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彩红
宾阳县黎塘镇第一完全小学 530409
摘要:这些年国家制定了新课改教学政策,要求教师在小学作文教学中,既要带领学生掌握写作技巧,还要将将作文教学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因此,教师在小学作文教学中,可以根据学生的写作基础,积极创新以往的教学方式,采用适合他们的写作方式进行引导,促使学生在写作训练中,有序提升自身的写作水平。本文主要对小学作文教学的实践与思考进行浅析。
关键词:小学作文;教学实践;思考
引言:在国家颁布了新课改的教学环境下,教师在小学作文教学中,应积极改进过去的讲课模式,结合学生的作文写作水平设计适合学生的教学方式,促使学生能够将作文学习放到现实生活中进行探索,调动学生的写作兴趣,促使全体学生在写作训练的过程中,都能充分提高自身的写作能力,增强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一、利用课堂实践积累生活素材
写作素材是学生开展写作的前提,充足的写作素材可以使得学生的作文内容变得丰富多彩,提升文章的可读性。然而对于小学时期的学生来说,他们的活动范围较为狭窄,基本上是以家庭和校园为主,再加上学生缺乏良好的观察能力,导致学生的生活素材较为匮乏。因此,教师进行小学作文教学时,可以利用课堂实践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积累生活素材。例如,在“这儿真美”中,教师可以按照学生学号将其划分成多个小组,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校园环境进行观察,要求学生在观察中将观察到的景物记录下来。因为学生的观察能力较差,教师可以在学生观察中给学生适当讲解观察技巧,比如在讲到校园花草树木时,可以通过以大见小的方式,让学生将花草树木的生长情况用比喻或者拟人的方式进行描述。当学生观察结束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在操场进行集合,让学生将自己观察到的校园素材进行分享,这样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分享的内容,分析他们在哪些方面还存在观察不到位的情况,并结合这节课写作任务进行补充和完善,促使学生在今后日常生活和学习中,能够缜密观察生活中的事物,积累丰富的生活素材,为写作训练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采用生活化提问方式调动学生写作兴趣
虽然小学阶段的写作要求较低,只要学生在写作中能够围绕题目展开描述,文章逻辑通顺、没有错别字即可。
但是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他们是在三年级刚开始接触作文,并且作文字数要求较高,导致学生在写作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不知道该如何写的情况,不能准确把握写作脉络,容易产生记流水账的现象,降低了学生的写作质量,从而对学生的写作积极性造成不利影响。因此,为了调动学生的写作兴趣,教师在小学作文教学中,可以采用生活化提问方式引导学生,促使学生在解决问题中明确写作方向,培养学生的写作积极性。例如,在“我们眼中的缤纷世界”中,教师可以询问学生生活中都有哪些美好的事物?这些事件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当教师将问题内容拟定好之后,可以将学生分成不同阵营,每个阵营6~8学生即可,让学生以合作学习的方式完成教师布置的写作问题。当学生交流结束之后,教师可以让不同阵营推荐一名代表进行回答,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给学生讲解这个题目的写作思路,开拓学生的写作思维,促使学生在后面写作训练中能够以严谨的思维应用现实生活中的事物,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
三、借助生活话题辩论引导学生
以往教师在小学作文教学中,很少给学生留下自由学习的机会,导致学生在作文学习中,习惯按照教师讲解的作文内容进行学习,没有深入探索生活事件的意识,导致他们在写作中经常会出现无话可写的情况,降低了作文质量。因此,为了锻炼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促使学生在写作中学会利用生活事件表达自身的思想观点,教师可以在小学作文的课堂上,给学生分享一个新近发生的社会热点事件,让学生结合该事件进行辩论。例如,在“身边哪些有特点的人”中,教师可以随机选取生活热点话题,让学生在辩论中剖析主人公的特点,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提升他们的写作素养。为了确保课堂辩论顺利进行,教师可以将全体学生分成六支队伍,正反方分别是三支队伍,让学生以队伍的形式开展辩论。因为每个班级都有性格内敛的学生,他们在辩论的中不能将自身的内心想法进行充分表达,教师可以在学生辩论的过程中进行适当引导,缓解学生的心理压力,让学生将自身的观点充分表达出来。当辩论结束之后,教师可以让不同队伍的同学相互点评其它队伍的表现,在学生点评完毕时,教师可以针对他们的辩论表现情况进行打分,最后及时对那些综合排名较高的学生进行鼓励,在鼓励中将他们的长处在班级上进行分享,从整体上提高全体学生的分析能力,增强学生的写作素养。
结束语:综上所述,教师在小学作文教学中,应积极将作文教学与生活融合起来,根据学生的现实情况设计引导方式,利用课堂实践积累生活素材,采用生活化提问方式调动学生写作兴趣,借助生活话题辩论引导学生,促使学生在多样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提升自身的写作能力。
参考文献:
[1]丁琳.新课标下小学语文作文教学非常态模式初探[J].教育战线,2020(01):148-150.
[2]陈俊江.新课标下小学语文作文教学的思考[J].写作教学,2019(03):87-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