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培育小学生劳动习惯的课程资源开发与应用研究

发表时间:2021/8/2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3月9期(下)   作者:谢振华
[导读] 劳动教育的开展、劳动习惯的培养,劳动意识的形成,都离不开必要辅助性资源的作用发挥,更离不开科学化、针对性引导与带动。
        谢振华
        广东省广州市白云区江高镇中心小学   广东广州   510450

        摘要:劳动教育的开展、劳动习惯的培养,劳动意识的形成,都离不开必要辅助性资源的作用发挥,更离不开科学化、针对性引导与带动。可以说,只有将课程资源与教育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并适时投射至学生劳动习惯培养的方方面面方可从不同领域、视觉、层面对其产生驱使与感召,劳动教育的开展也会更加科学有效,劳动习惯的培养也会慢慢建立。但是,就目前的很多小学生的劳动习惯、劳动能力、劳动意识等现状而言,幼儿缺乏辅助性课程资源的引导,加之很多教育活动的开展严重学生认知实际,以致很多学生劳动习惯的培养,依然与预期目标存在较大差异。而以区域教育为载体,加强对各类劳动习惯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并将其深度渗透至劳动教育的各个领域,则更利于劳动教育目标的达成与学生劳动习惯的培养。
        关键词:区域培育;小学生;劳动习惯;课程资源;开发;应用;研究
劳动教育课程是确保劳动教育目标达成,学生劳动习惯培养的载体与参考,其不论在形式还是内容上的特性与优势,直接影响着小学生劳动习惯的培养效果。而且,做好劳动教育课程资源开发与应用,让具有地域特色、校本特色、家庭特色的劳动教育课程深度投射至学生视域。让学生在辅助性引导下,逐步提升劳动技能,慢慢增强动手能力,养成良好劳动习惯,建立正确劳动观念,获得创造性思维、探究性思维、协作性意识的培育,则是新时代小学生劳动习惯课程资源开发与应用的关键与重点。基于此,教师应以正确的劳动观、良好的劳动习惯培养为导向,积极做好区域劳动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应用,将不同劳动项目、活动、材料、工具等与课程资源开发融为一体。让学生在家庭、学校、社会等辅助劳动课程资源的作用下,积极参与至劳动实践,在动手操作、动脑思考、用心感悟中慢慢提升劳动能力。而且,由于不同劳动资源所处的地域不同,其在功能、结构、特性上也存在一定差异,以致教师在开发不同区域劳动课程资源时,则必须以学生实际、地域实际为基础,并充分考虑各方面实际情况,以切实提升劳动教育效能,丰富劳动课程构架,培养学生良好习惯。
一、借助校本劳动课程资源开发,培养学生劳动习惯
学校是小学学生成长、学习、生活的主要场地,其也是实施劳动教育的基本途径。而加强对校本劳动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并使其充分融合至劳动教育活动之中,从不同视觉促进劳动教育开展,则成为培养学生劳动习惯的最佳选择。因此,教师应结合校本实际与学生特性,通过深度调研与充分了解,及时发现一些学生感兴趣、或充满生命力的劳动课程资源,并对其予以整合、借助,让这些校本课程资源成为学校劳动教育的一部分,实现对学生劳动兴趣的调动与习惯的培养。而且,通过这些课程资源的辅助与驱使,可以让学生在参与劳动、体验劳动中慢慢感知劳动之美,体悟劳动之乐,以切实提升劳动教育的效能。例如,在班级所开展的值日活动中,教师可以将值日的基本要求、重要目标、具体项目等融入劳动课程,然后组织学生学习,并将其践行至“值日”领域。而在学生每天完成值日任务后,可以组织其集中就自己的收获、体验、认识等进行分享,来进一步丰富劳动课程的形式与内涵,来实现对学生自主、自立、自强意识的培育。

又如,还可以在校园设置对应的种植区,让学生在参与植物的栽种、培植中获得锻炼,并将种植区的阶段性任务、目标、活动等纳入劳动课程领域,让学生在参与与实践中掌握种植的基本技能,慢慢形成基本的劳动习惯。
二、利用家庭劳动课程资源开发,提升学生劳动技能
为了有效巩固学校劳动教育成果,教师还需加强对一些家庭劳动课程资源的开发。并在征得家长许可的基础上,让家长也参与至家庭劳动课程资源的开发领域。根据家庭的日常家务、辅助活动、简单劳动等,将这些项目定期整合为基本劳动课程项目,然后结合学校的劳动教育课程,将两者有机整合起来。在校内由教师负责完成一些基本思想、意识的培养,而在家庭则主要结合课程内容投身实践,以借助家校之间的协作,进一步拓宽劳动教育路径,促使劳动课程资源开发向着内涵化、多元化、丰富性视域而迈进。例如,可以将“家务”纳入劳动课程范畴,由教师开展必要引导,并由家长协助配合,然后让学生在周末、节假日按照家长引导或示范,参与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在劳动中享受其快乐与幸福。而且,还可让家长将学生在家“做家务”的场景录制成视频或者拍摄成图画,上传至家校互动空间,由班级学生、老师、家长共同参与评价,将小学劳动习惯课程资源开发推向全新高度与纵深领域。又如,家长可以在开展家务的过程中,适当向孩子讲授一些劳动的小技巧、小方法、小常识等,以进一步提升劳动习惯培养的实效。
三、通过社会劳动课程资源开发,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社会领域可供借助的劳动资源更为多元、丰富,且功能更加强大、充分。而加强对社会劳动资源的开发,并将一些与学生认知比较贴近的场景、活动、资源等融入劳动课程,构建出个性化、丰富性劳动课程体系,则更利于对学生劳动习惯的培育与发展需要的满足。因此,教师可以社会之中一些丰富的活动、典型的资源、对应的活动为载体,来强化对社会课程资源的开发。让那些更具趣味性、实践性、探究性的课程元素融入学生视域,对其兴趣、潜能、意识进行开掘,来提升劳动教育的实效性,增强课程资源的丰富性。例如,学校可与社区建立合作关系,并将劳动教育迁移至社区,让学生进入社区清洁环境卫生、捡拾地面垃圾、清理墙壁广告,以在劳动体验中感受清洁工的艰辛与不易,养成讲究卫生的良好习惯。另外,还可与蔬菜种植区域建立合作,让学生在蔬菜的栽培、除草、采摘时期参与劳动,来了解蔬菜的生长过程,促进身心发展需要的满足。
四、结论
总之,劳动教育时新时代小学教育的基本构架之一,也是培养学生劳动习惯、提升学生劳动能力、塑造孩子劳动意识的关键途径。这使得切实加强劳动习惯课程资源开掘,并将其与学生实际紧密关联起来,从不同领域来强化对学生劳动潜质的开掘,显得尤为重要,且更具必要性。但是,由于不同学生接受劳动的机会不同,其在劳动中所获得的体验与感知也存在一定差异。以致教师在开发劳动课程资源时,必须以地域实际、学生实际、教学实际为参考,来科学搜集各类资源与素材,并对其予以适当开发与充分整合,使诸多有利于小学学生劳动习惯培养的材料、活动、项目等均可深度融合至课程教育领域,以实现对学生劳动技能与习惯的培育。而且,还需根据不同学生在参与劳动活动中表现与反映,对辅助劳动资源的必要性、可行性、针对性进行研判,以切实提升劳动课程资源开发的科学性与合理性,来强化学生劳动能力、劳动习惯、劳动意识的培养。使劳动课程资源开发与学生人生发展、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共同服务于学生的综合能力发展与核心素养塑造。
参考文献:
[1]张绣琴.中小学生劳动教育的价值意蕴及实现路径[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9,35(07):5-8.
[2]蔡向东.关于开展小学生劳动教育的思考[J].新课程研究,2019(14):131-132.
[3]王素霞.浅谈小学生劳动教育校内外资源的开发利用[J].新课程(上),2018(09):106.
[4]蓝海燕.也傍桑阴学种瓜——略论小学生劳动习惯养成教育[J].小学教学研究,2014(11):17-1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