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布里亚森·萨塔尔
新疆疏附县第四中学,新疆 喀什 844100
摘要: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华文化认同感,民族团结教育,各民族交流交往交融,爱国主义精神,伟大祖国和共产党的认同,坚持党的领导。中华民族共同体是我国各族人民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的政治上团结统一、文化上兼容并蓄、经济上相互依存、情感上相互亲近、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民族共同体。中华民族共同体是建立在共同历史条件、共同价值追求、共同物质基础、共同身份认同、共有精神家园基础上的命运共同体。
关键词:中学;文化认同;民族意识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的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强调、要深刻认识到中华民族是一个命运共同体、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习近平在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强调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不断巩固各民族大团结。我们必须认识到,做好新时代民族工作、要牢牢把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主线、不断增进各民族成员对中华民族这一共有身份的认同、多谋长远之策、多行固本之举、把强化各民族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认同感作为一项根本性、战略性任务抓紧抓好。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在谈到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过程时、费孝通指出:“在相当早的时期,距今三千年前,在黄河中游出现了一个由若干民族集团汇集和逐步融合的核心,被称为华夏”。自秦朝建立首个统一王朝后,大一统观念的形成、秦国“书同文、车同轨、量同衡、行同伦”改革是一个重要背景。秦统一六国后,以秦国文字为标准推进文字统一为大一统格局提供了文化支撑。一以贯之的汉字系统、为中华文化代代传承创造了稳定性条件、也是生成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载体。
(一)增强中华文化认同感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长远和根本的是增强文化认同,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一是应当大力挖掘、整理、宣传自古以来中国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事实,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的学习和领悟,比如可以学习一些中华文化融合的历史知识,感受中华民族的大统一历史发展脉络。二是加强对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培养,学习应积极发挥特长教师的能力,努力弘扬和传播优秀文化,比如书法,舞狮,京剧等中华文化精髓兴趣爱好的培养,让学生深深的从骨子里喜欢和认可我们共有的中华传统文化。
(二)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
学校里应通过各种途径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引导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增强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使各族群众充分认识到只有把自己的命运同中华民族的命运紧紧连接在一起才能拥有更加光明的前途。
一是耳濡目染宣传提高全校师生整体素质,学校通过“国旗下讲话”、“红领巾广播站”、“宣传栏” 、班班通等多种方式加强民族知识、民族政策、民族法律的宣传教育。二是对“民族团结”教育在教学中进行渗透式学习、要求全校定期召开“民族团结”等主题的班队会;每个月开展一次“民族团结”、“多民族融合发展”等主题宣讲教育。三是开展民族团结“八个一”活动、“民族团结”主题讲故事比赛、“民族团结”主题手抄报绘画比赛、“民族团结”主题诗歌朗诵比赛等,牢固树立“三个离不开”思想、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基础。
(三)大力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有一个由自在到自觉的发展过程,其中教育发挥着重要作用。一是更要对照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见》的要求,找出教学教育工作中的差距和短板,研究并探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新路径,推动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不断创新和深化。二是要在现有的学生活动载体基础上构建互嵌式学习与生活环境,开展和培养各民族教师交往交流融洽的工作环境、大力营造中华民族一家亲的校园氛围;三是要配强思政课程教师,加强对中国传统文化概论、中国历史等课程的讲解;四要加强本地红色文化和民族文化融合的学习。
五是要牢牢把握舆论主动权和活语权,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手段,积极推进“QQ、微信+民族团结”行动、让QQ、微信成为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最大增量。
(四)不断增强师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
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的根脉。要深刻认识到中华文化是各民族文化交汇融合形成的,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宝贵精神财富。
一是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推动各民族文化的传承保护和创新交融、构建各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二是要大力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学校教育、道德建设、和学习工作生活。
(五)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教育
一是学校要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丰富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的形式,深化内涵,总结推广成功经验。二是要全面加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不断提高各族群众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引导各族群众牢固树立国家意识、公民意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六)深刻了解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情况
发展是解决各种问题的总钥匙。应聚焦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统筹谋划、分类施策、精准发力、缩小差距、补齐短板,着力解决好各族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生产生活,教育教学问题,让各族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七)在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中增进中华凝聚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爱国主义精神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心中,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维系着华夏大地上各个民族的团结统一,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为祖国发展繁荣而不懈奋斗”。爱国主义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是把中华民族坚强团结在一起的强大精神力量。。
我校需要做的是:一是必须把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加强爱国主义教育作为重要内容。不断挖掘和大力弘扬各民族爱国主义传统和精神,加强各族人民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中。二是持续深化正确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教育、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纳入教育各层次。三是深入开展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引导各族群众自觉以民族大义为念,以中华民族共同体为重,自觉维护民族团结,促进祖国发展繁荣。四是要重视加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把爱国主义精神贯穿我校教育全过程、把爱我中华的种子埋入每个青少年的心灵深处。五是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增强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 。
(八)在建设共有精神家园中增进文化认同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做民族团结重在交心、要将心比心、以心换心”。感情越培养越深厚、在深度的交往交流交融中增进情感认同、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必由之路。
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增进各民族对祖国、对中华民族、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同的支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长远和根本的是增强文化认同”。一是要坚持创造性转化、深入体会和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增进师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更好地传承新时代中华文化基因,滋养中华文化血脉,展现中华文明气度。二是坚持交流互鉴、兼收并蓄的意识,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推动各民族文化的传承保护和创新交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动力。三是在交往交流交融中增进情感认同,情感上的相互亲近是把各民族凝聚在一起的牢固纽带。
(九)在坚持党的领导中增进政治认同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民族工作能不能做好,最根本的一条是党的领导是不是坚强有力”。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也是做好民族工作、促进各民族大团结的根本保证。一是全面正确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着力加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二是不断增强各族人民对伟大祖国和中国共产党的认同,切实增强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
结束语
总而言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是全国各族人民的伟大梦想和共同愿景。实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每个中国人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必须从思想上保持高度的爱国意识,行动上践行爱国行为,只有这样,才能更加的保证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之林,中华民族在新时代的伟大道路上再现辉煌。
参考文献:
[1]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大和十九大报告
[2]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重要讲话
[3]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新疆第三次工作座谈会上重要讲话
[4]莫兰(西南大学西南民族教育与心理研究中心特聘研究)论在历史前进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2020-12-26 10:05?稿源:光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