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艳改
襄阳市襄州区天润小学 441100
摘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体系构建之中,为了发挥语文课程的教学价值与功能,小学语文教师便需要关注评价制度的科学性与合理化,在尊重学生个性化发展之中,有效利用多元化的评价功能,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从而实现小学语文评价实效性的提升,增强语文教学质量和效果,切实关注教学本质。
【关键词】 小学语文;教学评价;实效性
在小学语文课堂评价体系之中,小学语文教师为了实现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的基本要求,便需要积极改善教学内容和教学结构,在教学创新之余,能够借助科学化评价体系,选择多类型的教学主题内容,以此实现评价的多元性与实效性发展。在新课改素质教育理念之下,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离不开评价体系的支持,从而在双管齐下之中,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个性化需求,在满足学生学习兴趣基础之上,激励和启发学生的学习思维,提升小学生语文学习有效性。
一、借助激励性评价
为了提升小学语文课堂评价实效性,小学语文教师则需要借助激励性评价标准,来巧妙化创新评价体系,从各个角度思考学生的学习思维和学习特点,给予学生不同层次的肯定和鼓励,让学生首先能够在心理上获得自信和尊重,进而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得学生能够在语文课堂中发挥想象与创造,开展自主学习。在激励性评价体系渗透之中,小学生成为语文课堂的主人公,在课堂中掌握学习主动权,而教师则在其中扮演引导者和组织者的角色,与学生进行面对面互动与交流,真正根据学生具体的学习表现,给予针对性的评价,实现评价的实效性提升。如:在朗读教学中,数名学生朗读课文后,即可让他们分别谈谈自己朗读的效果如何、优劣在哪里,再相互之间评一评谁读得更好、好在哪里、还有哪些方面是需要改进的,然后再让其他同学进一步的评议,最后教师做总结性归纳补充。学生在这种广泛的交流中取长补短、学习他人、认识自我并不断改进自我。
二、评价落到实处
为了真正提升语文评价实效性,小学语文教师不单单需要激发学生内心的学习欲望,还需要通过因材施教、情感渲染等方式,将评价实效性融入到具体评价内容之中,将评价真正落实到实处,得以发挥评价的真正功能。
(一)语言的具体化
在教学《荷叶圆圆》这一课时,有一位教师这样评价学生:“你读得很有感情。特别是‘躺’这个字,让我感觉自己是小水珠,躺在摇篮里滚来滚去,真舒服!”这时,教师展开具体的肯定,引导其他学生通过读好“躺”字来感受了美好的意境。
(二)角度的针对性
小学语文教师不单单需要在语文课堂中关注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还应该担负起提升小学生语文综合素养水平的职责。在小学语文课堂评价之中,语文教师应选择针对性的评价方式,对学生产生的学习问题,给予重点评价,指出具体的问题,并在耐心、鼓励之下,让学生能够正视自身不足之处,进而有主动性的开展弥补学习,在不伤害学生自信心和自尊心前提下,为学生激活了学习自主意识,从而使得教学更具有深入性。
三、评价充满真诚
(一)动之以情,创设和谐的氛围
在提升小学语文评价实效性基础之上,小学语文教师需要具备良好的情感情操,对学生在耐心和细心引导之中,保持每一个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并在评价之下,能够让学生真诚地说出自己的想法,在情感渲染过程中使得学生自信心和成就感得到满足。
(二)多感官刺激,突出真诚的姿态
评价包括语言(口语和书面语)评价、情感评价和动作行为评价,语言激励虽然是最主要的评价方式,但对以形象思维为主的低年级学生来讲,点头微笑或是极其专心地侧耳倾听等具体形象的态势语言能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具有很强的影响力,应是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的评价方式。
四、应具有启发性评价
启发性评价方式,在小学语文课堂评价之中,也需要有效融入和渗透,激励性评价与启发性评价相结合,能够最大程度上实现小学语文课堂评价的实效性提升,并对学生带来不同层次的学习引导,养成正确的学习思维喝学习习惯。在启发性评价体系之中,小学语文教师应该作为一个提升者角色渗透到课堂评价之中,在学生学习新技能和新知识过程中,能够更好地关注启发性评价对学生的引导作用,让学生不断通过评价引导的方式,掌握新知识、理解新知识,提升学习有效性。我们在课堂中往往孩子说出了正确的答案,我们就满意了,夸赞道“你和老师想的一模一样。”殊不知有时候老师的总结性评价,却抑制了很多孩子的个性思维。教师评价的启发性,首先在于对学生思维的引导,其次在引导的过程中体现个性差异,最后是知识技能的掌握。
总之,新课改素质教育理念之下,要求小学语文教学更应关注学生主体性地位,并且以学生为中心,设计相应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所以,语文教师通过提升评价实效性的方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欲望,让学生掌握科学化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技能,理解所学新知识,增强语文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刘成慎.浅谈新课改背景下的语言艺术与语文教学[J].科学教育,2009(6):48-50.
[2]张竞.对小学语文教师课堂教学评价的思考[J].语文学刊(教育版),2016(9):171-172.