携德之手 与文同行——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的对策解析

发表时间:2021/8/2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3月9期(下)   作者:赵鹏军
[导读] 小学语文是学生们在刚刚步入小学大门时就需要学习的基础科目,教师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时,不能只关注学生是否掌握了基础知识和能力,
        赵鹏军
        山西省长治市平顺县阳高乡中心校
        摘要:小学语文是学生们在刚刚步入小学大门时就需要学习的基础科目,教师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时,不能只关注学生是否掌握了基础知识和能力,还需要注重学生是否能从教学内容中获取我国的精神传承,这关乎着学生在未来发展中能否成为一名社会所需的人才。本文浅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的对策。
        关键字:小学语文;德育;教学方式
        前言:新课程标准已经成为了当代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要求,其中明确说明了德育对于学生成长的意义。因而,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当贯彻新课标的理念,将德育渗透在日常教学中,从而让学生的思想意识能够处于社会公认的道德标准纸上,丰富学生的内在涵养,让其能够有一个充满希望的未来。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存在的问题
        1.教学理念问题
        在当前多数小学的语文课程教学中,教师都更为注重学生的文化知识水平和学生的成绩是否能够达到优秀,而对于学生的思想道德成长,教师的关注往往力度不足。这部分教师认为学生的思想道德的成长应当有思想品德的教师负责,自己只是针对学生语言能力的提升和语文成绩的提高教学。长久以来,教师的思想中并不认为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是一件可值得关注的事情,并且课堂教学时间业限制了教师进行德育教育,因此,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教育渗透程度还没有达到理想的状态。
        2.教学意识问题
        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的影响下,德育教育虽然被国家和社会提倡,但是教师的教学理念问题促使教师在教学中没有注重在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或者说即便是教师进行了德育教育也没有过多关注学生对自己所讲述的内容是否理解。在这种情况下,我国小学生很少会主动吸收教材中的德育内容。
        3.教学方式问题
        小学教师之于学生而言影响非常深远,很多小学生在成年过后依旧可以记忆教师对自己的教导。但是当前一部分小学在选择教师时只关注教师的专业水平,对教师的个人素养没有过多关注,在这种情况下,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时常会表现出个人行为不规范的现象。另外教师将德育渗透在教学中的方式也有问题,一般以口授法直接告诉学生哪些行为是不对的,这种方式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方式并不好。
        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理念的政策
        1.通过介绍课文时代背景进行德育渗透
        一般小学语文的教学中,教师在讲解课文之前都会进行写作背景的介绍,通过介绍作者所处的年代和写作背景,学生可以清晰感知到作者写作课文时的内心,对作者的写作思路有一个大致的了解。教师可以在向学生介绍写作背景时进行德育渗透,既可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以让学生在感同身受中提醒自己守德的重要性。
        本人在《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课的教学中,通过为学生们介绍写作背景进行了德育渗透。《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写作背景是周总理亲眼目睹了外国人大肆欺凌我国国人的景象,但是由于当时政府的软弱无能,我国国人敢怒而不敢言,于是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在介绍完写作背景后,我告诉学生们:“你们的生活来之不易,是很多革命先辈献出生命换来的,你们必须要珍惜自己的生活。

我们的国家已经如周总理所愿在世界崛起,祖国的未来建设还需要你们的努力,你们要努力读书向革命先辈学习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努力奋斗的毅力。”在我介绍写作背景的过程中,学生们都在讶异我国曾经有如此风雨飘摇的时候,也感受到了他们现在的生活有多么幸福。通过写作背景和他们现在生活的强烈对比,他们充分感受到了写作背景中蕴含的德育理念。
        大部分小学语文课文的写作背景中都蕴含着德育理念,关键在于教师是否有意识将其寻找出,通过写作背景渗透德育理念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欲望,让学生对课文有学习兴趣和更深入的认识。
        2.通过角色扮演进行德育渗透
        小学生的年纪促使他们不愿意在课堂上安安静静的上课,反而更喜欢可以进行大量运动的体育课。语文课比较不受小学生的喜爱,因为语文课堂上需要学生朗诵课文,多遍阅读课文以及需要不断记忆生字词等,语文课堂不能满足小学生好动的性格。小学生对学习语文没有兴趣,自然也不会受教师的教导。教师可以通过角色扮演满足学生在课堂上想要多动的欲望,将德育融入到角色扮演中,学生在情境中形成道德素养。
        本人在《钓鱼的启示》一课的教学中,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深入理解课文,并且感受课文标题中“启示”的含义。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我抓住了课文中一句话:“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具体讲解。学生们对我的教导理解的不是很深刻,然后我将教室的灯光关闭,窗帘也拉上,并且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了树林的声音,为学生创建了和课文中的情境相似的情境,我随机叫起两名学生分别扮演“我”和父亲,在表演过程中,学生的情绪沉浸在情境中,观看表演的学生也被同学的表演所吸引。在表演完成后,我让观看表演的学生点评表演,学生们都发表了自己的意见,对父亲让“我”放生鲈鱼的行为有了更深的认知,知道即便是有再大的诱惑也应当谨守道德底线的道理。
        情景表演可以有效提升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学生在表演过程中也可以感受到作者的思想,从而体悟作者的道德观念。
        3.批注式阅读进行德育渗透
        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小学语文教师将德育内容渗透在教学中可以通过让学生阅读课文来实现。但是前文已经提到简单的多遍阅读会让学生们逐渐对学习语文丧失兴趣,反而不利于学生学习语文知识。教师可以选择批注式阅读,让学生们在课堂上仅阅读一遍课文就能够达到理解课文的效果。
        本人在《慈母情深》一课的教学中,要求学生以批注式阅读方式阅读课文。这篇课文非常简短,但是字里行间都叙述着我与妈妈之间的浓浓亲情。我让学生在阅读课文时,用笔将自己不认识的生字词圈出来,然后在阅读每一个段落时将自己的感想写出来,在写感悟的过程中,学生感知到了母亲对“我”的爱意和“我”给母亲买水果罐头的孝顺之情。
        批注式阅读可以加强学生阅读课文的效果,学生通过多次阅读课文并批注可以深入理解课文,感受课文中描绘的情感,并且理解课文中蕴含的德育理念。
        结语:小学语文教师应当意识到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是每一个任课教师的责任,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渗透德育首先要求教师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然后在教学的每一个环节挖掘出可进行德育教育的内容,以多种方式让学生对德育内容产生深刻记忆。
        参考文献:
        [1]张军萍.试探小学语文教学与德育的融合路径[J].家长,2021(14)
        [2]倪秀娟.小学语文德育渗透的方法与实践途径分析[J].小学生(中旬刊),2021(0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