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有效教学情境的体会

发表时间:2021/7/30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第3月9期   作者:宋秀玲
[导读]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其目的是优化课堂教学设计,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力求使数学教学达到生动、互动、主动的教学效果。
       宋秀玲
        湖北省巴东县第三高级中学      湖北 恩施 444300
        摘要: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其目的是优化课堂教学设计,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力求使数学教学达到生动、互动、主动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高中数学;教学情境;课堂效率
        在新课程改革大潮的推动下,教师的新方法,新思路不断涌现,师生的个性也得到了张扬,课堂教学效果也跃上一个新台阶,那么,我们该如何打造高效自主,多维互动的数学课堂呢?向课堂要效率是我们教师一直关注执着追求的目标,教学过程是动态的、随机的,有时甚至是无法预见的,教学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那么,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应如何把握契机创设有效情境,提高课堂效率呢??
        一、课前准备充分,明确教学目标
教师课前准备是否充分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果,一个完整、明确的课堂教学目标必定能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果。首先,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内容上合理地确定教学内容的广度和深度。通俗的讲,要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所以应该合理得安排一节课的信息量。对低年级和高年级的学生要进行区分,由于不同级的思维发展水平不一样,因此相应的教学进度也要区别对待。其次,对教学内容中的重点和难点也要有所区分,这样能够避免在教学时抓不住主要的基本内容,而在次要的或者学生容易接受的内容上多花时间从而达不到预定的教学效果。
        二、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知识来源于生活,同时又服务于生活。数学与生活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而高中生已具备一定的生活经验,这些生活阅历正是学生学习数学最为可贵的资源。对于生活与数学的关系,《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善于从学生所熟悉的生活事物与现象入手,以此拉近学生与数学的距离,使抽象的数学知识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得以顺利地解决。因此在教学中我们既要深入挖掘教材,同时又要对高中生的生活世界有进一步的了解,在抽象的数学知识与丰富的生活间找到结合点,创设学生所熟悉的生活情境,激起学生内心深处求知的欲望,使学生充分调动数学基础与生活经验来积极地解决问题。这样既让学生深刻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学会在生活中提取数学信息,同时又认识到学以致用,学会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现实问题。如在学习排列与组合的相关知识时,我以体育彩票来导入:“有位市民想中大等奖,但是如何才能中呢?他想到如果他把所有可能出现的彩票全部买下来不就可以中奖了吗?请学生思考下他需要买多少张彩票?他的想法现实吗?”这样学生便很快将注意力集中到了新课的学习上,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创设问题情境,激活思维探究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在正常情况下,学生的心理处于一种平衡状态。当学生与周围环境进行交互作用时,就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困难以及相互之间的认识差异,也就是认知冲突,心理学上将之称为“失衡”。当人的心理失去平衡时就会本能地产生一种需要平衡的需求,就会产生新的学习需要,并通过多种方式来建立心理平衡。学生学习的过程,实质上就是一种“从平衡到不平衡再到平衡”的循环往复的过程。

这就要求教师善于创设问题情境,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中,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使学生的思维处于一种活跃状态,激发学生主动探究。教师创设问题情境时不仅要从整体上把握知识结构,而且要从纵向考虑新旧知识是如何连接延伸的,从横向考虑新旧知识是如何沟通联系的,从而找准新旧知识的连接点、不同点和新知识的生长点。要在分析学生实际情况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提出既高于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平,经过努力又能解决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学习,从而更好地掌握新知识。
四、创设操作情境,培养实践能力
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手和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手使脑得到发展,使它更加明智;脑使手得到发展,使它变为思维的工具和镜子。”高中生有着极强的动手能力,在教学中我们不能束缚学生的双手,限制学生的思维,而要为学生提供与创造更多亲自动手操作的机会,让学生在做中求知,在做中探索,让学生在做中实现手脑的协调发展,锻炼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如在学习“椭圆的概念”这一内容时,我让学生两两一组,每组准备两个图钉和一条指定长度的细线,课上让学生将细线的两端用图钉固定,然后用铅笔挑起细线,拉紧,使笔尖慢慢移动,笔尖划过的轨迹就是一个椭圆。然后让学生思考如下问题:当图钉之间的距离等于细线的长度时,其轨迹是什么?当图钉间的距离小于细线的长度时,轨迹是什么?椭圆上的点有什么特征?这样,学生通过操作与积极思考,从大量直观的感性认识中对椭圆的概念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在此基础上,我再引导学生给椭圆下定义。这样的学习过程才是真正有效的学习过程。
五、创设合作情境,促进互动交流
根据情境认知理论,教师应努力培养出一个好的学习共同体,合作情境为形成好的学习共同体建立了平台,创设合作情境,就是要使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一个民主、平等、和谐的合作氛围。通过合作交流,大家各抒己见、互相补充、互相启发,既可以加深每个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还能实现互教互学、共同提高;通过合作交流使不同观点进行交锋,能使学生进一步对所学知识进行补充、修正,使每个学生体会到合作的力量和合作的乐趣,并在合作中增强自己的表达、交往能力;通过合作交流、使学生的认知结构不断得以完善,只是不断清晰,有利于学生灵活应用所学知识来解决问题,以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在教学实践中,不少教师在在提出问题后就开始让学生合作讨论,结果学生没有自己的观点,过分依赖他人,相互间的交流和讨论没有深度,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也就没有真正的互动,合作就会流于形式。因此,在合作交流之前,教师要给学生留出独立学习的时间,并在教师的引导下,根据学生自己的能力水平、个性特点,自主的、能动地、有目的的进行自主学习,以不同的方式学习知识,从不同方面理解知识,自主尝试解决问题,突出个性化学习,真正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六、重视课堂课后,完美紧密衔接
高中数学知识的特点是系统性强,前后联系密切。课后复习能够给学生以总结、探索、发展的空间,这样不仅能巩固和发展课堂所获得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开发学生的智力,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发现问题的能力。但是由于学生思维发展水平和接受能力的限制,有些知识的教学往往分几节课或分几个学期来完成,这样就更需要有意识地注意知识间的联系和系统化,以便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在新课改下,要提高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效率,教师就需借助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充分参与到课堂学习过程中,在合作探究中构建知识、培养技能。如此,数学课堂教学才能算是有效的教学,学生的发展才能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李科华.创设教学情境 激活数学课堂[J].新课程,2019(10)
[2]赵铁予.创设真实情境 成就有效课堂[J].求知导刊,2020(36)
[3]何亚娟.高中数学问题情境创设的策略探究[J].读写算,2020(3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