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青松
广东省梅州市五华县转水镇新民小学514000
摘要:新课改越来越强调小学德育工作的重要性,事实上,和知识技能的传输相比,品德教育一直处于小学教育的弱项,特别是在小学高年级这个阶段,正是一个人观念意识的形成期,同时学生面临着小升初这个转折点。德育工作关系到一个人未来的发展,为社会持续输送德才兼备的人才提供保障,根据目前的教育情况来看,小学德育工作依然存在很大漏洞,具体表现为方法不够灵活,德育方式未能完全符合这一阶段青少年的心理发展规律,而沟通技术是教师的必备技能,本文联系理论基础基于实例,探究如何用沟通艺术优化小学高年级德育教育。
关键词:沟通艺术;小学高年级;德育教育
引言:
小学生正处于认知理论阶段中的具体运算阶段,比起理论的传输,学生更倾向于直观感性的认知,大部分教师用单纯讲解道理的方式进行德育,这种方式虽然可以达到一定的德育效果,但是由于教师的沟通方式欠佳,可能无法让大部分学生真正认识到应该怎样做有道德的人,枯燥的言语表达也会让部分学生产生反感。德育教育不是纸上谈兵,所以也更应该引入合适的沟通方式,掌握一定的沟通技巧,用学生更容易理解的方式去阐述观点,学生对生动活泼的语言接受程度更高,这样的德育教育将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一、小学德育中出现的问题
在德育教育中,出现次数最多的形式莫过于口头教育,比如口头表扬,在学生做好事之后简单地表扬几句,口头的赞美可以对学生产生短时间的激励作用,对于一些很少接受过表扬的学生而言激励作用更大,但是有时口头上的鼓励也有可能让学生对自己产生过高的评价,从而造成沾沾自喜的一些情绪。这就涉及到激励的强度问题,这种沟通模式忽视了学生对于情感认同的需要,特别是非正式的对话有时并不能起到很好的沟通效果。但是教师此时已经认为完成了应进行的德育教育,没有关注学生对于谈话的体验,高强度的表扬包括反复激励很容易引发学生骄傲的心理,特别是对于这个年龄段的学生,他们心理起伏更大,容易产生落差感。同样,在对犯了错误的学生进行教育时,教师如果没有遵循“对事不对人”的原则,而是单方面地指责学生,学生不仅会失去对教师的信任,也不会对之前的行为有所改正,有些学生从小养尊处优,家长更为溺爱,在过于激烈的言辞之下可能会做出极端的举动,有些学生甚至会走向另外一个极端,所以在表扬和批评的德育工作上,这是德育教育中比较严重的问题[1]。
另外,有些班主任在德育教育中没有推己及人,完全以成人的思想观念为基础来进行决策,比如从直接以审视者的口吻和学生进行沟通,沟通应该是帮助学生和教师之间拉近距离的,而不应该成为学生和教师之间的屏障。如果教师在沟通中无法设身处地地为学生考虑,让德育的效果大大降低,也会让师生关系恶化,因为儿童和成人的思想观点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而教师缺乏和学生之间的有效沟通或者不知道学生想要什么,出发点错误,让沟通本身变成为一种无意义的行为。教师在谈话中加入过多自己的主观观点是不合适的,教师应该成为沟通的引导者,沟通者,部分小学德育教师本身的教学经验就不足,未能在沟通中利用一些话术帮助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然而需要通过何种方式来进行引导,仅仅依靠询问是完全不够的,或者说效果不佳。在德育中沟通应该是非常贴近生活的,并且是学生能快速理解的,但是很多教师忽略了这一点,在沟通中大量加入一些枯燥的大道理,大量使用“你应该怎样做”的类似句型,本来就非常单调的对话变得更加干瘪,直接导致了德育缺乏创新性和趣味性。随之带来的是学生的消极应对,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同时也启发着教师需要寻找更适合的素材来作为沟通的支点。
不仅如此,教师也有可能在沟通中不经意间进行区别对待,对于成绩优秀或是喜欢的学生沟通的方式比较温柔,但是对于一部分经常犯错的学生态度会出现一定程度的反差。这种德育方式不仅大大伤害学生的自尊心,也会让一部分学生产生自己有特殊待遇这种想法,让德育工作适得其反。
二、如何用沟通艺术优化小学高年级德育教育
(一)让沟通的过程变得饱满
德育的作用是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所以在沟通中教师应该谈论得更加具体,激励的作用是为了让学生获得成就感,认识到什么是对的,从而坚持做有道德,品行高尚的人,并不断提升自己,所以沟通中一定要避免空话和大话,直击重点更具体,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来自内心的认可,赞美只是一种形式,教师要让整个过程更饱满起来[2]。
例如在表扬学生的对话中,为了达到激励的本质作用,不是从大的方面去赞美学生的某些品质,而是具化到学生具体的行为,带来了哪些积极的影响,在一些小细节上也可以及时给予学生适当的表扬。对于学生无意识的行为,要及时进行一对一的谈话并给予纠正,在一些比较严重的问题上要进行具体的处罚,让学生能立即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改正。对于表现好的同学不要吝啬表扬和赞美,对于违反规定的同学视情况在沟通时用循循善诱的方式进行教导帮助在班级里形成良好的风气,敦促每个学生端正自己的态度,让沟通的过程变得饱满。
(二)丰富沟通的方式
大部分教师的沟通方式仅仅局限于一对一的谈话,其实教师在沟通方式上也要适当进行变换和创新,总是重复一种交谈模式有可能让学生在精神上产生疲惫感,长期以往,部分学生不愿意主动与教师进行交流,沟通效果也大打折扣。事实上根据沟通的目的不同,教师可以相应地采取不同的沟通方式,从其他教师或是网络上也可以获取一些有用的建议,根据这些建议加上自己的思考,可以创造出很多更有创新性的沟通模式。
比如教师可以采取小组谈话的沟通形式,邀请3到5个同学就同一个问题进行交流,在这个过程中,有同龄人的加入会让学生更容易说出自己的想法,教师也可以这个机会对学生进行引导,用其他同学的案例会更加有说服力,具体的交流内容可以有让同学来夸一夸自己心目中的“道德之星”,被同龄人表扬会让学生更有荣誉感,同时也是激励方法的一种创新。另外在交流的方式也不仅仅只局限于言语,眼神和表情也是很好的媒介,一个赞赏的眼神或是一个认可的微笑都是对学生正面的心理暗示,让学生放低心理防线,推动沟通的进行。
(三)让沟通更加个性化
针对每个学生性格特点,教师可以采用个性化沟通方法,不同性格的学生对于奖励和批评的接受度不一样,所以教师要根据每个人的情况适当调整,秉持着“对事不对人”的原则,让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最好的沟通体验,这才是德育的真正内涵。
比如有些学生对于故事的兴趣更高,教师就可以选择故事作为沟通的导入,比起单调枯燥的解说,小学生更倾向于内容丰富多彩的故事,在选择故事内容时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喜好,挑选情节相对有趣的,内容富含哲理,可以和德育内容紧密结合的,能帮助学生养成良好道德习惯,加深学生对谈话的印象。另外,故事可以创造更多情感,不同故事能表现出不同的情景,学生在故事中结合自己的真实经历容易产生情感共鸣,这样的沟通才是最优效果的[3]。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沟通在德育教育中发挥着不容小觑的作用,教师应该把每一次和学生的交流都当作是心灵的沟通,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建立正确的道德观和价值观,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也要在沟通中理解学生,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设身处地为学生解决问题,做到以德服人。
参考资料:
[1] 杨基兰. 小学班主任完善德育教育质量的有效策略[J]. 读天下(综合), 2020, 000(008):P.1-1.
[2] 陈婉冰. 心理沟通与德育教育的关系及落实策略[J]. 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 2020, 000(003):219.
[3] 张萍. 生活化的交流和沟通 营造亲和的育人环境——浅论创新德育工作方法[J].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09(01):159-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