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的导学策略

发表时间:2021/7/30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第3月9期   作者:罗邦蓉
[导读] 数学是一种语言,运用它能简洁而确切地表达和交流思想,是现代社会中人际交往不可或缺的工具;当然,
        罗邦蓉
        四川省广元市利州区南鹰小学 628000

        【摘要】数学是一种语言,运用它能简洁而确切地表达和交流思想,是现代社会中人际交往不可或缺的工具;当然,它更是课堂教学中学生与教师间交流、沟通的符号。如何将工具性、符号化的学科知识从传统的“印迹”中拉出来,需要教师切实从“先教后学”转变为“先学后导”或是“导学相济”。从而推动课堂教学向“有利于关注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与方法,有利于促进学生在课堂中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有利于在课堂中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方向发展。
        【关键词】数学课堂;有效教学;导学策略
        一、激活感性与理性认知的生活态,有效导学
导学前《垂直与平行》教学片段:
教师出示投影,屏幕上出现教材中的主题图,问:你们从图中发现了什么?
生1:有同学在跳高,还有的在跑步……
师:你看到了哪些健身器材呢?
生2:有跑道、跳高杆、还有……
教师补充:这是单杠、双杠,你知道这些横杆与竖杆,还有跑道是什么关系吗?
生3:跑道线都是一样宽。
师:其实,他们之间存在的关系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垂直与平行(板书)
【思考】教师为了从学生的生活中寻找“垂直”与“平行”的原型,紧紧抓住教材的主题图,创设了找“垂直”,发现“平行”的教学情境,从形式上看,学生积极性高,主动投入学习中参与思考活动,殊不知,学生只停留于事物的表面现象,而未能从其本质属性上作深入思考、本质的引导。试问:这样的建构模式,对形成感性的数学感念有何益处?“导学”有效吗?
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课堂,应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他们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出发进行有效引导。作为条件有限、教育资源缺乏、教育教学环境滞后的地域,教师应避免让学生去感知生僻的事物,从而隐弃由此带来的课堂麻烦和负担,克服盲目的导学,故而在数学课堂中教师要充分挖掘、利用不受地域和教育资源限制的生活情境,充分利用学生生活经验的表象作用,又要防止它的消极作用,有效的导学。
导学后《垂直与平行》教学片段:
师:孩子们,你们是生活的有心人吗?(出示两支铅笔)假如它们掉在地面上会形成什么图形呢?
(学生跃跃欲试,争先用铅笔在桌面上示范)
师:如果我们把铅笔想成一条直线,你能把它们组成的图形画下来吗?
(学生动手,画出了很多图形并贴在了黑板上)
师:这些图形一样吗?
生:不一样,有的相交了,有的没有。
师:你说得真好!这些图形的位置就是今天我们要研究的——垂直与平行(板书)
二、建构主题鲜明的教学策略,有趣导学
导学前《三角形的内角和》教学片段:
师:孩子们,我们已经学过了哪些图形?
生: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梯形、三角形。
师:这些图形中有一个图形与其他图形不一样,你知道吗?
生1:平行四边形。
生2:梯形。
生3:三角形。
师:为什么三角形与其他图形不一样呢?
生3:三角形由三条边组成,其他图形都是四条边。


师:除了有边的区别外,还有角的不同,究竟有何区别呢?(板书课题)
【思考】从表面上看,上述教学过程很符合“区别性学习”的逻辑,但细细一品,才发现这实质对学生进行了误导,对于没有“内角”、“内角和”概念的学生来讲,提出“哪个图形与其他图形不一样”的问题,略显牵强,转移了学生的思维视角,对于老师最后板书提出课题,学生是一脸茫然,此情此景,何谈教学的主题鲜明与趣味性导学?主题鲜明的数学课堂就是数学课的主旨特征,新课程强调课堂知识的呈现要符合学生认知结构的发展。本课既然以“内角”与“内角和”为教学核心,就应该开篇扭住不放,不要节外生枝:先区别边的多少,再提出还有角的不同。在学生寻求和收获到多种求证内角和的方法后,对于“区别”将会是情不自禁的,只要老师稍作引导即可。
导学后《三角形的内角和》教学片段:
师:同学们,这几天我们和哪个图形交上了朋友?
生:三角形。
师:(出示一个钝角三角形)这个钝角三角形家里的三个成员都不太高兴,产生了矛盾,是什么原因呢?
(播放语音课件。角2说:角1凭什么那么大,我这么小?角3说:不行,我们要变得和角1一样大!)
师:同学们,角2和角3的要求能办得到吗?(不能!为什么呢?三角形三个角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关系呢?)(板书课题)
三、打破常规文本模式,变教条为灵动,有序导学
导学前《容积和容积单位》教学片段:
建立体积与容积间的区别与联系。
1.请独立学习教材第51页至例5完为止;
2.同桌讨论,你学到了什么?
3.全班交流:体积与容积的计算方法相同,体积从外边量长、宽、高,容积从里面量长、宽、高。
【思考】课堂教学应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学生会在老师预设的指令下开展学习活动,这一过程不仅要深思学生的学情,更要把死板的文本借助实例让其变得有血有肉,学生爱不释手,激发他们探究区别与联系的动力,我们不能抱怨学生,把原因归咎于学生,应在教者、文本、学者之间打开一条通向“灵动”的通道。新课标强调数学教学是师生互动生成的过程,即在“导中学、学中导”,这符合学生促进学生发展的宗旨,数学教学不能过分拘泥于教材,即文本体系,在关键之处我们还得让教材体系“本末倒置”,从实例中发现知识、归纳结论,整理区别与联系,让学生把解决问题当成一种需求,一种必然,应该让实例来支撑结论,而非让结论来解释实例,这样就会造成结论的空乏,形如空中楼阁。
导学前《容积和容积单位》教学片段:
1.投影出示一个盒子,从里面了量长5分米、宽4分米、高3分米,从外面量长6分米、宽5分米、高4分米,它的容积是多少?    
2.组织自学教材第51页至例5并完成上题;
3.汇报整理:
A、求容积应选择第几组数据?(测量方法)
B、体积和容积谁大?(容器的体积大于容积)
C、什么时候用“立方分米”作单位,什么时候用“升”作单位?(计量液体与固体时单位间的区别与互化)
总之,“导”、“学”二字的主体是“师”和“生”,师生互动的结果就是“导学相济”的成效,“导”的基础是“学”,“学”的过程要依靠“导”。就如同“导演”和“演员”,演员的精彩表演离不开自身出众的领悟、表演天赋,同时离不开导演的点拨与指导,更要依靠导演对整个“剧本”的掌控与把握。教师如何使“剧本”(教材)和“演员”(学生)在自己“导”的力量下催生成长,是数学课堂不断尝试和传递的精髓。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