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初中学生家国情怀的培养策略

发表时间:2021/7/30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第3月第9期   作者: 曹明传
[导读] 家国情怀既是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之一,也是中学历史教育教学中的情感和价值观培养的重要目标。
        曹明传
        云南省德宏州芒市江东中学
        摘要:家国情怀既是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之一,也是中学历史教育教学中的情感和价值观培养的重要目标。通过历史课堂教学,使学生了解中国五千多年的辉煌灿烂文化与荣辱兴衰,能够认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历史发展趋势,形成对中华民族和祖国的认同感。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伟大的中华民族,形成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自尊心。从而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树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塑造健全的人格。
        关键词: 家国情怀  历史教学  人生价值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义务教育阶段的历史课程,是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传承人类文明的优秀传统,使学生了解和认识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更好地认识到当代中国和当今世界。”几千年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中国人的道德理想和行为准则,也是崇尚爱国主义观念、中华民族向心精神、以天下为己任等传统文化。新的时代家国情怀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它是爱国主义精神的重要体现,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基石。“家国情怀”教育有利于提升提升每一个炎黄子孙的的爱国热忱,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因此“家国情怀”教育在义务教育阶段的渗透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一、在课堂教学中有效落实
        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强调,“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历史教育工作者要肩负起培育青年一代家国情怀的重任。在课堂教学当中应该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尝试运用不同的方法和技巧,帮助了解世界历史发展的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形成广阔的国际视野,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塑造健全的人格,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育教学过程当中应该达到三个目标维度,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和价值观,三者有效辅助,缺一不可,是构成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家国情怀核心素养的培养又属于三维教学目标中“情感态度价值观”范围,是一项困难而重要的任务。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运用各种素材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如在中国古代史《远古的传说》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讲故事或是归纳炎帝黄帝的发明创造等活动,引导学生认识到我们的祖先对人类文明的发展所作的贡献;炎帝和黄帝是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作为炎黄子孙要为此感到骄傲和自豪,更有责任把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下去。在讲解李冰主持修建的都江堰水利工程时,可播放介绍都江堰的视频资料,让学生理解都江堰修建技术的高超与精湛,产生对我国古代建筑技术的自豪感,使学生了解中国五千多年的辉煌灿烂的文化,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伟大的中华民族,形成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自尊心。
        二、在校园内外活动有效渗透
        进行家国情怀教育,除历史教师要履行好教育主责,注重发挥课堂渠道作用外,还应该鼓励学生走出课堂,深入到社会进行课外实践活动。常见的课外活动有参观博物馆、纪念馆、历史遗址,举办历史讲座,采访历史见证人,历史调查等。

目前,德宏州有20个历史遗迹和博物馆可供人们参观,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场所,紧紧芒市就有芒市滇西抗日战争纪念碑、芒市烈士陵园、芒市芒市镇罗志昌故居、罗志昌革命史实陈列室、滇缅公路遗址三台山段等7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在校园活动中可以依托主题班会、读书会、国旗下演讲、征文活动、唱红歌、征文活动等,培养学生爱家庭、爱学校、爱家乡、爱中国共产党、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思想感情和良好品德。特别要抓住重要节点加强宣传教育,借助雷锋纪念日、“五四”青年节、“七一”建党年、“八一”建军节、教师节、“十一”国庆节等节日活动,通过以上一系列的红色爱国主义教育,可以增加我们学生的自豪感,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培养学生热爱自己家乡的情怀,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核心素养。厚植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情感,帮助广大青少年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让红色基因、革命薪火代代传承。
        三、充分挖掘乡土史料引导
        乡土史料是中华民族五千年发展历史中的缩影,反映了本地区、本民族的发展历史。对于初中生来说,感性思维较为丰富,因此从学生熟悉的、耳熟能详的乡土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入手,不仅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探究欲望,也能轻易地创造历史情境,渲染情感氛围,从个人到集体,从小家到大国,由浅入深,由近及远地逐步进行培育,学生对家乡和祖国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乡土史距离学生最近,学生能够就近参观一些历史遗迹、博物馆、爱国教育基地等。这些课外活动能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使学生近距离地感受历史,给学生身临其境之感。若再辅以生动的解说,将给学生最强烈的情感体验。这种潜移默化的爱国主义教育比空泛的爱国号召更能引起学生的共鸣。”
        在历史教学实践中,我注重结合历史教材挖掘地方乡土史料。如在讲授抗日战争历史时,我会充分运用滇缅公路的修筑、南侨机工、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等一系列发生在德宏境内的历史事件,拉近学生与历史的距离,通过分析、探究,从而引导学生形成爱家乡、爱人民、爱祖国的优良情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另外初中学生对历史人物的故事比较感兴趣,我会选择德宏历史上的英雄人物,如在讲授辛亥革命时,会选择讲述傣族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先驱刀安仁的事迹,学习他为实现民族独立与解放,为真理、自由、国家而献身的精神,渗透对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树立学生的责任意识、家国情怀精神。
        结语:
        近代百年的屈辱历史告诉我们,落后就会挨打,弱国无外交,坚持对外开放可以促进中外科技文化的交流,推动社会的进步,闭关锁国只会禁锢中国人的思想,滞后于世界发展的历史潮流中。如果一个民族失去了自己的优良文化传统,那么意味着这个民族的消亡。中华民族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以及体现在文化中的家国情怀,是维系民族生存的生命线和灵魂。中华民族之所以历经五千年文明史的风雨而没有消亡,历史从未中断,最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家国情怀的绵延不绝。所以对中华民族的后代子孙“家国情怀”的培育,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张宇.浅谈在历史课堂上如何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J].中学课程辅导·教育科研,2019(07):77-78
        [2]吴满、庞丽娟.利用乡土史资源培育家国情怀[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9(04):42-4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