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发式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探究

发表时间:2021/7/30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第3月9期   作者:袁琴芳
[导读] 启发式教学,是指教师根据教学目标,结合教学内容、学生认知水平及心理特点,运用一定的教学方法,活跃学生思维,
        袁琴芳
        湖北省恩施州咸丰县民族中学   湖北 恩施 445600
        摘要:启发式教学,是指教师根据教学目标,结合教学内容、学生认知水平及心理特点,运用一定的教学方法,活跃学生思维,激发探究热情,提高思考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种有效教学方法。作为文化的载体,语言的工具,在语文教学中运用启发式教学,既符合这一学科的特色,满足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又能提高学生对语文的感悟,培养学生良好的心智。基于此,本文主要对启发式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展开探究,仅供广大教师参考。
        关键词:初中语文;启发式教学;运用意义;运用策略
        引言: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语文课堂积极倡导启发式教学,通过启发式教学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每位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学习活动,促进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作为初中语文教师一定要深入研究教材、研究教法和研究学生,积极运用启发式的课堂教学方式,从不同的角度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引导学生主动发言,从而提高课堂探究的质量,促进学生语文水平与综合素养全面发展。
        一、启发式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意义
启发式教学的目的在于能够针对某一问题,有效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和看法,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思维能力,将其运用到初中语文教学中具有积极意义。首先,启发式教学能够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语文教学既是一个积累的过程,也是一个探索的过程。启发式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有助于学生主动构建知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进而促进学生积极学习、乐于探究。其次,启发式教学能够实现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有效互动。启发式教学中,学生可以在语文课堂上相互探讨、相互交流,改变传统授受式的教学模式,也将师生之间的关系从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形式转变成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多向交流。最后,启发式教学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启发式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凸显,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有着高效有质的互动,对语文知识更加乐学、爱学、好学,学习兴趣大大提高。此外,启发式教学能够提供更多独立思考的机会,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启发式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策略
(一)合理提问进行启发式教学
启发式教学主要是围绕目的进行侧面的引导,让学生自然对问题核心进行思考和辨析,从而完成新知识的获取。因此在语文教学中,针对核心内容的提问便是较为适宜的启发方式。教师所提出的问题要有明确的指向,最终的思考结果应明确归结于核心知识本身。此外,对于问题难度的把握也是具有技巧性的。难度适宜才会起到启发的效果,如果过难或者简单,学生便会产生忽视或者轻视的态度,较难题目不愿面对,简单题目不屑面对,这样就无法发挥提问的最佳价值。教师提出的问题要带有吸引性和趣味性,能够让学生投入到思考当中,通过努力探求到的答案会为学生带来难以匹敌的成就感。例如,在学习《孔乙己》这篇课文时,教师在完成基本内容和人物分析阶段后,便可以提出更为深刻的问题供学生挖掘和思考,如“导致孔乙己悲剧命运的根源是什么?”学生在掌握基础的信息后,形成了自己的认知和判断,再思考文章深层次的主旨含义,便更有挑战性。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会认识到社会背景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会导致当时穷酸知识分子没有生存的出路,将原因升华为社会层面,更能帮助学生深刻认识到鲁迅先生创作人物和作品的初衷。

(二)创设情境进行启发式教学
情境在当前语文教学活动中的应用频率较高,基于既定教学内容的情境设置,可以有效产生短期的烘托效果,使置身于情境中的学生产生与之相契合的情感和思维,从而在情境中完成对教学内容的接受和理解。情境创设的使用要素,首先要选择更为直观和具有引导性的元素,如图片、声音等,这种对学生感官的直接冲击,可以快速将其带入到预设环境中,并产生相应的情感体验,从而帮助学生在环境中认知作品内容。此外,情境与待学内容的契合度越高,越能够帮助学生正确理解文章内容,并与文章创作的思想和情感保持高度重合。情境带入可以进一步深刻诠释文章的外延性内涵,在情境中学生可以获取更多的感官刺激,从而运用多角度的能力投入到对作品的理解中,实现思想上的深度把握。例如,在学习《背影》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在课堂上播放《父亲》这首歌,并配上相应的图片,将学生带入到“车站送别买橘子”的情境中,从而启发学生深刻理解文章所表达的父子之情,体会到父亲对作者深厚的爱。
(三)加强辨析进行启发式教学
启发式教学不仅局限于正面的引导,还可以是反向的辩论,让学生通过不同观点进行辨析思考来更为深入地理解和认识作品,更能加深对作品的感受。例如,在学习《我的叔叔于勒》这篇课文时,文中的每个人物形象都有其代表的层面和特点,教师便可以通过人物设置的背景和特征入手,从典型形象的塑造目的引入对社会问题的思考。金钱对于人们的生活作用很大,进而也会影响到人性的形成,如于勒、菲利普夫妇等人物,对待金钱的态度都是不同的。因此,教师如果只是直接将作品的主题传输给学生,便缺少了作品应有的灵活性和艺术魅力。对此,教师可引导学生就金钱对于社会和人类的作用与影响进行主题辩论,在思考和搜集论据的过程中,学生会更为深刻地认识到作品中的人物表现,认识到当时社会对于人们观念的误导,这样便能够引领学生深入地思考社会问题,实现语文学科对学生意识的塑造和影响。
(四)体会情感进行启发式教学
几乎每篇文学作品都会以一定的情感作为主线,表达作者的情感和态度。教师在运用启发手段对学生实施教学时,也可以从作者传达的情感出发,引导学生产生情感和体验方面的共鸣,从文章的形式入手,体会字里行间的细密情愫。教育需带领学生准确把握文章中情感表现的高潮,使学生与作者在相同的过程和环节产生同样的情感,这样便会实现学生与作者最高层次的情感共鸣。我国文学以诗歌形式进行情感表达较为常见,在情感高度浓缩的词句中,表达了作者较为浓厚而深沉的情感,因此教师以诗歌为例引导学生体会作品的情感,更具有代表性。例如,在学习《送杜少府之任蜀川》这首诗时,教师便可从一个“送”字,引导学生把握诗人与朋友离别时的情感,诗人面对与友人别离,没有表现出浅层次的愁绪,反而以更为宽广的胸襟、洒脱的情感送别友人,体现出更为理性、长远的友谊。学生在体会情感时,也可以通过具体带有情感意味的词句来把握整篇作品的基调,从而实现对其传达核心内涵的把握。
结束语:
总而言之,启发式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中最为有效的措施之一,不仅适合学生的年龄特征,还能实现教师教学的预期目标。教师要结合新课程理念要求,通过合理提问、创设情境、加强辨析、体会情感等策略,将启发式教学落实到教学过程各个环节中。如此,才能有效提升初中语文教学质量,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语文知识,实现学生全面综合发展。
参考文献:
[1]鲍章冬.初中语文课启发式教学的组织与实践[J].考试周刊,2018(42)
[2]苗升学.启发式教学在初中语文课堂中的应用对策[J].新课程(中学),2018(12)
[3]刘丽菊.浅谈启发式教学法与初中语文教学的融合[J].课程教育研究,2020(1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