 质量检测不仅能比较准确地诊断学生学习目标的达成程度,又对教学起到正确的导向作用。

        陈荔萍
        福建省莆田市城厢区沟头小学351100
        质量检测不仅能比较准确地诊断学生学习目标的达成程度,又对教学起到正确的导向作用。因此,对于学生一学期来所获得的知识和技能,我们对其进行了质量检测。而检测之后,我们就应深入地分析学生检测的得与失,从中吸取经验,总结教训,以便在今后的教学中能够联系学生的实际,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现以我校小学六年级语文测试的一道阅读题为例,就如何科学细致地编制试题,提出自己的看法,意在抛砖引玉,引起同行的思考与讨论。
        仔细研读这道试题,我认为有“三大”突出亮点:
        一、链接学生生活,精选范文。
        语文源于生活,又广泛用于生活。这道命题,把文本与学生经验世界和成长过程有机结合,引导学生走出书斋,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关心时事,让学生在社会生活实践中学习语文,从而形成能力。
        作为小学语文考试,除了需要关注学生对文章整体的感知、理解和领悟,更需要和学生的生活建立联系,寻找语文与生活的结合点与语言训练点,构建学生和试题对话的平台。这则故事很简单,以司空见惯的小事,阐发刻骨铭心的哲理,值得仔细品味。这样的考题是给13岁左右的孩子做的,这与故事中的女孩年龄相仿,因此他们具有相似的心理经历。与此同时,考题本身就在引导孩子用自己的生活阅读、思索不同的成长经历,积累不同的生活体验,感受到爱、道德感与责任感等丰厚的人文精神,实现了学生、知识与生活的完美建构。这样才能让语文考试回归学生生活,把“死”的知识变成“活”的启示。
        二、遵循阅读规律,循序渐进。
        一道试题就是冰山一角,藏在冰下的首先是学生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我们命题时必须高屋建瓴地领会课标精神,对学段目标了如指掌,并能大体把握所要测试的学情,做到依据课标特点,准确把握年级教学要求和重点、难点,才不会迷失方向,出些偏题怪题。一是从原文中拓展延伸。这则阅读题既有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和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又能联系实际谈阅读的体会和感受,对句子表达方式的进行鉴赏,还拓展延伸与课外阅读相沟通等,能较有效地考查小学毕业生的阅读能力。二是答题中与文本对话。阅读时,我们首先让学生快速通读全文,捕捉关键语句,大致了解文章主要讲了什么,再结合阅读思考题细读文本,从中寻找相关信息,再回到文章整体,思考作者的写作方法,表达的情感等。所以编排题目的序列,也应使学生答题的过程成为学生和文本进一步对话的过程。三是培养学生阅读水平。本则阅读命题共设计了七道练习题。第1题不仅考查逗号、句号、冒号、引号的用法掌握情况,同时也让学生在通读全文对文章有了整体的感知后,把注意力又集中到女孩与老婆婆的对话上,从对话中进一步体会女孩的内心世界——委屈、不满。第2题是考查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能力,对“疲惫不堪”的表情,文中没有直接的信息,需要学生根据当时的情境并且联系生活经验进行判断,换位思考,想象文中“母亲疲惫不堪地站在路口四处张望”的画面,侧重考查学生推断、想象与表达的能力。第3题是属于对提取信息能力的考查,又考查学生对文本的正确理解。需要学生在全面阅读文本的基础上,提取相关的信息,然后进行加工整合,再加以说明。第4题是找出文章的中心句子。一个阅读能力强的人,往往能很快地抓住文章的重点句并理解文章。四是注重学生潜能的开发。试题要突出学科能力与素养,把学生的理性思维向外拓展。如,第5题考查学生对文章结构及句子表达方式的鉴赏,领悟作者的言外之意以及表达上的佳妙,同时需要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判断,属于蕴含情绪的推断。第6题要求学生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感受,把阅读思考引向课外,对文本中表达的观点进行反思性的批判和评价,能正确、清楚、得体地表达自己的观点。第7题属于拓展类试题,考查学生同类文章的阅读情况。这样编排遵循阅读规律,循序渐进,能有效地考查学生的阅读能力。
        三、注重能力培养,富有导向性。
        “教材无非是个例子”。

叶圣陶先生的这句经典名言告诉我们:教师的教学要立足文本,借助教材这个“例子”,培养学生“自能读书”的能力。因此,在阅读试题编制时首先应该在“注重学习能力培养”这个点上起导向作用。第2、3、4题练习的设计,不仅体现课标在第三学段中提出的目标要求,又能引导教师在教学中重视指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理解文章内容,注重培养学生边读边想,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再如,第7题的设计又能引导教师在教学中重视课内外阅读的沟通,指导学生大量阅读课外读物,打破学科界限,贯通学科与生活的联系,赋予试卷丰富、多样的功能。
        总之,阅读题的命题质量直接左右着阅读教学。科学细致地编制并审查我们的阅读测试题,既可以准确、科学地评价学生的阅读能力发展状况,又可以诊断阅读教学的病症,发挥其积极的导向功能,成为教师、学生进行教学对话的有效载体!

附:阅读材料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一碗馄饨
        那天,她跟妈妈又吵架了,一气之下,她转身向外跑去。
她走了很长时间,看到前面有个面摊,这才感到肚子饿了。可是,她摸遍了身上的口袋,连一个硬币也没有。
面摊的主人是一个看上去很和蔼的老婆婆,看到她站在那里,就问:“孩子,你是不是要吃面?”“可是,可是我忘了带钱。”她有些不好意思地回答。“没关系,我请你吃。”
        老婆婆端来一碗馄饨和一碟小菜。她满怀感激,刚吃了几口,眼泪就掉了下来,纷纷落在碗里。  你怎么了  老婆婆关切地问  我没事,  我只是很感激  她忙擦眼泪  对面摊主人说  我们不认识  而你却对我这么好  愿意煮馄饨给我吃  可是我妈妈  我跟她吵架  她竟然把我赶出来  还叫我不要再回去  。
老婆婆听了,平静地说道:“孩子,你怎么这么想呢?你想想看,我只不过煮了一碗馄饨给你吃,你就这么感激我,那你妈妈煮了十多年的饭给你吃,你怎么不感激她呢?你怎么还要给她吵架?”
女孩愣住了。
女孩匆匆吃完了馄饨,开始往家走去。当她走到家附近时,一下就看到疲惫不堪的母亲正站在路口四处张望……母亲看到她,脸上立即露出了喜色:“赶快过来吧,饭早就做好了,你再不回来吃,菜都要凉了!”
        这时,女孩的眼泪又开始掉了下来!
        有时候,我们会对别人给予的小恩小惠“感激不尽”,却对亲人一辈子的恩情“视而不见”。
        1、给第四自然段中没有标点的地方加上标点符号。
        2、联系上下文说说“疲惫不堪”的意思。边读边想象“母亲疲惫不堪地站在路口四处张望”的画面。(请用形象简洁的文字来描述这个画面,但不要出现“疲惫不堪”这个词。)
        3、画出文中两次写女孩的眼泪掉下来的句子,体会一下两次掉眼泪女孩的心情有什么不同,请写下来。
第一次掉眼泪:                  第二次掉眼泪:                   
        4、找出文章的中心句子。
        5、第⑹段是独句成段,分析其表意上的作用。
6、请结合你自身的经历,说说对第⑼段的理解。
        7、你从课内或课外读过的哪些文章是歌颂母爱的?请写出三本书或文章题目。写一句表达你对母亲感激的话。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