胥超
山东省济南市济阳区崔寨街道办事处中心小学 251401
摘要:在新课改深入实施中,多元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增加,比如强调学生主体性的发挥,情景教学法、自主教学法的应用等,这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当前的教学理念,也相应提升了教学质量。但新课改下的小学数学计算教学并不完善,还存在教学方法固化、缺乏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学生实践应用能力薄弱等问题,这制约了小学数学教学的进步,同时也无法让学生拥有良好的计算素养。
关键词:新课改;小学数学;计算教学
引言
计算能力作为学生必备能力之一,在计算使用范围逐渐扩大的背景下,学生计算能力培养的重要性日渐突出。在小学阶段,计算教学作为数学基础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是学生计算能力与计算习惯培养的重要阶段,但是,在实际的计算能力培养过程中由于受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等因素的影响,存在学生接受度与兴趣度偏低等方面的问题。对此,本文将从三个方面对小学数学计算能力的培养进行分析,旨在通过明晰重要性的方式,提升数学教师的重视程度,再立足于计算能力培养的所存问题对优化对策进行分析,以促进小学数学计算能力培养教学质量的提高。
一、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意义
计算教学是巩固学生数学基础知识,构建完整数学知识体系的环节,良好的计算能力可以充分体现学生的数学综合素养。素质教育的根本目标是推动学生全面发展,计算教学则承担着一部分的任务,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逻辑思维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均衡发展。另外,数学计算过程包括了简单和复杂的验证过程,学生实际参与中则可以锻炼独立思考和自主运算的能力,以此来构建缜密、科学的计算态度,以帮助个人提升数学综合能力。而且就实际生活来看,计算也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在小学数学中实施计算教学,学生可以掌握丰富的运算规律,加之辅助多样的练习后,知识由此可以内化为自己的能力,转变为实践技能,从而帮助学生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所以综合而言,小学数学计算教学有着深远的应用价值。
二、新课改下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性策略
2.1激活学生的计算意识
计算是贯穿小学数学教学始终的,从10以内的加减法,到100以内的加减法,再到加、减、乘、除的混合计算等技能,虽然看起来简单,但是在小学中高年级的教学中,我发现学生计算的意识并不高。原因可能有两方面,首先是计算的普遍存在让学生对计算习以为常,觉得脱口就能说出答案,没必要时时动笔计算,总结计算规律,有轻视、马虎的习惯。其次,学生对计算没有兴趣,能蒙就蒙,不管对错,导致在中高年级的计算中,好多学生还不能快速计算,准确率更是堪忧。
其实,在教学中笔者发现,计算虽然有一定的科学性,但也有熟能生巧的过程,只要学生脑子里始终有动手算一算或者动脑算一算的意识,不要随手写出答案,久而久之,学生不但会有自己的计算方法,还能保证计算的速度与准确率。所以,作为中高年级的小学数学老师,在数学计算教学中,一定要激活学生的计算意识,要让他们看到计算题就能快速运转脑子,把各种适宜的算理运用在计算题上。比如,531÷9-7×6,像这样的混合运算,学生一看就思考先算什么,后算什么,再结合自己的运算经验,快速计算。只要在平时的教学中能激活学生的计算意识,他们就会有意识地进行计算,获得举一反三的计算能力。
2.2培养计算习惯
首先就是认真书写,在进行计算的过程中教师需要让学生认知到规范书写的重要性,包括规范书写数字、符号,尤其是计算竖式。在列竖式进行计算时,很多学生都会因为竖式对仗不工整而出现错位加减的现象,从而导致计算错误。而为了让学生养成认真书写的习惯,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时刻提醒、督促学生,或者可以制定奖励机制来鼓励学生认真书写。其次就是认真审题,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于一些计算规则的教学要强化学生理解记忆,如在两级混合运算中需要先算乘除再算加减,而在有括号的运算中需要先算括号里面的再算括号外面的。只有充分强化学生理解这些基本的运算规则,学生在看到题目的时候才不会盲目地下笔。最后就是认真检查,在日常的计算教学中,教师需要以身作则,每算完一个式子都检查一遍,以此来影响学生,让学生在自主计算的过程中也养成检查的良好习惯。除了以上几点之外,教师还需要引导、鼓励学生养成整理错题集的习惯,让学生将自己在计算学习过程中经常出错的一些习题记录下来,并详细记录该类计算题的注意事项和方法。如此,教师通过多方面引导来帮助学生养成良好计算习惯,能够显著提升学生计算能力。
2.3重视实践教学
在小学阶段,学生具有活泼好动、好奇心强等方面的特点,因此实践性教学课堂对学生的吸引力更高。同时,借助实践活动还能有效促进学生计算能力的提高。对此,在实际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格外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活动方式的选择。在传统的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更多采用单一化习题练习的方式进行实践教学,使得学生的实际学习需求具有较大的偏差,当问题难度偏大时,极易让学生产生消极情绪。针对学生面临的问题,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小组活动、竞赛活动的方式,提升学生的实践兴趣。二是实践准备。在实践活动开始前,教师应当对活动的主题、活动目标以及活动时间等方面进行确定,为实践活动提供方向与基础性保障。同时,在实践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应当对学生进行适当的指导,尽可能保障每位学生都参与到实践活动之中,促进学生计算能力的整体性提升。
结束语
计算能力不仅是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更关系着小学生的日常学习行为和学习能力的提升。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学生的计算问题并采取应对措施予以提升,实现学生计算能力的增强和学习能力的全面进步。
参考文献
[1]闵士强.浅析新课改下小学数学计算教学方法[J].小学教学研究,2020(27):61-63.
[2]吴丽霞.新课改下小学数学计算教学探析[J].读写算,2020(18):2.
[3]王粤笑.基于新课改的小学数学计算教学探究[J].新智慧,2020(0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