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心中真实问题 促进学生深入学习——“用一一列举的策略解决问题”教学片段与思考

发表时间:2021/7/30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第3月第9期   作者:王俊
[导读] 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借助学生的问题推进课堂,让学生经历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全过程,从而促进学生的问题意识的形成、探究能力的提升,这是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目标。

        王俊
        蚌埠第三实验小学  安徽  蚌埠  233000
        摘要: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借助学生的问题推进课堂,让学生经历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全过程,从而促进学生的问题意识的形成、探究能力的提升,这是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目标。在教学五年级上册《解决问题策略》一课中,围绕例题引发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学习向纵深推进。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问题;驱动;策略
        课前思考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的第一课时,通过“王大伯用22根木条围长方形,如何围长方形面积最大”这一情境,让学生了解“一一列举”的策略,掌握并能运用策略解决实际问题。
        常规教学中,教师一般会引导学生从条件入手逐步分析,体会22根木条的总长就是长方形的周长,利用周长得到一长一宽的和,通过“一一列举”,得出长、宽和为11的所有情况,算出每一个长方形的面积,最终确定面积最大的是哪一个。通常在这一环节教学结束时,老师会告诉学生这叫“一一列举”,就是新学习的解决问题的策略。
        然而,这看似流畅、毫无漏洞的设计背后,隐藏的是学生诸多的疑问:为什么要学“一一列举”、到底该怎样“一一列举”、什么时候需要“一一列举”等等。
    笔者认为,尝试以学生的问题为驱动,利用例题素材,充分给予学生思考的空间,才能让学习真实发生。
        课堂实践
板块一:提供素材,自主研究,理出“真问题”
        课的伊始,把例题直接呈现给学生,引导自己读题,然后在学习单上记录自己的解答过程或自己的困惑、问题。。
        [思考]通过例题的直接呈现,给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学生在各自的学习空间里,可以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不拘泥于形式和结果,目的是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全程参与到数学学习中。
        板块二:呈现问题,引发矛盾,产生“真需要”
        展示学生的学习单,按完成情况分成两大类,一类是提出困惑和问题的,一类写出自己解答过程的。首先组织学生整理问题。学生们发现问题中提到最多的是“长和宽是多少”“面积是多少”“22根1米长的木条与长方形有什么关系”。然后从学生的问题出发,探究解题思路。
        生1:题目要求怎样围长方形的面积最大,所以只有知道了长方形的长和宽才能求出面积。题目没给长和宽,我要怎么知道呢?
        生2: 题目中的“22根木条”和长方形有什么关系?
        生3: 题目中说“用22根1米长的木条围长方形”,所以长方形的周长就是22米。看我画的图。(此生画了示意图)
        生2:我懂了,22根1米长的木条总长就是22米,用这些木条围长方形,所以长方形的周长就是22米。
        生1:我也懂了,但是我想知道这一个面积是最大的吗?
        生3:我就想起来这一种,所以我就记下了,我也不知道这个是不是面积最大的。
        师:我喜欢实话实说的孩子。这里还有几个同学也是把自己想到的一种长方形记录下来的,我们一起看看,你们有什么想说的?
        生4: 长10米宽1米的长方形面积是10平方米;长9米宽2米的长方形面积是18平方米;长6米宽5米的长方形面积是30平方米。这三种比较第三种面积最大。
        生5:虽然在这些答案中长6米、宽5米的长方形面积是最大的,但是我觉得这个时候就说这是面积最大的长方形,好像理由不够充分。
        生6:我写出理由了。要想面积最大,就要长和宽的差最小,和是11的组合中,6和5最接近,所以6和5的乘积就最大。
        生7:为什么差最小的积最大?
        师:你怎么进一步解释?
        生6:其实我也把其他几种长方形的面积都算了,然后通过比较得出这一种面积是最大的。


        生7:我觉得应该把周长22米的长方形都找到,把面积都算出来,然后通过比较找到那个面积最大的。
        其他同学都频频点头,纷纷说:对,应该把所以的结果都列出来,才有说服力。
        [思考]问题呈现后,学生展开了激烈地讨论和交流。从学习单上的问题开始,但并不局限于这几个问题。而是在一次次地讨论争辩中再提问、再质疑。通过交流解题思路,发现一个结果不足以说明“这就是面积最大的”的结论,只有把所有结果都列出来才更具说服力。学生对于 “一一列举”这个策略产生了“真需要”。
        老师课堂中的“三言两语”成就了学生的“唇枪舌剑”,思辨的课堂由此产生。
        板块三:甄别归纳,反躬自省,进行“真学习”
        在一番讨论后,教师说明:大家说的要把所有结果都列出来的方法,就叫“一一列举”。然后呈现用一一列举的方法解答的学习单,继续引发深入讨论。
        师:关于他们的介绍,你有什么想说的?
        生1:他们把和为11的五种方法都列出来了。
        师:你们也觉得和11的就这五种方法吗?为什么?
        生2:就是把和是11的所有情况,按顺序一一列出。从长10宽1的开始,长每次减少1米,宽每次增加1米,直到长和宽最接近为止。
        然后学生针对不同的格式也发表了各自的意见,最终达成共识。
        生3:第一步求出一长一宽的和,第二步列举出长和宽的不同情况,第三步算出每一种长方形的面积,最后得出结论。
        师:在列举长和宽的不同情况时有什么需要注意的吗?
        生4:列举时要有序,这样才能把所有的情况都找到。
        师:这一题的解题过程也与以往的不同,以往的解题写出算式即可,这一题呢?
        生5:这一题最好用列表的方法解答,这样一目了然,更简便。
至此,一一列举的策略学生已经完全理解,再出示表格让学生完成,水到渠成。
        师:现在请同学们用一一列举的方法,利用表格的形式完成此题。把书上的表格填写完整。
        学生快速完成了表格,得出了结论。
        [思考]课程进行到这里,学生好似拨开云雾见天日。“一一列举”的策略也已了然于心。但笔者认为,离通透还欠一点火候。学生能否在回看自己课始的学习单上呈现出的解题思路找出问题呢?能够反躬自省才显通透。于是有了下面的推进。
        师:通过讨论、交流,现在我们已经理清思路、掌握解题的方法。我们再回看自己的学习单,能自己分析之前的问题在哪吗?
        生1:我当时画的长方形周长不是22米,所以错了。
        生2:我当时列举出的长方形周长是44米并不是22米,没用22除以2,所以也错了。
        为了让学生自己感受到“一一列举”策略的价值,本节课从始至终都用问题引领。当例题直接抛给学生时,第一次聚焦的问题是“求面积得先知道长和宽”。在探讨这个问题的过程中,学生明白了要根据条件先得到长与宽的和。然后在呈现不同的答案时,第二次聚焦的问题是“只写出一组长和宽不能说明这就是面积最大的长方形”。在探讨这个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发现只有把所有符合条件的长宽组合都列举出来才可以。最后,通过不同形式的列举,学生第三次问题聚焦“用什么形式最清晰最简洁”。最终得出结论,使用“一一列举”的策略,采用表格记录的方式更合适。每一次问题的聚焦,都是学生思维的成长;每一个问题的解决,都让学生感受策略的必要;在不断地提问、思辨中,学生策略的意识悄然形成,最终掌握。
        关注学生的真实问题,以问题为引领,驱动学生的学习真实发生,这理应成为我们的课堂该有的模样。
        
        参考文献
        [1]张静. 学会有序思考体验策略价值——《解决问题的策略一一列举》教学设计与思考[J]. 新课程(小学), 2019(7).
        [2]葛群兵. "用"一一列举"法解决问题要讲究策略——对"解决问题的策略"书后练习题的教学反思." 小学教学参考 000.009(2008):33-3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