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阅读理解的课堂教学难点及解决方法

发表时间:2021/7/30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第3月9期   作者:吴金秀
[导读] 小学语文是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而阅读理解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一项重点,在学生今后的语文学习中发挥着基础性作用,
        吴金秀
        广西百色市田阳区第一小学    533600

        摘要:小学语文是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而阅读理解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一项重点,在学生今后的语文学习中发挥着基础性作用,也有利于语文综合素养的培养。针对于小学语文阅读理解课堂教学中的难点,教师需要研究有效的解决方法,通过合理进行教学设计、加强阅读习惯培养、增加教学互动和引导学生反复阅读等方法,有效提升小学生语文的阅读理解能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理解;课堂教学
小学语文阅读理解教学是教师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重要手段,能够发挥学生的智力,开拓学生眼界,提升学生品质道德。但在教授过程中,往往存在一定难点,影响教学质量。因此,有必要分析小学语文阅读课堂的教学难点,并提出优化路径,才能促进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质量的提高,学生能力的提升。
一、小学语文阅读理解教学难点
第一,学生的阅读积极性较差。许多学生在语文阅读理解学习过程中较为缺乏兴趣,特别是对于语文水平较差的学生,一般很难与教师、同学进行问题交流。同时,由于长期以来小学语文阅读理解教学中,教学方法较为单一,也难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得语文阅读理解成绩提高较为困难。
第二,古诗词和文言文属于教学难点。对于很多学生来说,古诗词和文言文存在理解困难的问题。一般从小学四年级开始,古诗词和文言文开始出现在阅读理解当中,对于学生了解传统文化,提升语文核心素养具有很大帮助。但由于古诗词和文言文具有用词简练的特点,多音字、通假字和典故较多,句式的运用也与现代文有很大差别,因此小学生普遍对于古诗词和文言文的阅读缺乏兴趣,也难以准确地把握其中的涵义。
第三,学生的阅读习惯存在问题。小学生由于年龄原因,一般自控能力较差,知识的储备量也较为有限,如果教师没能全面考虑到学生的个性化特点和阅读能力的差别,采用统一的教学标准,只注重传授知识而不注重传授阅读课文的方法,则难以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因此,教师需要注重学生阅读方法的训练,创造有利条件,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和阅读能力。
二、小学语文阅读理解课堂教学的有效方法
1.丰富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是小学语文阅读理解课堂的根本,优质的教学设计将大大降低教学难度,提升教学质量。新课程背景下,要求教学活动符合学生的年龄阶段以及认知能力。在设计过程中应实现能力与知识的具体化、协同化,将该理念贯穿在教学设计的所有方面。明确教学目标,根据学生基本特点合理选择教学策略与方法。要掌握学生的实际状况,分析当前的学习水平、认知能力,进而不断丰富教学计划。例如:在讲授内蒙古草原生活时,对于高年级的学生要求能够理解情感美、自然美、人情美等理念。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在文中找出能够描写人情美与自然美的有关语句,进而升华到理解草原人们情感的知识点上。但对于低年级的学生而言,其仅能够理解草原的自然风景,利用拟人化的比喻,感受草原动物的欢乐氛围。结合多媒体教学设备,利用Flash动画,将动物欢乐的场景勾勒出来,让学生自己敞开想象,培养学生自我分析的意识。可见,针对不同年龄阶段、不同认知能力的学生,应合理设计教学内容,开展教学计划。
丰富教学内容,创设有趣的情境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在兴趣的引导下发挥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进而排除小学语文阅读课程中存在的难点。在教师的引导下,将学生引入提前创设的情境中,培养学生持久的学习兴趣,构建学习内驱动力。

将静止的阅读内容生动化,变成活的外部活动,让学生真正参与到文章中来,亲身实践来感受阅读中的事件,主人公感受,全面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在阅读过程中感受到快乐与求知的激情。例如:在讲授《雪地里的小画家》时,将教室装扮成冬天的样子,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播放下雪的画面。在讲台上布置特制的手工沙子,为小学生提供不同动物的爪印。在保证秩序的前提下,引领学生感受不同动物的爪印形状,以此了解文章的真正内涵。再比如,讲授《最后一课》时,可将其编排成舞台剧的形式,让学生自己编写剧本。利用舞台剧演出的形式,感受教师的无奈和主人公迟到的悔恨内心。
2.创设情景教学,激发学生兴趣
在小学语文阅读理解课堂教学过程中,在对一篇文章进行讲解时,仅凭学生通过通读文章去想象和感受文中所表达的中心思想和内容,对于小学生来说,是很难实现的一件事情,尤其是对于一些学生从未见过和听过的内容,一旦学生在大脑中对于文章所要描绘和表达的内容不能清楚呈现的时候,就会对他们的学习造成困扰,从而降低他们的学习热情。针对这样的问题,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通过现代多媒体的辅助,通过优美的影像资料,创设良好教学情境,让学生们能够在轻松愉悦的情境中感受课文中所描绘的意境,最终达到获取知识的目的。比如,在对《春天的色彩》进行教学时,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设备展开教学,在课堂上播放课前制作好的课件,给同学们展示春天大自然的美丽景象,红色的花,绿色的草,让学生们能够直观进行感受,从而提高小学语文阅读理解的课堂教学效果。
3.培养阅读习惯
小学生正处在习惯、思想观念塑造阶段,教师应充分抓住机遇,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积累阅读内容,强化阅读能力。语文的学习从来都不是一朝一夕之事,需要长时间的积累与学习,才能不断提升自我内涵,提升语文素养,阅读学习亦是如此,需要学生通过平日的积累,掌握字词句的含义,通过文章内涵升华自身感悟。故此,教师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阅读习惯,并引导学生正确阅读。即,在阅读过程中利用批注的方法增强阅读能力,根据学生年龄阶段与知识基础区域,对阅读过程中未能真正了解的词句、短语等作出标记,并将其中优美的语句记录下来,留为己用。亦可针对文章中所出现的成语、历史故事等,即时查找有关资料,或询问教师等,记录在案。例如:《雾凇》的文章中,应将雾气缭绕、寒风吹拂等优美语句记录下来,并查阅陌生字词,丰富学生的生词含量。同时,可在班级固定位置设置书刊一角,让学生在课余时间,或专门提供一节阅读课,选择自己所喜欢的书刊阅读。要求阅读结束后写出有关感悟,或收集优美词句。以该种方式不断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增强阅读能力,以便在实际的阅读课程中能够提高阅读能力。
4.通过反复阅读加深理解
对于课文中的许多内容,学生在第一遍阅读时并不能很充分地进行理解,需要进行多次阅读才可以真正把握。因此,在阅读理解教学中,学生需要通过对课文内容的反复阅读加深印象,更有利于理解文章的深刻内涵。特别是对于具有一定难度的课文内容,教师需要在学生反复阅读课文内容的同时加以适当指导,有利于学生更好理解。比如对于文言文和古诗词,通过反复阅读,可以更好地体会其中的情感和意境,如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学生需要通过反复阅读才能体会到其中怡然自得的情怀,在阅读李白的《将进酒》时,通过反复阅读,才能更好体会到“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所表现的豪情。反复阅读也更有利于学生理解古诗词中蕴含的哲理,对于苏轼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教师需要在学生反复阅读的过程中进行适当引导,帮助学生解答疑问,让其更加充分理解其中的思想内涵。
结语
小学生的身心发育还不太成熟,在对语文阅读进行学习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一些困难,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要及时采取有效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提高语文阅读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参考文献:
[1]叶笃志。浅谈小学语文阅读理解的课堂教学难点及解决方法[J].新课程,2017(08):155.
[2]周攀英。小学语文阅读理解课堂教学方法探讨[J].新课程,2016(28):1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