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提高幼儿对传统节日认知的策略与思考

发表时间:2021/7/30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第3月第9期   作者:叶芳
[导读] 鉴于目前大多数幼儿园开展的传统节日活动,多流于形式,浮于表面,无法真正让幼儿领会中国传统节日的内涵与意义。对幼儿来说,这种活动是无效的。

        叶芳
        漳州招商局经济技术开发区实验幼儿园  福建漳州363122                
        鉴于目前大多数幼儿园开展的传统节日活动,多流于形式,浮于表面,无法真正让幼儿领会中国传统节日的内涵与意义。对幼儿来说,这种活动是无效的。为了让幼儿能对中国传统节日形成有效认知,我们根据幼儿特殊的年龄特点,在生活化的大背景下,结合我园的食育特色,依据问卷得出的分析数据,我们经过两年多的不断实践与总结,对提高幼儿对传统节日有效认知的策略进行了梳理与总结。
        一、在途经上,丰富家园合作方式,拓展幼儿认知途经。
        传统节日是中国文化的具体表现,它不同于知识技能的学习,更多的需要潜移默化地影响。所以,在拓展幼儿对传统节日认知的途经方面,我们突出家庭的重要性,丰富家园合作的方式,让幼儿最熟悉的家人与家庭环境在幼儿的认知中起到重要作用。
        首先,充分利用优势家长资源,让家长进入幼儿园,进入幼儿的活动中来。如在传统节日前夕,我们邀请有特长的家长以“家长微课堂”的形式,来和孩子们分享制作节日美食的过程,如端午节包粽子,清明节做青团等,这样让一些没有见过这些特色食物制作过程的孩子也能亲眼所见,亲身体验,达到了资源共享的效果。
        其次,家庭也是我们家园合作的重要阵地,中国人在传统节日到来之际都会进行节日准备,这些准备正是节日仪式感的来源。孩子只有充分第参与其中,才能真正感受和领会节日的意义。但家长们会觉得让孩子参与准备或者仪式活动反而是添乱,或者不知道怎么让孩子体验,亦或者怕麻烦,简单地过节。针对这些问题,我们老师在充分地与家长沟通基础上,让家长们认识到让孩子们充参与、感受传统节日的重要性,以具体的建议,或任务,如让孩子们与家长一起画出家里准备过年的情景,让幼儿收集月饼盒等,助力营造良好的传统节日家庭氛围,让幼儿对传统节日有沉浸式的体验。
        另外,家长成为我们与社区沟通共建的桥梁,随着幼儿园的社区化,幼儿家长都在周边生活、工作,他们的工作资源很好地弥补了幼儿园的空缺,如在元宵灯会上,我们想让幼儿感受舞龙的热闹氛围,但联系了很多地方,都无果,后来一位在社区工作的家长,帮我们联系了村部,借到了舞龙的道具,并由家长自发地组织舞龙队,为幼儿展示舞龙的风采,成为了我们节日活动中的一道亮点。
        二、在方法上,根据幼儿年龄特点,“同节异构”定制体验式节日活动。
        除了增加认知途经,我们同时在幼儿园教育的方式方法上也不断改进。经过前期的摸索我们发现,不同年龄段对传统节日的认知程度及兴趣点是不同的,如果幼儿在园三年,同一个传统节日都开展一样的活动,幼儿很容易失去兴趣。所以,我们结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及不同年龄段的发展目标,对每个传统节日进行提炼,小班的孩子更乐于个体的直观体验,中班的孩子开始慢慢与集体交往,大班的孩子渐渐形成归属感,如我们在端午节活动的切入点上就将三个年段进行了区分:小班以“节日饮食”为主要切入点,活动主要针对幼儿人际交往方面的能力;中班以“节日用具、节日活动”为切入点主要针对幼儿社会适应方面能力;大班以“节日传说、节日歌谣”为切入点主要针对幼儿归属感方面能力。各年段根据不同的切入点开展活动,能够更有针对性,同时传统节日的内涵也能够挖掘的更加深入。
        三、在课程上,传统节日“游戏化”、“生活化”
        游戏是幼儿的主要活动,提高幼儿对传统节日的有效认知,就要用幼儿最熟悉,最喜爱的方式让其充分参与其中。

比如元宵节,最有特色的就是游街和庙会,但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加快,这些传统的节日活动逐渐消失,孩子们对元宵节的概念变得模糊,元宵节的热闹与趣味在渐渐丧失。我园在经过3年的摸索,以游戏的形式开展“元宵庙会”,孩子们提着花灯游园,园内有各种各样传统小游戏,如踩高跷、捏面人、许愿池等,同时提供各式小食,并贯以吉祥好听的名字,如苹果(平平安安)、橘子(大吉大利)、年糕(步步高升)等,将幼儿园营造成一个小社区,孩子们就是这个小社会里的居民,他们可以通过游戏币,自由的游戏、购物,就像在逛庙会一样。通过这样的游戏,帮助孩子更好地体会元宵节的内涵。
        传统节日因其时间的特殊性(每年一次),容易被孩子们遗忘,通过我们的问卷调查发现,在每次传统节日到来的前后一星期,孩子们对传统节日的印象是比较深刻的,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如果没有长期的影响,孩子们因其年龄的记忆特点,很容易就遗忘了,所以,让传统节日更加“生活化”,也是我们提高幼儿对传统节日认知的一种手段。我们尝试将日常的区域活动“儿童城镇”与传统节日的主题挂靠,这样既能使“儿童城镇”游戏有主题的开展,同时孩子们在游戏中又能不断地加深对传统节日的印象。比如端午节,老师会让孩子们观察粽叶的特点,然后设计部的小朋友会设计各种各样的粽叶,加工部的小朋友就利用设计部小朋友设计好的粽叶加工出“粽子”,然后拿到售卖部去售卖。这样成体系的相互联系的区域游戏会延续一个月,甚至更长的时间,孩子们在其中根据相关传统节日的主题,在生成不同游戏的同时,进一步加深了对传统节日的印象,同时对传统节日中的各种元素有了更细致和深入的了解。
        在传统节日“生活化”上,我们还将传统节日的一些难以用语言或游戏表达出的,传统节日的内涵以生活的形式,让幼儿加以感受。比如春节是中国人大团圆的节日,团聚的内涵,是孩子们不好理解领会的,但又是这个节日最深意义所在。我们在春节放假前,让孩子们围桌吃饭,孩子们互相打餐、夹菜,在吃饭时说说笑笑,感受着团聚的快乐氛围;中秋节也是一年中家人团聚的日子,在这一天里,老师们会将午点的月饼切开,让孩子们围坐在一起,喝着菊花茶,聊着天,分享月饼,营造出团圆、团聚的氛围。
        四、在特色上,融合地域文化,深耕本土特色。
        我园所处漳州招商局经济技术开发区,在地域条件上有一些特殊性,除了闽南本地的孩子,还有很多来自其他省市,特别是北方地区的孩子。地域的差别,形成了文化和习惯的差异,在传统节日的饮食元素上有着明显的体现。比如元宵节,南方的孩子吃汤圆,北方的孩子吃的是饺子。根据这些特点,同时本着增加体验的初衷,我们积极融合地域文化,将南北方的不同传统节日习俗展示给孩子们。比如在春节到来之前,我们会邀请北方的家长来园与孩子们展示做面食的技巧,到了清明节,我们邀请闽南的家长与小朋友们一起制作春卷……因为与已有认知存在差异,所以孩子们对接触到的新事物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同时也拓宽了孩子的视野。
        闽南地区的地域特色还是十分浓重的,所以,在传统节日中我们也会加强对闽南特色习俗的挖据和利用,比如,在闽南,中秋节有个十分特别的习俗——博饼,在游戏中,孩子们围在一起,兴奋地掷着骰子,根据规则赢得奖品,不仅能让孩子们感受到中秋节大家团聚在一起的祥和氛围,同时在游戏中孩子们学习规则,认知数字,也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学习。当我们发现孩子们对中秋博饼十分感兴趣的时候,我们开始思考,如何将这种本土的特色传统节日习俗进一步挖掘。在我们第一年开展的博饼活动中,我们发现因为游戏规则比较复杂,孩子们不容易记忆和理解,所以孩子们游戏的水平不高。于是,在第二年我们对游戏进行了调整,在中秋节前夕,每个园区门口都摆放一个“博饼小区角”,孩子们入园离园时都可以和家长互动游戏博饼,这样在不知不觉中,又增强了亲子互动,同时也是后期开展的年段博饼活动的经验准备。经过这样的铺垫,明显在集中游戏时,孩子们的游戏水平有了大幅度的提高。
        在策略的制定与践行中,我们始终坚持着发扬中国传统节日的优秀传统文化,以幼儿的年龄特点出发,追随幼儿的兴趣,让在孩子生活中渐渐淡化的传统节日重新深深烙印在他们的心中。
        本论文系2019年度漳州市基础教育教学研究《如何有效提升幼儿对传统节日认知的策略研究》课题[ZPYKT1901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