冉茂江
贵州省德江县第三小学
【摘 要】以新课程标为指南,通过深化学习领会来构建新教学理念,以转变教育教学强化学生学习主体地位,注重以读促学等为教学改革抓手,探寻打开减轻教师工作负荷,实现学生学习减负,达成解决小学低年级数学“解决问题”难的金钥匙。
【关键词】学习领会 转变方式 提升理解
2002年,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在中小学启动、推进、实施,至今已走过了近二十个春秋。回首课程改革的二十年风雨兼程,无论在教学理念、教学方式、教学手段,还是在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课堂构建等方面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转变。但由于受到经济水平、自然条件、地理区域的影响,课程改革在偏远地区未能达到预期效果。特别是在贵州、云南、西藏等西部交通、网络技术欠发达的边远地区中小学,还有很多教师对如何提高小学低年级学生理解分析数学问题能力的教学心存疑惑,常常因为学生不会分析、解决问题丢分而怨声载道。针对小学低年级学生理解、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薄弱的普遍现象,我们在近年来的课堂教学中进行一些策略研究,开展课改尝试,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成效,现就其做法在此梳理出来与同仁共勉。
一、学习领会要义,树立教学理念
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建立真正体现与新课程相适应的教育理念,才能对教学实践起着指导和统率的作用。因此,我们把深入学习新的教学大纲、教育观念作为首要任务,认真研读课程标准,深入领会精神实质,潜心钻研教材,全面分析学生身心特征和思维方式。比如《标准》中用了“了解(认识)、理解、掌握、运用”等认知目标动词表述目标技能的不同水平。又如“基本概念”《标准》中用了“经历(感受)、体验(体会)探索”等认知过程动词表述学习活动目标的不同程度。根据这些要求,我们积极开展各种教研活动,在教学中遵循小学低年级学生的心理认知特点,采用形象直观的教具、设置充满体验的场景帮助学生理解数学问题、解决问题。在这种新的教育观念的学习指引下,我们使近年来的教学有了质的飞跃。
二、转变教育方式,突出学生主体
在以往的教学实践中,由于受到应试教育思想的禁锢,我们的小学低年级数学课堂教学一味的为解决问题而解决问题绞尽脑汁,即所谓的只注重结果,这样不仅没有遵循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了解知识技能水平,而且使我们的素质教育发展举步维艰。
根据对新课程标准学习,结合对我国著名的文学家、教育家韩愈说;“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深入感悟,我们注重从培养学生的“两基”到“四基”,关注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方法的训练、经验的总结,让学生主宰课堂,成为学习的主体;同时,关注学生“四能”(发观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养成,以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能力。如人教版小学一年级“10以内的加减法”板块时,首先,以贴近学生生活实物和教具增进他们对1、2、3…抽象数字的直观认识,第二,通过变化摆放图形让学生理解“加减法”的知识点,最后,引导学生在运用中掌握探索。这样不仅有力地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知识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而且使教育教学质量才能迈上台阶。美国著名学者布鲁巴克曾精辟地指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就是我们开展新课程教学改革,突出学生学习主体的一把金钥匙。
三、重视以读促学,提升理解能力
众所周知,大家都有一个共同点认知,小学低年级学段(一二三年级)学习的最大障碍是学生不认识字。学生由于识字量小、识字面窄导致不能读题、不会读题,更无法理解题目意思,而我们数学学科的这种阅读、理解、分析困难现象尤为突出。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与反思中我深刻体会到,阅读能力的高度决定学生理解能力的深度,学生阅读能力的强弱是能否正确地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因此,提高学生阅读能力是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针对这一普遍性问题,我们采取以读促学、读中明理教改探索。
首先培养阅读兴趣,利用多渠道、多途径指导学生阅读一些简单的句子,让学生说一说想到了什么,引导学生理解,不断进行练习,进而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其次,师生共同阅读,每天晨读课上,老师带领学生大声朗读课文,增加学生识字量,拓展学生阅读面;最后,在教学中,对于一些关键词、重点句子,要求学生反复阅读。比如指导学生细致阅读、认真分析、自我表述数学概念、公式以及题目中的关键字、关键词等来理解其含义。这样即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同时也巩固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几年来,我们根据新课程标准要求,结合西部偏远学生实践,在教学实践与探索中,不断深化学习领会,构建新教学理念,转变教育教学方式,强化学生学习主体地位,注重以读促学,提升学生理解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有效的提高和拓展。同时,通过这样的教学改革探索,既减轻了教师工作量,又为学生实现了学习减负,更为解决小学低年级数学“解决问题”难找到了一个新的突破点。
参考文献:
[1]《走进新课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 2002年
[2]《有效教学的理念与实践》天津教育出版社 陈大伟 201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