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活动效应契合点的《道德与法治》低段教学探究

发表时间:2021/7/30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第3月第9期   作者: 程立
[导读] 本文探讨了小学低年级《道德与法治》的教学策略,旨在让学生初步建立规则意识,初步理解遵守法规的意义与要求。帮助他们更好的生活,体验道德在生活中的意义。
        程立
        济南市光明街小学
        摘要:本文探讨了小学低年级《道德与法治》的教学策略,旨在让学生初步建立规则意识,初步理解遵守法规的意义与要求。帮助他们更好的生活,体验道德在生活中的意义。小学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着,其对《道德与法治》的认识还很不足,在课堂上往往表现的不耐烦,精力不集中,不能达成《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目标。作为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教学策略上做出相应的调整,结合实际情况,在小学低段《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中进行初步探究。
        关键词:小学低段   《道德与法治》教学
        说到《道德与法治》教育,总感觉对于小学一二年级的学生来说,为时过早。其实不然,《小学道德与法制课程标准》中说到:“小学低年级阶段是儿童从幼儿生活向小学生活过渡并逐步适应学校生活的重要时期,也是儿童品德和行为习惯、生话态度、认知能力发展的重要时期。”是的,一个人道德感和法治观的形成是从小养成的,是通过一点一滴的具体小事慢慢形成建立起来的。小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是一个长期过程,而学校教育又是学生接受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在小学生的思想教育过程中教师的教育显得尤为重要,而教师爱的教育、榜样的树立,以及长期不懈地教育都是学生良好品德形成的重要因素。只有加强小学德育的教育,把社会要求不断内化为学生的自身品质,转化为学生学习和良好行为的动机,学生才能更好的按照社会要求提高自己的道德发展水平。那对于刚刚入学的儿童来说,怎样培养他们形成初步的道德感与法治观,就成了我们《道德与法治》课教师研究的课题,从教学实践来说,我提出几点个人看法。
        一、以“实际生活”为契合点,法治教育“了无痕迹”达成目标。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中,本课程“是一门以小学低年级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具有良好品德与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
        儿童道德感的培养离不开实际生活,脱离生活,教育就成了说教,简单的说教是无效的。一二年级的孩子,具体形象思维占优势,在心理上还处于“好奇、好动、好模仿”阶段。利用这一年龄思维特点,我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场景中,润物无声的达成守规则的教育目标。比如《上学路上》这一课,涉及到交通法规。首先以儿歌的形式,学生太熟悉 “红灯停,绿灯行,黄灯等一等”的交通规则儿歌了,学习气氛点燃了。接着,利用低年级孩子很喜欢表达自己愿望的特点,让学生说说他们亲眼见到的、听到的,不遵守交通规则的事件,学生讲述后,播放一个交通事故集锦小视频短片,进一步冲击学生的视觉感官,触目惊心,才会记忆深刻。然后,教师把校园内中需要学生遵守的交通规则地点照片,请学生讨论,如何遵守交通规则。比如,进入校园路线、走廊、楼梯等,该如何遵守交通规则。在公共场所,比如商场、高铁等的电梯等,从而给学生们扩充遵守交通规则不仅仅是在马路上,在生活中处处要遵守交通规则意识。课堂最后,请学生们亲自到教室外走廊和楼上,练习一遍交通规则。

这堂课教育过程 “了无痕迹”,不仅让学生懂得交通法规的制定是为了保障所有人的生命安全,是人人必须遵守的制度,不遵守法规制度就会有危险,甚至付出生命的代价,而且不遵守法规制度还要接受法律的制裁。
        二、以“情境再现”为契合点,道德观“润物无声”促行为规范。
        《小学道德与法制课程标准》中 :“道德寓于儿童生活的方方面面.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感悟与行动。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和真实道德冲突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的而非虚假的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在《吃饭有讲究》一课中,除了培养学生的饮食卫生习惯,还要加强培养餐桌礼仪习惯。现在有相当一部分家庭,什么好吃的好玩的先给孩子,导致孩子以自我为中心,缺失尊敬长辈意识,学校教育就要弥补这一缺失。在这节课中,所以当讲这一课时,先利用多媒体课件播放名人孝敬长辈的故事,用故事把这一道德观阐述出来。再以“情景再现”的角色扮演形式,分组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再现如何在餐桌上做到尊敬长辈。随着不同小组的进行,教师提醒学生从摆放碗筷、就做、开餐、夹菜、离座等细节环节,孩子们懂得了正确的文明就餐礼仪。通过情境再现这样的活动体验方式,学生既感兴趣,在游戏中明白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道理,从而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和良好的行为习惯,让良好的道德观贯穿到日常的行为习惯中,达到教育“润物无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以“校园活动”为契合点,促进学生法制观念全面发展。
        《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明确了小学阶段的法制目标是“普及宪法常识,养成守法意识和行为习惯,让学生感知生活中的法,身边的法,培养学生的国家观念,规则意识,诚信观念和遵纪守法的行为习惯。”对于小学低段的学生来说,如果仅从书本上的理论去讲解,那也只是让学生知道一些道德规则,如何转化为行为习惯,那还需要让课堂尝试向外延伸。如:学校每周一的升旗仪式、各个传统节日、校外实践活动、家长讲堂等等,都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契合点。我们学校为促进学生形成良好行为习惯,每周都要评选七彩中队班级,从学生每天上学开始到放学期间,对他们的早读、两操、卫生、课间活动等方面全方位量化赋分,分低、中、高年级段得分高者为优。在二年级讲《我爱我们班集体》这一课时,我结合学校这一评比活动,让学生回顾自己班为什么能得到七彩中队班级荣誉,是因为哪些方面做得好,还有哪些方面需要改进,是哪些同学维护了班级荣誉,又因为哪位同学的不当行为班级被扣分损害了班级荣誉。同学们积极展开积极讨论,深刻体会到班级的荣誉,离不开每位成员的努力,每位成员都有维护班级荣誉的义务。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团结一心,努力向上的集体荣誉感,从而成为学生规范自己良好行为习惯的一种内在动力。
        在当前的形势下,《道德与法治》课教师要提升教学效果,需要运用多种教学形式,变换教学思维,探究出有效的教学对策,采取有效的措施去对教学过程进行优化,培养学生的道德感和法律意识,从而促进学生的发展进步,把道法教育真正的“春风‘数’度玉门关”。
        参考文献:
        [1]黄焕平.低段道德与法治辨析活动的教学策略[J].新课程,2020(35):22-2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