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观教育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有效实施的策略

发表时间:2021/7/30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第3月第9期   作者: 张红梅
[导读] 本文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开展民族观教育主要从以下这几个方面有效实施的策略。
        张红梅
        新疆温泉县高级中学  新疆 温泉 833500  
        摘要:本文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开展民族观教育主要从以下这几个方面有效实施的策略:一、积极寻找历史素材,丰富民族观教育的历史资源;二、利用情境教学来优化教学设计,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民族观 ;三、积极利用学生综合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的民族观内化于行动。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学;民族观教育;有效实施;策略
        
        新的课程改革,提出了历史学科的五大核心素养: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其中家国情怀核心素养的具体表现之一就是帮助高中生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增强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养成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我们新疆是民族区域自治地区,我们所在的学校又是民汉合校,各民族教师在一个学校工作,各民族学生在一个班级上课,形成了水乳交融的局面.然而不同民族学生之间由于历史文化、生活习惯、习俗传统的不同也会产生一定的隔阂,高中学生的思想活动具有多变性,容易受到外界不良思想和言论的干扰,帮助高中生树立正确民族观是历史老师义不容辞的任务。
        何谓民族观,民族观是人们对民族和民族问题的看法和基本观点,以及处理民族问题的纲领和政策。民族观具有鲜明的阶级性,是人们的世界观在民族和民族问题上的反映。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把人类社会民族现象作为一个历史范畴来看待,具有鲜明的阶级立场,基本观点是反对民族压迫、坚持民族平等,反对民族歧视、尊重民族差异,反对民族分裂、倡导民族团结,把民族问题作为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总问题的组成部分加以解决,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社会的民族融合。
        针对民族问题,我国著名学者费孝通先生提出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理论。“多元”是指这些民族的来源是多元的,各地区也发展不平衡,文化、习俗、语言、宗教等方面也呈现多元的特点;“一体”是不管来源如何,经济、文化、语言、宗教等方面有何差异,都认同为一个民族。
        习近平总书记于今年9月27日出席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 用“多元一体”这4个字概括民族观的深刻内涵。多元聚为一体,一体容纳多元。“多元一体”既体现了充分尊重“多元”,坚持平等和谐,又凸显了高度认同“一体”,不断同心聚力。那么如何在历史教学中开展民族观的教育呢?
一、积极寻找历史素材,丰富民族观教育的历史资源
        1.深入挖掘高中历史教材。例如 以人教版高中历史教材必修三为例,第3课《宋明理学》中的历史纵横: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处于战乱、动荡和民族大迁徙时期……儒学不仅是汉族的正统思想,也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主流思想;第三单元的导语中的“多元一体,民族融合”;第8课《古代中国的发明与发现》中的《齐民要术》记录的内容;第10课《充满魅力的书画和戏曲艺术》中的学思之窗“我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方言复杂……汉字起到了增进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凝聚中华民族的重大作用”;第20课《“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中的历史纵横文字材料:这些影片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人物形象新颖,思想深刻,艺术精湛,受到全国各族人民的欢迎,图片电影《五朵金花》;第21课《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教材最后一段:国家加大对西部及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的投入。这些内容都是民族观教育的历史素材,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充分利用起来,加强对学生正确民族观的教育。
        2.充分利用新疆地方教材。

高中人教版历史教材有关民族关系的内容较少,学生对于我们新疆发展史以及新疆各民族发展史了解少之又少,《简明新疆地方史读本》是我们这里每一个高中生必读的地方教材,它是关于新疆地方历史的著作。其内容紧紧围绕中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历史主脉,坚持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从中国多民族大一统历史进程、中央政权对新疆地区的治理、新疆多民族的分布与交融、新疆地区经济的发展、新疆各民族文化扎根中华文明沃土、新疆地区多种宗教并存格局的演变系统阐述了新疆历史发展的总体趋势和前进方向。这个读本对增强学生正确认识新疆历史,树立马克思主义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都有很强的教育意义。
        3.拓展校外课程资源。校外课程资源主要包括校外图书馆、科技馆、博物馆、网络资源以及乡土资源、家庭资源等。例如可以带学生去博物馆参观,了解一下本地的民族发展史;去校外图书馆查阅资料;参观我县博格达山民俗风情园:察哈尔蒙古西迁戍边纪念塔、察哈尔西迁戍边群雕,怀古长廊、纪念察哈尔蒙古西迁戍边壮举的″西迁亭″,以及纪念抗战期间温泉各族群众捐献飞机的″献机亭″;可以去不同民族通婚家庭做客,了解不同民族的风俗习惯,感受民族融合。
二、    利用情境教学来优化教学设计,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民族观
历史情境教学是指根据教学的需要,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利用影视、音乐、图片、实物、表演、史料等资源,以历史教学为依托,积极地营造历史情境,引导学生在学习中活动,在活动中认知,在认知中升华。历史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情境出发。
        1.充分利用影视资料,再现历史场景,感染学生。例如教师在讲解抗日战争是全民族抗战时,教师可以先介绍八路军冀中军区回民支队的创建人——马本斋,抗日民族英雄,并播放电影《马本斋和他的母亲》片段,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马本斋忘我牺牲的爱国精神、团结奋斗的民族精神。
        2.贴近生活,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增强学生感受历史的能力。如在讲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时,教师可以指出党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就在新疆实践了,1955年10月1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美丽的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下辖的自治州之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不仅使世居新疆的13个民族绝大多数建立了自治机关,行使了自治,实现了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民族的共同繁荣和发展。这也是少数民族国家认同,中华民族认同的制度保障,使少数民族地区人民充分感受到了祖国大家庭的温暖,进一步激发了作为中华民族一员的尊严与自豪,自觉认同对国家的归属感。
        3.运用史料,培养学生的民族观。如在讲解北魏孝文帝改革时,可引入已下史料:
        材料一:孝文帝改革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抛弃狭隘的民族偏见,坚决推行改革政策,对北方的经济发展、政治安定、文化复兴、民族融合都作出了贡献。
                          ——当代·肖黎《魏孝文帝评传》    材料二:北魏孝文帝亲政后,进一步推行改革,其改革的重点转向民族政策。孝文帝是没有民族成见的皇帝,他曾说:“皇帝经常犯的毛病在于不能处心公平、诚意待人。如能做到这两点,则胡、越之人都可以做兄弟。”
        通过这两段材料,教师引导学生得出以下有关民族观的认识:孝文帝的改革顺应了历史潮流,推动了民族融合;坚持民族平等与民族团结,避免民族对立,消除民族隔阂,是国家发展进步的重要保证。
三、积极利用学生综合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的民族观内化于行动
        例如组织学生参加民族团结进步和党的民族工作、民族政策等方面的演讲、知识竞赛、等活动; 组织学生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民族团结教育基地、 民族英雄纪念馆;与民族工作先进集体、民族团结先进个人等进行面对面的交流、访问。主动为不同民族的困难群众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通过这些活动,引导学生自觉关心、支持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增强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自豪感、使命感、责任感,努力学习,加强实践、增长才干,为祖国的繁荣富强,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贡献。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