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课改下小学数学教学方法的创新

发表时间:2021/8/2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3月9期(下)   作者:陆庆军
[导读] 小学阶段是学生开启智力和培养思维习惯的重要时期。在此阶段,如果小学数学教师仍然坚持以往的教学习惯和方法,
       陆庆军
        广西靖西市龙临镇中心小学  533816
        摘要:小学阶段是学生开启智力和培养思维习惯的重要时期。在此阶段,如果小学数学教师仍然坚持以往的教学习惯和方法,就会导致学生的思维僵化,无法实现提升学生数学学习能力的目标。在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下,数学教师应将课堂主动权交还给学生,鼓励学生在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中积极思考,并为学生提供一定的创造和探索的自由空间,让学生能够更深入地参与数学课堂教学活动。基于此,本文对新课改下小学数学教学方法的创新进行探讨,以供相关从业人员参考。
        关键词:新课改;小学数学;教学方法;创新
        引言
传统的教学方式不能调动小学生的探索兴趣与探究能力,限制小学生对课程知识进行深度探索的兴趣,也不能保障课堂教学的趣味性与实效性。而新课标对课堂教学提出更高层面的教学需求,要求学科教师应该革新陈旧的教学理念与能力培养目标,重视立足实际情况开展多样化的教学探索,强化学生们对课程知识进行实践运用的综合能力。
        一、小学数学教学现状
(一)教学方法单一
现阶段,一般的小学课堂教学中,大多还是采用以往的教学方式,以老师主讲为主,学生对知识的接受也比较被动,老师讲完本节课的内容,就安排同学们进行作业练习,之后是批改作业,讲解错题等。老师对这一套教学方式十分熟悉,而且学生们也能适应,所以老师有时并不愿意进行教学方法的创新。进行教学创新还需要考虑老师对教材的理解程度,老师对教学创新有那些独特的思维,学生是否能接受这一新的教学方式,教学方式是否是高效的等多种因素,并且实施后的效果也是难以预测的。
(二)忽视学生间的个性差异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最大的难题就是学生缺乏一定的数学基础。由于学生存在一定的个体差异性,因此接受能力也存在一定的差异。这就充分说明,教师要根据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性更加灵活地选择教学模式。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处于成长发展的初始阶段,对数学课程没有完整的认识,容易将数数和算术当作数学,意识不到数学教学是对自身思考能力的培养。尤其是在当前的小学数学教学阶段,由于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层次不一,教师很难对学生具体的学习情况进行及时、准确的掌握,也就不能够有效地给学生提供富有针对性的策略来解决他们在日常数学学习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从而制约创新教学的方法手段。
二、新课改下小学数学教学方法的创新策略
(一)引导学生做好课前预习
课前预习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两点:一、新型的数学教学方法需要以课前预习为基础;二、新型的教学方法也可以体现在新型课前预习当中。在传统教学方法中,很多小学生对预习并不重视,他们不懂怎样预习,因此也不会主动预习。

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在新型教学方法中教师应该做好引导的工作,比如在一天结束后,为学生提出几个问题,引导学生通过预习找到问题的答案;或者要求学生通过预习提出有价值的问题,看看第二天谁提出的问题最有深度,能难倒更多的同学。长此以往,通过课前预习学生不知不觉就掌握了自学的基本能力,同时在思考及提出问题的过程中,也具备了自主思考能力,达成了实现创新教学的第一步,为实现创新的教学方法策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开展多种类型的游戏教学
在对小学生开展“四则运算”课堂教学时,数学教师应该在班级学生掌握基本理论知识以后实施游戏活动,通过趣味游戏比赛的方式提高学生们对课程知识的认知程度。基于小学生体现出的认知能力与学习需求,数学教师需要在大屏幕上展示几组四组运算的题目,让学生们在规定时间内进行运算比赛,看哪些学生可以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运算题目。数学教师应该分析小学生在运算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结合班级学生的运算情况开展针对性的课堂教学,引导学生们梳理所学的课程知识并构建完整的知识结构。通过实施这样的课堂教学与能力培养,数学教师能引导小学生对课程知识进行多个层面的探索,强化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三)培养学生自主思考的能力
小学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应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扮演好指导者和领路人的角色,创新教学方法。由于学习基础、学习能力、学习习惯及自身家庭生活环境不同,学生也会呈现出个性化解题思维,教师应对此给予尊重和鼓励,并鼓励学生进行交流,使其在思维碰撞的过程中迸发出创新的火花,从而开阔学生的学习视野,提升其自主思考能力。例如,在讲解“四则运算”的内容时,教师可以事先布置预习任务,让学生提前了解四则运算的具体计算方法,再通过正式教学前的针对性引导,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使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解题方法,从而达到预期目标。
(四)引导学生动手操作
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注重以直观形象作为切入点,通过让学生看、听以及实践操作,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使其获得多元化的感性认识,促进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以及思维的发展。比如,从现有的火柴摆动图案中移动一根或几根,使之改变原有的形状,从而使另一种数学模式成立;从有一面靠墙的菜地中围栅栏,求所需材料长度或菜地面积;辨别长方形、正方形、四边形、三角形和圆形等,并学会计算其面积和周长等,这一系列数学问题的解答,都需要教师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去进行有效的操作和观察。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还可以充分发挥家长的教育责任和义务,让家长在日常的生活过程中积极有效地引导学生去观察身边与数学知识相关的事物,从而不断地去进行尝试操作,以此来验证自己在数学教材中所学习知识的实用性、有效性和真实性。
结束语
数学教师应该在新课标的指导下革新陈旧的教学理念与能力培养目标,重视立足实际情况实施多样化的课堂教学以打造更高层面的探究平台,这样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本文认为数学教师需要立足导学案,调动小学生的学习意识,搜集生活资源开展生活化的课堂教学,也应该立足信息技术的运用,讲解重、难点知识。这样可以在新课标的指导下改革陈旧的教学理念,保障课堂教学的质量。
参考文献
[1]王金明.基于新课改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创新策略分析[J].考试周刊,2020(A2):77-78.
[2]高莹.新课改下小学数学教学方面的创新策略探究[J].考试周刊,2020(94):65-66.
[3]蒋园园.试论新课改下小学数学的创新教学策略[J].读写算,2020(32):5+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